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澤霞
摘要:信息是資本市場的靈魂,信息質量的好壞對一個資本市場有效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本文首先闡述了公司治理和會計信息質量基本概念,隨后重點深入剖析了持股比例、股權集中度、規(guī)模等公司治理機制對企業(yè)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關鍵詞:公司治理 會計信息質量 資本市場
在資本市場中,影響資本資源配置的信息層出不窮,但基礎信息是會計信息。各種利益相關者通常不參與企業(yè)日常經營決策與經營,主要依據(jù)企業(yè)提供的會計信息進行各項決策。會計信息質量水平的高低,決定了資本市場資本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那么如何提高企業(yè)會計信息質量則是擺在監(jiān)管者面前必須解決的基礎性制度問題。各國經驗表明,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能較好的緩解委托代理問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水平。
一、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以約束與激勵公司內部人,使其以最大化委托人利益的方式行事的,其核心是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通常而言,公司治理包括公司內部治理和公司外部治理。內部治理是指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監(jiān)事會及經理會等公司內部治理機構的權利與義務的安排,通過這種安排,在股東、董事會、監(jiān)事會及經理人員之間形成的種有效監(jiān)督、約束與激勵機制,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利益。外部治理包括一國創(chuàng)建的公司治理制度環(huán)境與治理市場,其中公司治理制度環(huán)境是指一國為保障投資者利益,規(guī)范公司行為而制定的一整套法律法規(guī)及執(zhí)行體系;公司治理市場包括公司控制權市場、管理者勞動市場、資本市場及產品市場,這些公司治理市場從不同角度對公司內部人的決策行為產生激勵與約束作用。
二、會計信息質量
AAA在1966年出版的《基本會計理論說明書》中提出了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它明確提出相關性、可驗證性、超然性、可定量性等四條用于評估會計信息的標準。1980年5月,美國FASB第2號公告第一次將會計信息質量作為 個專門的研究項目,并于同年12月,較為全面的概述了會計信息必須符合的一系列質量要求,F(xiàn)ASB認為,規(guī)定有用的會計信息的質量可以具有三個作用:(1)為制定與財務報告目標相一致的會計準則提供指南;(2)為財務信息提供者在選擇表述經濟事件的不同方法時提供指南;(3)增進使用者對企業(yè)和其他組織提供的財務信息的有用性和局限性的理解,以幫助他們做出更好的有依據(jù)的決策。除此之外,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xié)會提出了四項主要質量: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而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將會計信息質量分成三部分。
由此不難看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選擇或評價可供取舍會計準則、程序和方法的標準,是財務目標的具體化。其主要功能是辨別什么樣的會計信息才能有用或有助于決策。也就是說,信息使用者有什么信息需求以及財務報告應當為使用者的決策提供什么樣的有用信息(葛家澍、林志軍,2006)。
三、公司治理機制與企業(yè)會計信息質量
隨著現(xiàn)代股份公司股權的日益分散,公司的所有者不作為公司的直接經營者,而是作為委托人,將公司的經營管理權委托給職業(yè)經理人,由此在股東與經理人之間形成了一種典型的委托代理關系。在這種委托代理關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各自都以個人效用的最大化為原則,獲取自身最大利益。
由于擁有剩余索取權,委托人(股東)所追求的目標是資本增值和最大化資本收益,以此實現(xiàn)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代理人(管理者)的目標則是追求個人在薪酬、獎金、社會地位等貨幣化和非貨幣化報酬的最大化。通常,代理人會趨向于持有更多的現(xiàn)金來增強對財務的可操控性;降低企業(yè)的債務水平以減少其在企業(yè)的投資風險和避免資本市場對其自身的嚴格監(jiān)督;會在企業(yè)決策中支持擴大企業(yè)規(guī)模、追求投資多元化等提案,以此來獲取更高的個人回報。不難看出,代理人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往往是以犧牲委托人利益為代價,他們之間存在著潛在的利益沖突。如何有效減少代理沖突,使代理人盡可能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目的、降低代理成本,成為代理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管理層與經理層持股比例與會計信息質量
為了解決代理難題,Jensen和Meckling提出“利益趨同假說”,認為通過管理層持股的方法能夠緩解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利益、減少代理沖突。由于管理者傾向于按照自身的利益進行決策,沒有持股的管理層很難與外部股東的利益相一致。因此,Jensen和Meckling(1976)認為通過管理人員持股能減少管理人員的在職消費、侵占股東財富和其他非利潤最大化行為的動機。隨著管理人員持股的增加,其與外部股東的利益將逐漸趨于一致,從而使得代理沖突得以緩和,結果必然是管理者更愿意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更愿意與外部股東在企業(yè)的發(fā)展決策上取得一致。所以,“利益趨同假說”認為管理人員持股比例與會計信息質量正相關。Beasley(1996)也認為作為有限理性的“經濟人”,授予內部董事和獨立董事一定的股權,可以激發(fā)他們更加的勤勉,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然而,另外研究者則認為“利益趨同假說”忽略了一個問題,即隨著管理人員持股比例的不斷增加,公司控制權可能從外部投資者手中轉移到管理人員手中。當管理人員持股比例達到一定水平時,可能使得管理人員的行為幾乎不受約束,管理人員機會主義行為也隨之增多,進而影響到會計信息質量。這就是Fama和Jensen(1983)提出的“壕溝假說”(Entrenchment),該假說指出,如果管理層持股過高,他們將可以應用他們廣泛的影響力和投票權以確保他們在進行非價值最大化目標時不影響他們的工資水平和聘任與否。此時,管理層會降低公司對外披露的信息質量,維護自身的利益。
(二)股權集中度與會計信息質量間
現(xiàn)代公司除了存在上述代理>中突和代理難題之外,部分學者認為還存在另外一類非常嚴重的代理問題,即公司大股東與外部分散的小股東之間的沖突。一方面,現(xiàn)代公司制度的決策機制使得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其實存在隱含的契約關系,即大股東代理分散的小股東對企業(yè)實施控制。但是,由于二者的目標函數(shù)并不相同,大股東可能會為追求自身利益而以小股東利益為代價。另一方面,除了動機,在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使得大股東擁有了犧牲小股東的代價來掠奪公司財富的能力。以La Porta為代表的“掠奪假說”認為,大股東可以利用證券回購、資產轉移、利用轉移定價進行內部交易等來對小股東實施利益“侵占”。鑒于上述手段的非公開性,Johnson等(2000)又將其稱之為“隧道策略”(tunneling)。很明顯的,這必然會使得會計信息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La Porta等(1998)研究發(fā)現(xiàn),股權集中度與財務報告質量呈負相關關系,大股東在一定程度上會借助失真的會計信息實現(xiàn)其控制和掠奪小股東財富的目的。Shleifer和Vishney提出“監(jiān)督假說”,認為股權的集中會減少管理者的機會主義傾向,有助于減少委托代理沖突。這是由于隨著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增加其經濟利益也加大,由此大股東為保護投資對管理層的監(jiān)督亦隨之增強,而且此時大股東的投票權和影響力也較大,使大股東更有能力控制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所以,股權集中度與會計信息質量是正相關的關系。在國內,也有大量研究成果,如劉立國和杜瑩(2003)發(fā)現(xiàn)股權集中度與財務報告舞弊的發(fā)生是負相關的。杜興強和溫日光(2007)也發(fā)現(xiàn)采用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以及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平方和分別代表股權集中度來進行驗證,均得出股權集中度與會計信息質量之間是正相關的。
(三)管理層的規(guī)模與會計信息質量間
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兩權分離是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個根本特征,為了協(xié)調所有者與經理人之間的利益,董事會、監(jiān)事會、獨立董事制度及組織機構等公司治理機制應運而生。在公司治理中,上述組織機構通過自己的影響力來保證公司的發(fā)展戰(zhàn)略、管理政策、經營計劃等措施的提出與實施,公司的委托人則期望這些機構能根據(jù)投資者的利益來激勵約束管理者。
董事會是委托人的法定代表,是國內外上市公司中普遍設置的重要管理部門。關于規(guī)模的爭論主要集中在董事會是否有利于提高治理效率、防止與經理層的妥協(xié)等方面。一種觀點認為,規(guī)模相對較大的董事會更為有利于提高治理效率,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他們認為,規(guī)模相對較大的管理層可能擁有更多不同利益相關者的代表,有利于管理層協(xié)調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另外些學者認為規(guī)模較小的董事會更加有利于提高治理效率,增強會計信息的質量。因為相對較大的管理層規(guī)模也容易使其成員產生“搭便車”的動機,難以真正的改善管理層的治理效果。
與董事會不同,監(jiān)事會主要職責是進行監(jiān)督。關于監(jiān)事會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監(jiān)事會的規(guī)模與會計信息質量是否有顯著的相關性。一部分學者認為,監(jiān)事會在我國的上市公司中具有影響力,其監(jiān)督作用不可忽視,監(jiān)事會的規(guī)模越大,其產生的影響力就越大,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可以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相反,監(jiān)事會在我國上市公司中的角色比較尷尬,不能有效的履行其監(jiān)督職能。因此,監(jiān)事會的規(guī)模與會計信息質量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
總之,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以及監(jiān)督成本的高昂,使全面監(jiān)督代理人的行為不僅無法操作而且與成本效益原則相背。所以,因委托代理關系形成的代理沖突就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代理難題”。盡管如此,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能夠提高公司會計信息質量,促進資本市場有效性的提高,保護投資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