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琦
摘要:兒童的教育與快樂成長有幾個關鍵因素的影響。第一,兒童的快樂是感性的,常表現為歡笑;第二,兒童的快樂實現于其天性與童真的解放與表達;第三,兒童的快樂有賴于不快樂情緒的及時釋放或消解;第四,信任是孩子們快樂的源泉。
關鍵詞:兒童教育 快樂成長 感性 表達 釋放 信任
教育作為人類文明的產物,自誕生之日起就強調要讓兒童感到快樂。讓兒童感到快樂的教育一定只實現于快樂的教育過程中,這個過程一定充溢著兒童的快樂體驗,并最大限度地消除或避免兒童的不快樂體驗。
這種快樂的教育對于生命之初的兒童具有特殊的意義。年幼的生命稚嫩、脆弱,容不得哪怕是及其輕微的傷害。猶如一粒樹種剛剛破土萌出嫩綠的芽瓣,此時若僅以兩指對掐,即可致其夭折,而對于一棵參天大樹而言,這種行為則可能僅是傷其一枝一葉而已。所以,兒童教育必須秉持尊重與順應、呵護與善待、理解與包容的態(tài)度和立場,并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從而構建出保障兒童感受快樂、表達快樂、釋放快樂的文化場景與氛圍。
在教育的過程中,兒童的快樂體驗究竟是怎樣的呢?
一、兒童的快樂既是感性的又是深刻的
盡管兒童的快樂時常表現為歡笑乃至雀躍式歡呼,但判斷兒童快樂與否絕不僅僅取決于兒童是否與某種外在的快樂言行或表情。兒童參與活動時專注、安靜甚至嚴肅,如果是出于好奇、興趣、主動,就一樣會有深刻的快樂體驗。兒童參與活動時興奮、活躍甚至歡騰,但如果只是教師為了追求教學形式的翻新或活動現場的熱鬧,而并非是對兒童心靈與情感世界的真切關照,那么,此時的兒童即使看上去是快樂的,那也是一種短暫而膚淺的快樂表象。換言之,兒童持久而深刻的快樂體驗只存在于教育教學過程與兒童精神世界完美和諧的交融之中。
二、兒童的快樂實現于其天性與童真的解放與表達
兒童的快樂根植于其內在的自由。兒童那種浪漫主義的童話意識,天馬行空的奇思怪想,真真假假的游戲裝扮,泛靈主義的思維方式,毫不掩飾的喜怒哀樂,均是其天性本真的特有表達,也是其童年快樂體驗的不竭源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兒童快樂即意味著:兒童可以馳騁想象涂涂畫畫,而不必在刻板的臨摹中一味追求技能的精巧;兒童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識和邏輯,而不會被成人簡單否定,更不會只得出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兒童可以輕松游戲和自主操作,而不會被限定于靜坐中的聆聽或對抽象符號的機械識記;兒童可以在親近自然或社會的探索中產生對于世界的種種感覺,而不會被束縛于狹小的活動室空間接受程序化的學科訓練??梢姡瑑和目鞓敷w驗源于教育對于兒童心靈世界的敬畏和對于童年文化的捍衛(wèi)??鞓分荒茉从谧杂?,或者說快樂體驗即自由體驗。只有在自由自主的、不受壓抑與束縛的體驗中,兒童的需求與愿望、好奇心與興趣才能得到滿足,兒童的嘗試與探究、意識與行動才是獨立和開放的。當然,兒童的快樂與自由并不意味著教育的縱容和教化職責的放棄。只有當兒童內在的自由與外部的活動常規(guī)和秩序統一時,兒童才會真正產生快樂的體驗。因此,那種對兒童百般嬌寵和一味滿足,任由兒童為所欲為所制造的快樂體驗不僅膚淺而且虛假,其最終結果很可能會導致兒童的自我膨脹和人格異化。
三、兒童的快樂有賴于不快樂情緒的及時釋放或消解
教師應當任由兒童表達情緒情感,而不必掩飾,更不必壓抑自己的情緒情感。教育應當以足夠的愛心、細心、耐心,去呵護、關懷、安撫、溫暖和接納每一顆成長的童心。在教師的日常教育行為中,一個溫暖的擁抱或許就可以安撫兒童的焦慮或哀傷,帶給兒童以安全與欣慰;一個友好的微笑或許就可以化解兒童的緊張與疑慮,向兒童傳遞一份親切與溫馨;一句熱情的鼓勵話或許就可以消除兒童的膽怯與退縮,為兒童增添信心與勇氣。
四、信任是孩子們快樂的源泉
大多的家長有太多的擔心。孩子小的時候擔心孩子吃不好、長不高、輸在起跑線上,大一點了又開始擔心孩子成績不好、迷戀游戲、早戀、考不上大學,再往后,又擔心孩子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對象……總之,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孩子其實是無辜的受害者。因為過于擔心,家長眼中的孩子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要這樣那樣地矯正孩子。于是,家長與孩子之間陷入一場糾纏不清、沒有終點的戰(zhàn)爭。事實是,不要總以為是你的孩子有問題,有問題的恰恰是你自己,如果說孩子有問題,那么這種種問題也是你操縱出來的。每個孩子如同一粒種子,種子發(fā)芽、成長需要條件,除了陽光、空氣和水,最重要的是空間,一個自由的空間。這個空間若足夠充分,種子自然就能發(fā)芽、開花、結果,從而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出自己的潛能。
至于孩子會犯錯,會遇到困難,那是成長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有一個詞叫破土而出,土壤不被破壞,種子怎么能發(fā)芽呢?人類的生命正是經由挑戰(zhàn)而獲得成長的。
對于孩子的教育,家長們往往害怕失敗,害怕失控,害怕不安全,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人類最本源的問題就是生存焦慮,絕大多數的人被內在的不安全感驅動著,只為生存而奮斗,比如,在農村的,以跳出農門為最高理想;在城市的,以上名牌大學出國留學找個好工作有個好婚姻為目標。有人只愿賺更多的錢,有人只想出人頭地,這些想法其實本質上并無區(qū)別。只為了有保障地生活、舒適地生活、體面地生活而在一種既定的模式里度過一生,這樣的活法只能叫做生存,而不是生活,作為一個有靈性的生命個體,最遺憾的莫過于無法活出有靈性的生命體驗。
再來看看學校,如果一個教師沒有真正地成為過自己,也不曾有過自由發(fā)展?jié)撃艿臋C會,那么他就會不相信生命中潛能的存在,甚至根深蒂固地認為自由是有害的,自然也不允許孩子自由發(fā)展。能信任孩子的教師要有內在力量,有健全獨立的人格,能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來對待。具備上述品質的教師對于孩子的態(tài)度只有一點,那就是信任,無條件地信任,相信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一個獨特的靈魂,他們有自己的生命軌跡、生命的目標,這樣的教師就會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與尊重,而不僅僅是期望與壓力。他會允許孩子自己探索,讓孩子像草原上奔跑的小鹿那般盡情地去冒險,去尋找,去體驗這個世界,而他只是遠遠地看著,默默地關注,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讓孩子失去親身體驗這個世界的機會。讓我們信任孩子吧,不要再以愛的名義,影響孩子的快樂成長和自由發(fā)展。
可以說,兒童快樂體驗的多少是衡量現代教育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尺。當教育真正成為不斷增進童年快樂體驗的教育時,就一定會創(chuàng)造出兒童無比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