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登陸
【摘要】濫觴于西周的禮樂制度,奠定了整個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而到了春秋末期,社會動蕩,禮崩樂壞。隨著朝代的更迭、社會的發(fā)展,建立于禮樂制度的音樂教育也隨之發(fā)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通過對這些變化的分析,本文試圖對從西周至近代的音樂教育形式的演變進行簡要的梳理。
【關鍵詞】音樂教育;禮樂教育;教育形式;演變
一、音樂教育從“學在官府”到與私學、宮廷并存的轉變
賦樂于禮,禮樂相成。禮樂制度作為支撐周朝的四大制度之一,承載了文化的教育與傳習。從西周初年到春秋末期,由周公旦創(chuàng)立的禮樂制度在統(tǒng)一與穩(wěn)固國家政權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禮樂教育皆“學在官府”,官學只為當時身為王公貴族的統(tǒng)治階級獨享,庶人無受教機會。
至春秋后期,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新的生產關系隨之相應的產生。土地私有化使各諸侯實力日增,再加上周天子與諸侯的分權等,各諸侯割據一方,征戰(zhàn)不斷。致使禮崩樂壞,官學地位日下,學術下移。這時官學中的音樂教育雖然仍然存在,但是教育內容卻微乎其微。私學興起,追求技藝的私學音樂教育找到了合適的土壤——民間、宮廷等音樂,并且迅速發(fā)展壯大。此時的宮廷音樂活動逐漸脫離禮制教化而趨向單純的聲色娛樂,迎賓宴饗,而非官學中的音樂教育。它雖為官辦,但與最初的培養(yǎng)治理國家人才的官學已千差萬別。
二、秦漢以降——延續(xù)兩千年的私學與宮廷的音樂教育形式
秦朝建立前夕,禮樂教育已逐漸消失:他在官學中已是形同虛設,音樂教育從官學教育體系中逐漸分離出來,具有官學意義的國家體制化禮樂教育“基本不存”(《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秦朝的統(tǒng)一,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開啟了封建社會的漫漫歷程。秦漢樂府的成立,標志著官學育“人”的教育向宮廷育“藝”教育的轉變。因為樂府的主要職能是為宮廷宴享聲色娛樂所服務,樂府所從事的音樂教育也只注重技藝的傳授,并不關注育人的層面。此后歷朝歷代雖有無數教育家、思想家前赴后繼力圖恢復禮樂制度,但所付諸努力皆如石沉大海徒勞而無果,因為音樂教育已從官學教育體系中分離。
所以,秦漢以后,私學與宮廷音樂這兩種音樂教育形式在我國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上發(fā)揮了主要的作用。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相對于官學而言則私學的范圍就很大了。如個人對所收學徒的傳授,行走江湖的戲班中對音樂的傳習,王公貴族的私人歌舞伎班,甚至在漢朝就形成了專為宮廷與貴族輸送歌舞伎的培訓機構。但是孔子所創(chuàng)辦的私學與文士的琴學卻與其他民間私學性質不同:孔子在他的私學音樂教育中依然追求西周時的禮樂文化傳統(tǒng),并不僅僅限于單純技藝的傳習,更強調禮樂教育的重要性。如“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頌》之音”,又如孔子學琴于師襄子并不只是在于技藝的追求,而是得其“數”、得其“志”,后而得其“人”。(《史記·孔子世家》)。
文士階層的琴學教育具有自己獨特的文人氣質,并被視為“雅”。他們在琴學中的傳習并不是指像宮廷中宴飲娛樂所演奏的內容,更看重的是琴學思想中的自我修養(yǎng)、道德教化、審美意識等的培養(yǎng)方面。這與儒家禮樂教育思想保持了一致,與孔子的儒家精髓一起穿過戰(zhàn)亂動蕩的年代依然保留著屬于官學中音樂教育的“育人”思想。
直至清朝時這兩千多年的時間里,我國古代的音樂教育形式主要由宮廷音樂與多種民間私學構成?!按撕笳麄€封建社會的音樂教育體系,基本上都是這一現(xiàn)實的延續(xù)”(《中國古代音樂教育》)。
三、近代多元的音樂教育形式
由于近代是一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快速發(fā)展變化的年代,封建文化的根深蒂固,中國從此踏上了一段曲折滄桑而又艱辛的苦難歷程。這一時期的動蕩也促使中外文化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快速的滲透融合,透過這段備受欺凌的歷史表像,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也是一個外來文化迅速進入中國并被接納吸收的時期。日新月異的科技、文化也在豐富著當時中國的音樂。
(一)教堂音樂
清末,西方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傳播,西方音樂(樂理、樂器、演唱形式等)首先被各國來華傳教士帶到中國。組織了由中國人組成的唱詩班和樂隊,組織教徒合唱贊美詩。隨著基督教、天主教等教義逐漸被國人接受,教堂音樂也廣泛傳播,給中國的音樂帶來了新的活力、豐富了音樂形式,使當時的國人逐漸的形成了一種“新音樂”的觀念。
(二)軍樂隊
在接連受到列強的欺凌與侵略后,滿清政府慢慢認識到了閉關鎖國的危害。洋務派主張主動學習西方的文化、科技、軍事等諸多方面,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歐式軍隊就是在這時建立起來的,軍樂隊也隨之產生。19世紀末張之洞創(chuàng)建的南洋自強軍和袁世凱改組的北洋新建路軍皆在此時建立了正式的軍樂隊,這成為了當時除了教堂音樂外另一個有著重大影響力的西方音樂傳播者。這一全盤照搬西歐的演奏形式,很快被中國人所接受,不論是軍隊、學校還是其他團體都很快接受并運用,而且一直延續(xù)至今。樂隊演奏形式的地位、作用范圍和群眾的熱情依然有增無減。
(三)學堂樂歌
學堂樂歌是現(xiàn)代學校音樂課的雛形,是音樂進入課堂的發(fā)端,仿照西方的教育體制而設立。一批政治改革家們主張廢除科舉等舊的教育制度,提倡效仿歐美建立新式學堂,開設音樂課“樂歌”,這是有別于以往的任何一種音樂教育形式。留學海外的一大批音樂家、教育家們最初用舊曲填新詞的方式創(chuàng)作出很多適應當時社會形勢的膾炙人口的作品,讓中國人更加全面的認識、接受并且學習了西方音樂文化,為后來的群眾歌詠運動打下了基礎。通過樂歌的傳唱和學校音樂教育,西方基本音樂理論和技能開始系統(tǒng)地、大范圍地在中國傳播。它的實踐成果為五四以后中國現(xiàn)代新音樂文化的建立和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同時也成為中國現(xiàn)代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方式鋪墊了最初的基石。
參考文獻
[1]汪毓和.中國近代音樂史[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2.
[2]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M].中華書局,1959.
[3]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7.
[4]馮文慈.中外音樂交流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7.
[5]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1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