李佩瓊?譚鵬敏
【摘 要】扎根于鳳凰縣的扎染藝術是湖南印染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曾廣泛分布于鳳凰縣內,如今,我們走訪鳳凰縣僅有的幾名扎染藝人,向她們了解鳳凰扎染技藝從古至今的簡要發(fā)展歷程;每位藝人在紋樣上的異同處,展現一個活態(tài)的鳳凰扎染技藝。
【關鍵詞】扎染 傳承人
1 歷史淵源及地理分布
扎染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的以絲、帶狀物縫綴、捆扎織物進行染色的一種防染方法,分布于每個地區(qū)的扎染在主題、紋樣、技法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植根于鳳凰這一區(qū)域的扎染是湘西傳統(tǒng)苗族的手工技藝之一。據《尚書·益稷》記載:“染人染絲帛?!边@說明在周代就出現了專職“染人”。染布業(yè)的發(fā)展衍生出了扎染業(yè),據鳳凰扎染的傳承人回憶,鳳凰縣的扎染藝術開始于明清時期,《鳳凰縣志》中也提到:“清代以前……男女頭戴各式包頭帕,有方格花帕、橫格花帕、青絲帕、狗腳印花帕等。”說明那時在鳳凰縣已有扎染服飾出現。到了民國年間鳳凰的扎染手工工藝達到了較為繁榮的時期,其中私人作坊就達到了十多家。直至解放前,鳳凰的扎染工藝廣泛分布于鳳凰縣的山江、臘爾山、麻沖、勾良、千工坪、落潮井等地,解放初期扎染被傳入沱江鎮(zhèn)。1958年,鳳凰縣成立民族工藝美術廠,許多扎染藝人相繼入廠。1993年,工藝廠被迫解體,這些從事扎染的民間手工藝人都各自回到自己家里,或繼續(xù)進行扎染創(chuàng)作,或從事其他行業(yè)。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鳳凰古城開發(fā)了旅游事業(yè),許多民間手工藝人在古城開店,從事扎染工藝品制作和銷售,隨著現代化機制品的出現,傳統(tǒng)手工藝已慢慢淡出人們視野,近幾年在鳳凰縣專門做扎染的藝人已越來越少,且大都集中在鳳凰縣沱江鎮(zhèn)。2014年1月和8月,筆者一行在鳳凰縣進行了民間印染工藝田野調研,以實地走訪的形式對鳳凰縣內的幾位扎染傳承人并對其技藝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2 現有藝人及銷售模式
據了解,鳳凰縣位鳳凰扎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包括州級傳承人吳花花(原名吳景連),出生于1955年;州級傳承人張桂英,出生于1941年;縣級傳承人向云芳,出生于1949年,目前都居住于鳳凰縣沱江鎮(zhèn),三位傳承人從小都深諳能熟練制作扎染的家人影響,喜歡并學會制作扎染,學成后又對扎染的表現題材及技法等方面進行了改進。她們的扎染作品多次獲獎,如1999年,張桂英的《鹿鶴同春》與吳花花的《回歸大自然》同在第二屆“世界華人藝術大獎賽”中獲國際榮譽金獎;2008年9月,吳花花的作品《鳳凰啄牡丹》在第二屆湖南省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中獲金獎;2014年,向云芳的雙面異彩扎染《福壽平安》(圖1)獲首屆“湖南省民間文藝獎”優(yōu)秀獎等。
三位傳承人都曾在鳳凰古城開店,將自己的扎染成品擺滿整個門面,主要包括扎染門簾、被面、床單、包頭帕等生活必需品。隨著傳統(tǒng)扎染市場的萎縮,如今的專賣店已改頭換面,但她們仍沒有停下創(chuàng)作作品的腳步。張桂英與向云芳的少量作品掛進了自家兒子的銀飾店,張桂英將作品掛進了“傅記銀號”,更是在兒子主營銀飾的網店里賣起了自己的扎染作品,在鳳凰古城的“劉銘記銀號”掛著向云芳三幅名為《?!贰ⅰ兜摗?、《壽》的作品,偶有熟人會來購買或訂制扎染作品。吳花花則關閉門面,潛心在家里制創(chuàng)作扎染,除了買家上門購買,她還曾與長沙的一個做服裝的工廠合作,為其布料扎花樣。用她們的話說,如今除了一些專家以及十分愛好扎染藝術的人外已經沒人購買手工扎染作品。在市場需求量的大前提下,她們正在盡她們的努力完善并且改變她們的作品種類,在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的前提下,使其能靈活運用于各類日常生活必需品并使普通大眾接受并購買。
3 紋樣區(qū)別及技術特點
3.1 各有異同的紋樣特點
三位鳳凰扎染傳承人都擅長用苗族喜歡的大自然風景、動植物以及傳統(tǒng)寓意吉祥的紋樣創(chuàng)作扎染。如“鳳凰”寓意和平吉祥,“蝴蝶”代表“福氣”,“鳥”代表“喜氣”,“牡丹”寓意“富貴”等,而她們又都喜運用扎染的傳統(tǒng)花紋“狗腳花”來裝飾畫面。相同的題材,每個人的表現會有所不同,這或是她們在制作作品時所參照的已有藝術作品不同,抑或是她們對作品的理解不同所為之。吳花花的扎染作品的圖案多為張維良設計,張維良是吳花花在鳳凰縣工藝美術廠工作的同事,張維良無學畫經歷,但卻能根據扎染的針法設計扎染初稿,再經過吳花花簡單修改,便成了一幅扎染作品的線稿,二人配合默契,創(chuàng)作了許多賦有個人特色的扎染作品。
三位傳承人的扎染作品體現了她們平常的個人喜好,吳花花喜歡從其他類型的民間藝術作品中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按蟀⒏!笔墙K的民間藝人根據民間傳說創(chuàng)作的泥人,吳花花將“大阿福”這個形象進行概括,再加以改動便制作成了具有扎染作品藝術風格的《大阿?!?。使其運用于扎染作品中以擴展扎染作品的題材范圍。吳花花尤其喜歡制作成套的扎染作品,由其先生設計、她制作的《十二生肖》系列作品一共有12幅。除此之外,《越劇臉譜》、《苗娃》都是她創(chuàng)作的成套作品。張桂英則尤其擅長于創(chuàng)作苗族民俗風情題材的圖案,如《放風箏》(圖2),畫面的主體一位苗族婦女帶著小朋友正在草坪上放風箏,通過增添蝴蝶、牛、草等其它形象,使畫面構圖更加飽滿,諳合了民間藝術“求全”的造型法則。除此之外,張桂英還創(chuàng)作了《打糍粑》、《耍獅子》、《打花帶》等苗族民俗風情題材的作品。她喜歡臨摹畫像磚上的圖案,通過調整原有藝術作品的元素,創(chuàng)作出適合扎染技藝的表現對象,如《耕耘圖》、《采桑圖》等。她以著名畫家黃永玉的作品為底稿所創(chuàng)作的扎染作品也在三位傳承人的扎染作品中顯得別具一格。向云芳的圖案多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題材作品且構思新穎,如《福壽平安》、《富貴平安》、《鯉魚跳龍門》、《荷花圖》、《瓶花》、《錦雞》等。同時向云芳還創(chuàng)作了以民間神話人物形象為主體的扎染作品,鐘馗是中國傳統(tǒng)道教諸神中唯一的萬應之神,要福得福,要財得財,有求必應。
相同題材的作品因每個人在制作扎染時的習慣不同導致最后呈現的圖案特點不同,而不同題材的作品則更使她們扎染作品的圖案特點與她人區(qū)分開來,同時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愛好擴展制作扎染的題材,使鳳凰扎染的題材更加豐富。
3.2 不斷豐富的技術手法
傳統(tǒng)扎染作品中,僅有“狗腳花”這一單一花紋,舊時人們將布拿到染布匠處去染布,因為染布的顏色基本相同且布料也相同,每個人為了區(qū)分自己的布料,便都在布腳處放上一張寫有自己名字的紙條,再用布把紙條包起來隨意捆扎,染后出現的花紋十分漂亮,這給了扎染藝人靈感,往后便在創(chuàng)作花紋上積極探索,目前在三位傳承人的扎染作品中,常能見到針扎“菊花”、捆扎與針扎結合的“梅花”等扎染花紋的出現。傳統(tǒng)扎染作品的色彩以藍底白花居多,而現在張桂英、吳花花、向云芳三位傳承人的扎染作品中有了許多灰底白花的作品,整個畫面出現了大面積的灰塊,區(qū)別傳統(tǒng)扎染黑白灰全部依賴形象線條表現,而將其擴展為灰色色塊,進一步拓展了扎染表現具象形象的空間,也使扎染作品所能呈現出的效果更豐富?!陡燮桨病肥窍蛟品紕?chuàng)作的雙面溢彩扎染作品,圖中所示的效果為灰底藍花效果,整幅作品多使用針扎技法,畫面中的“蝴蝶”和“蝙蝠”寓意“福氣”,“壽桃”寓意“長壽”,“花瓶”寓意“平安”,“牡丹”寓意“富貴”,其他空余部分加上其他花紋進行點綴,其中畫面的邊框部分還加入了許多中國傳統(tǒng)紋樣“中國結”對整幅作品進行裝飾,畫面構圖飽滿,通過精心的扎制使圖片呈現出了多個層次的灰面效果,體現了較高的藝術造詣。
扎染傳承人在保留傳統(tǒng)鳳凰扎染技法的同時,通過不斷探索研究,創(chuàng)造出了能呈現出不同藝術效果的絕妙技法,使得這項古老的手工技藝有了更多種的表現形式。
4 堅守技藝與努力傳承
扎染傳承人正盡自己的努力將這門古老技藝傳承下去并為其添磚加瓦,張桂英已經年過古稀,本可不用再創(chuàng)作,安享晚年,可她仍堅持創(chuàng)作,一則使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喜愛,二則希望扎染技藝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按她的話說“不走就落伍了”。吳花花在制作作品的同時,經常去外地去做展覽,推廣這門技藝。鳳凰縣職業(yè)技術學院已將吳花花與張桂英聘為客座扎染教師,將扎染技藝推廣給更多的人。吳花花因時間少,只擔任教授學校教師為主的工作,而張桂英則是去學校親自給學生上課。向云芳的個人名片上印有她的扎染作品圖片,旁邊寫著“因為喜歡而執(zhí)著,不斷探索和追求”,這表達了她對扎染的喜愛與展望。
結語
扎根于民間的鳳凰扎染手工藝,因一代又一代扎染藝人的堅守與傳承流傳到了現在,她們把自己設計創(chuàng)作的圖案與各類題材的圖案都運用于扎染作品中,同時探索研究扎染技法,為扎染技藝做出了貢獻。但后繼無人的窘境使扎染技藝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如今國家正對這一古老的手工技藝進行著保護與宣傳,2012年5月5日,鳳凰扎染技藝入選第三批湖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機制品泛濫的時代,我們不應讓傳統(tǒng)手工藝成為記憶的碎片,我們仍要守住那一份傳統(tǒng),守住手工扎染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