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蝶 程 韜
(1江西應用技術職業(yè)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2惠州市綜合高級中學,廣東 惠州 516000)
淺談日本雅樂對唐朝燕樂的吸收及變化
王夢蝶1程 韜2
(1江西應用技術職業(yè)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2惠州市綜合高級中學,廣東 惠州 516000)
唐朝時期,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空前絕后,日本遣唐使在唐朝學習政治音樂文化,并將其帶回日本。其中,日本雅樂就是通過這個渠道由唐朝傳入日本而加以演變的。本文通過分析日本雅樂與唐朝燕樂,將日本雅樂對唐朝時期燕樂的吸收及變化作分析。
隋唐燕樂 日本雅樂 日本化
隋唐時期,日本通過遣唐使將我國的政治、音樂、文化引入到日本,就當時的音樂文化而言,日本的音樂,尤其是日本的雅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國隋唐時期音樂的影響。本文就日本傳統(tǒng)音樂中日本雅樂如何吸收隋唐燕樂并演變成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日本雅樂作論述。
中國是雅樂的發(fā)源地。最早出現(xiàn)于中國古代的周代(公元前1066——前256)時期的“禮樂制度”中,雅樂一詞有“雅正之樂”的意思,主要是用于大射禮、燕禮及鄉(xiāng)飲酒禮等儀式中,有演唱、演奏等形式。日本雅樂在日本也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主要是由日本和樂、三韓樂和唐樂三個部分組成。
中國雅樂與日本雅樂,雖然名稱相同,卻是兩種不同的音樂形式。實際上,日本雅樂引進了我國唐朝時期宮廷音樂中的燕樂,而唐朝時期的燕樂和雅樂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音樂。
隋唐時期,尤其是唐太宗時期的貞觀時期,無論在軍事、政治、經(jīng)濟、還是文化方面在歷史上都達到了一個頂峰。同時,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統(tǒng)治者將漢族傳統(tǒng)音樂與少數(shù)民族音樂、外域音樂相結合,使得隋唐時期另一種宮廷音樂的興起——燕樂。燕樂主要是指在宮廷宴會上演出的歌、舞、器樂三位一體的歌舞性音樂,是隋唐時期宮廷中用來宴享、娛樂當中的歌舞的總稱。這一時期興起的燕樂與雅樂相比充滿了生命力,也得到當時統(tǒng)治者的喜愛,日本雅樂中引進的唐樂的成分主要是唐朝這一時期的燕樂,而不是中國的雅樂。所以,與日本雅樂有關聯(lián)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是唐朝燕樂。
自唐朝燕樂由日本遣唐使傳入日本后,日本以中國的“雅樂”為名,加入日本原有的本土音樂和一小部分外來音樂相結合形成了日本雅樂,唐朝傳入的燕樂是日本雅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唐朝燕樂的樂曲、樂器及樂舞的吸收
1.對唐朝樂曲的吸收
日本對唐朝燕樂的吸收有很多,首先應該是對唐朝燕樂的樂曲的吸收,早在日本的朱雀天皇承平年間,據(jù)源順所著的《倭名類聚抄》一書中記載:“日本雅樂中有唐樂132曲,高麗樂30曲;唐樂的曲目有:壹越調曲、沙陀調曲、雙調曲、平調曲、道調曲、乞食調曲、性調曲、黃鐘曲、水調曲、盤涉調曲和角調曲?!雹儆纱丝梢?,唐朝樂曲在日本雅樂中占有很大比重,后有的被完全保留,有的則被改編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樂曲,但其中的唐朝樂曲風味仍然存在。
2.對唐朝樂器的吸收
我國唐朝時期的樂器演奏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日本對唐樂的吸收自然離不開對樂器的吸收,日本遣唐使準判官藤原貞敏就將唐朝的琵琶及演奏技法帶入日本;滯留中國最久的一位遣唐使永忠從唐朝帶回的二卷 《律呂旋宮圖》、二卷《日月圖》,十二枚律管、二枚塤。除此之外,唐朝傳入日本的樂器還有很多,如:日本現(xiàn)在很出名的樂器——尺八、琴、瑟、箏等。
3.對唐朝樂舞的吸收
伴隨著唐朝燕樂中的樂曲及樂器的傳入,唐朝樂舞也被傳入日本。日本雅樂中的樂舞也分為左右兩方,左方樂舞為唐朝樂舞,傳入日本雅樂的唐朝樂舞有:《太平樂》、《萬歲樂》、《陵王》、《昆侖山仙》等。
(二)音樂機構的吸收
唐朝時期,我國的宮廷音樂機構主要分為太常寺、教坊和梨園。日本的遣唐使不但引進了唐朝音樂,還根據(jù)唐朝的音樂機構,建立了日本的音樂管理機構,主要是雅樂寮、內教坊、吹管部。
1.雅樂寮
雅樂寮是日本最早的音樂機構,類似于唐朝的大樂署,主要管理宮廷音樂活動,效仿唐朝時期的教坊,制定了左方樂和右方樂的制度。
2.內教坊和吹管部
日本奈良時代,宮廷中還仿照唐朝時期教坊中的內教坊制定了與之同名的日本內教坊,內教坊是專門為日本宮廷培育并傳授踏歌和女樂而設立;吹管部則是仿照唐朝的鼓吹署而設立的。
(三)音樂思想的吸收
中國音樂思想以春秋時期的孔子提出的儒家禮樂思想為主導,日本也接受了中國的禮樂思想?!皳?jù)日本古籍《日本書記》記載,皇極天皇元年(壬寅、642)時,‘是歲,蘇我大臣蝦咦立己祖廟於葛城高宮,而為八佾之舞’?!雹凇肮?57年,日本孝謙天皇詔漱中提出的口號:‘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边@與我國儒家思想完全一致③。
隋唐燕樂傳入日本成為日本雅樂中的一部分,并影響著日本雅樂的發(fā)展。當唐朝盛世已經(jīng)過去,中日的交流開始減少,日本停止派遣唐使前往中國,開始國內整頓。就在這一時期,日本方面對日本雅樂實行了改革,順利地將唐樂過渡成為日本舞樂與管弦樂,將當時以外來音樂為主的日本雅樂改造成獨具日本特色的日本雅樂,幾經(jīng)周折,已經(jīng)完全日本化。
(一)日本雅樂本土化
1.樂形式上的變化
傳入日本的隋唐時期的燕樂大曲是集歌唱、舞蹈、器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歌舞音樂。經(jīng)過平安朝時期的改革,去掉了唐朝燕樂里面的歌唱部分 (可能是由于歌詞語言的問題而導致),并將其分成為舞樂和管弦兩種形式:舞樂是以舞蹈為主,并配以伴奏,管弦指的是只用樂器來演奏音樂,日本雅樂將唐朝燕樂中的舞蹈和管弦部分吸收并保存下來。
2.作品曲式上的變化
隋唐時期的燕樂大曲的基本曲式結構可以分為散序、中序、破,日本雅樂的曲式則分為序、破、急,日本雅樂的曲式結構基本上和我隋唐時期燕樂大曲的結構相同,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面基本是模仿隋唐音樂。如日本著名的箏組歌《富貴》和《菜蕗》就是由唐樂《越天樂》的旋律加上裝飾音發(fā)展而來的,加上日文歌詞,久而久之便演變成為日本民歌——筑前民謠《黑田節(jié)》。
3.演奏樂器上的變化
唐朝時期的燕樂是由漢族傳統(tǒng)音樂和少數(shù)民族音樂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音樂,所以唐朝燕樂所使用的樂器非常豐富,光是坐部伎所使用的樂器就多達26余種,其中少數(shù)民族的樂器大概10種;立部伎使用的樂器比坐部伎使用的樂器還要多。日本雅樂中管弦部分僅僅使用8種樂器,也就是說日本雅樂中的左方樂使用的樂器有:笙、篳篥、橫笛、箏、琵琶、太鼓、鉦鼓、羯鼓,日本雅樂中使用的這些樂器基本上是隋唐時期燕樂使用的樂器,可見日本雅樂所使用的樂器雖然比隋唐燕樂使用的樂器要少,但是都是根據(jù)本身發(fā)展需要而從隋唐燕樂中挑選出來的樂器。
4.演出人數(shù)及規(guī)模上的變化
隋唐時期的燕樂表演氣勢恢弘、人數(shù)眾多,如樂曲《太平樂》,據(jù)唐代史料記載,有一兩百人共同演出。日本雅樂經(jīng)日本改革,將隋唐時期的燕樂演奏規(guī)模漸漸縮小,最后基本上定為6人、4人、2人的規(guī)模。就演出規(guī)模上有了很大改變。
5.音樂理論上的變化
在日本平安時代之前,日本都是沿用中國傳入的調式及名稱。安時代之后,日本開始將傳入的中國理論日本化,作出了日本獨特的稱謂。例如十二律名:
中國十二律名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日本十二律名壹越斷金平調勝絕下無雙調鳧鐘黃鐘鸞鏡盤涉神仙上無
日本雅樂中的三呂旋與三律旋的七聲音階也是根據(jù)中國傳入的五聲調式發(fā)展起來的。
(二)日本雅樂本土化的必然性
吸收了隋唐時期燕樂的日本雅樂,經(jīng)平安時期的改革后逐漸日本化,日本雅樂的日本化有著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首先,當時隋唐時期的音樂記譜是文字譜,這種音樂記譜方式很不完善,在唐樂的學習中,大多靠的是師傅對徒弟的口傳心授。因此,在唐樂的學習中有時會將原有的音樂走樣,日本的遣唐使同樣會遇到此類問題。所以,日本遣唐使將唐朝燕樂帶回日本的時候就已經(jīng)走樣了。
其次,傳入日本的唐樂曲目,可能只是傳入了唐朝樂舞的舞蹈部分或只傳入了樂曲部分,傳入的不完整的唐朝樂舞給之后的日本音樂人士給予了很大的創(chuàng)作融合的空間。
再次,傳入日本的唐樂可能在傳入不久后便失傳,由后來的日本音樂學者將其加以改正并復原,有的傳入日本雅樂的唐樂只傳入了樂舞的名稱,并未傳入唐樂的演奏及樂譜,后是由日本音樂家借唐朝樂舞的名稱而自己創(chuàng)造的,也就是說曲名是引用唐朝樂舞的名稱,實際上是有日本人創(chuàng)作的音樂和舞蹈。
綜合上述,隋唐燕樂傳入日本的樂舞存在很多不穩(wěn)定因素,因此日本雅樂的日本化是必然的,符合音樂的發(fā)展規(guī)律。
結語
日本將遣唐使傳入的唐朝燕樂吸收并通過改革后成為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雅樂,中國唐朝時期的燕樂無論是在樂曲、器樂、音樂理論、音樂思想還是制度都對日本雅樂的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隋唐時期,日本通過遣唐使傳入了唐朝的音樂及樂譜,這些原本是我國的音樂和樂譜在現(xiàn)在的中國已銷聲匿跡。然而,卻在日本得以發(fā)展,并經(jīng)日本幾代音樂家發(fā)展成為具有日本特色的音樂,還有許多樂譜保存于日本正倉院,被視為日本國寶,這些本屬于我國的文化遺產,卻在別的國家完好地保存著,這種現(xiàn)象誘人深思。
注釋:
①張前.日本雅樂與唐代燕樂[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學報(季刊),1997(2):4.
②張前.中日音樂交流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167.
③徐元勇.日本雅樂[J].
[1]陳應時,陳聆群.中國音樂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
[2]徐元勇.日本雅樂[J].31.
[3]林能杰.日本的唐樂·踏歌·散樂[J].
[4]吳釗,劉東升.中國音樂史略[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