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云
【摘要】目的:觀察針刺拔罐聯(lián)合中藥辨證論治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方法:選取帶狀皰疹患者78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39例,采用針刺拔罐聯(lián)合中藥辨證治療;對照組39例,采用阿昔洛韋配合復合維生素B片治療,兩個療程后統(tǒng)計有效率。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95%,觀察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拔罐聯(lián)合中藥辨證論治治療帶狀皰疹療效好,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針刺;拔罐;辨證論治;帶狀皰疹
【中圖分類號】R7521+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1-0066-02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以皮膚出現(xiàn)帶狀分布的集簇性水泡,并伴有燒刺痛為主癥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痛[1]。西醫(yī)主要采用抗病毒等措施治療,但其存在療程長及耐藥性等問題。筆者近年來采用針刺、刺絡拔罐并聯(lián)合中藥辨證施治治療帶狀皰疹39例,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自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帶狀皰疹患者78例,所有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9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1例;年齡18~62歲,平均年齡(425±35)歲;平均病程(125±55)d;中醫(yī)辨證肝經郁熱型11例,濕毒壅盛型18例,氣滯血瘀型10例。對照組39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405±32)歲;平均病程(117±53)d;中醫(yī)辨證肝經郁熱型12例,濕毒壅盛型19例,氣滯血瘀型8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及中醫(yī)證型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①皮損呈群集粟粒至綠豆大小丘皰疹,皰壁緊張,基底紅色,呈帶狀排列,單側分布;②皮損嚴重者可有血皰、糜爛、壞死等改變,皮損出現(xiàn)前,常先有皮膚刺痛或燒灼感,伴有發(fā)熱、疲乏無力及全身不適等癥狀;③疼痛明顯,有時有難以忍受的劇痛或皰疹消退后遺留的疼痛。
13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及辨證分型標準;②治療前2周未服用抗病毒藥等藥物。
14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證型標準;②已經服用藥物治療者;③心腦血管及肝腎、血液系統(tǒng)有嚴重疾病者;④精神疾病及娠期、哺乳期婦女;⑤不能配合完成治療療程者。
2治療方法
21觀察組采用針刺穴位、刺絡拔罐聯(lián)合中藥辨證治療。
211針刺治療以局部圍刺為主,重視循經取穴。圍刺治療:由于本病特性沿周圍神經分布,針刺頭超過體表正中線,并注意進行尾部圍刺,防止皮疹繼續(xù)進展。具體操作:在距皮損邊緣02cm處用30號15寸毫針進針,針刺角度根據(jù)具體部位而定,快速進針斜刺向皰疹中心,針距約為1~2cm,針數(shù)視皮損范圍大小而定,一般情況下,皮損范圍直徑3cm以下,按周圍神經走向前后各一針,直徑3~5cm可6~8針,直徑5cm以上則10~16針為宜。針刺入后行捻轉瀉法,留針30min,每日1次。循經取穴:皰疹在腰以上者配上肢穴位,腰以下者配下肢穴位。皰疹偏于一側者,取患側穴位即可,如累及對側則配雙側穴位。1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兩個療程。
212刺絡拔罐皰疹分布區(qū)及周圍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用三棱針在皰疹上行點刺法,在水泡分布密集處用閃罐法,留置火罐10~15min,排放出瘀血,以拔罐后皮膚表面呈暗紫紅色為宜,使水泡干癟塌陷為適度,拔出火罐后用無菌藥棉擦凈局部滲出的瘀血,然后用酒精棉球行局部消毒;前3天,1次/d,以后視情況改為1次/2~3d。
213中藥辨證治療①肝經郁熱型,表現(xiàn)為水皰初起皮疹潮紅,皰疹如粟粒,密集分布呈帶狀,伴有口苦,咽痛,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則:疏肝解郁,清熱解毒。方藥為:龍膽草15g,柴胡12g,黃芩12g,梔子15g,澤瀉12g,車前草15g,通草12g,赤芍12g,生地黃12g,生甘草10g。毒熱熾盛者加金銀花、連翹,濕熱盛者加茵陳、白花蛇舌草。②濕毒壅盛型,表現(xiàn)為皮疹初起紅斑迅速成為水皰,大皰簇集成片,有潰爛滲出膿液、發(fā)熱、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則:利濕化濁,清熱解毒。方藥:滑石15g(包煎),黃芩15g,連翹15g,茵陳15g,車前草15g,貫眾9g,紫花地丁15g,藿香12g,白豆蔻15g,生甘草10g。高熱不退者加金銀花、連翹、黃連;疼痛劇烈者加元胡、丹參。③氣滯血瘀型,表現(xiàn)為皮疹壞死,出血或血痂,消退后見紫色斑疹及色素,遺留神經疼痛,時為刺痛,舌淡,苔紫暗,脈濡。治則:行氣活血,通絡止痛。方藥:桃仁12g,紅花12g,當歸12g,生地黃10g,川芎12g,赤芍12g,川牛膝15g,蒲黃12g,五靈脂10g,降香6g,枳殼9g,桔梗12g,甘草6g。疼痛不緩解者加丹參、乳香、沒藥、黃芪。中藥用法為水煎服,每次煎400ml,分早晚2次服,1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兩個療程。
22對照組采用阿昔洛韋配合復合維生素B片治療,前3d用阿昔洛韋針(湖南迪諾制藥有限公司生產)05g靜滴,之后改用阿昔洛韋片04g,每日3次口服;復合維生素B片(瑞陽制藥有限公司生產)3片,每日3次口服。1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兩個療程。
23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判定療效。治愈:皮損消退,臨床體征消失,無疼痛后遺癥;有效:皮疹消退約30%,疼痛明顯減輕;無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2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TX-*3]±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討論
帶狀皰疹是在人體免疫功能低下的情況下,由于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由鼻黏膜侵襲人體后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多侵犯神經節(jié)及皮膚。以春秋季多發(fā),多見于中老年人。臨床上最初表現(xiàn)為局部皮膚疼痛或神經痛,逐漸出現(xiàn)綠豆大小的群集性水皰,水皰互不融合,呈帶狀排列,常見于單側,沿身體一側周圍神經分布,部分患者有發(fā)熱癥狀。一般情況下皰疹會自愈,但失治或誤治的患者會留下神經痛等后遺癥。
帶狀皰疹在中醫(yī)中無固定病名,多屬于“蛇竄瘡”、“火帶瘡”、“纏腰火丹”等范疇[3]。病因病機多為情志內傷,肝郁化火,兼外感毒邪,火毒侵襲肌膚所致;或因飲食不節(jié),脾失健運,濕濁內生,濕蘊化熱,兼感毒邪,導致濕熱火毒蘊積肌膚,損傷脈絡,脈絡瘀滯而成本病。
局部圍刺可阻止邪氣的擴散,阻斷對神經的損害,調和氣血、散瘀清熱,使經脈、氣血得以疏通,從而緩解疼痛;拔罐有調整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活血止痛,調和臟腑等作用;循經取穴可做為圍刺取穴的補充,針對四肢末端的帶狀皰疹,也可根據(jù)中醫(yī)證型,通過辨證選取相關經絡上的穴位進行治療,故在臨證中應注重循經取穴,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F(xiàn)代研究認為,刺絡拔罐和圍刺法合用能直接擴張患部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進皮膚免疫因子釋放,提高機體抵抗力;減輕或解除無菌性炎癥,加快新陳代謝;促進淋巴循環(huán),增強淋巴細胞吞噬能力和非特異性細胞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防御能力[4]。
帶狀皰疹的中藥治療方面,多采取辨證治療,常將其分為肝經郁熱型、濕毒壅盛型、氣滯血瘀型三類,但三種類型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轉化的。在疾病初期多為肝經郁熱型,隨著毒邪進一步侵襲,逐漸發(fā)展為濕毒壅盛型,最后隨著正氣的虧虛或遷延不愈,逐漸變成氣滯血瘀型,但肝經郁熱型中也可夾濕夾瘀,濕毒壅盛型中可見濕熱并存,氣滯血瘀型也可濕毒瘀并重。所以,臨證時辨證的要點在于分清濕、毒、瘀、熱的偏重點,選方用藥一定要注意靈活變通,切忌一成不變。本研究也體現(xiàn)了上述思想,肝經郁熱型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清瀉肝經郁熱,兼顧了清熱和祛濕;濕毒壅盛型選用清熱解毒化濕藥物,兼顧活血祛瘀;氣滯血瘀型選用活血化瘀藥物,兼顧解毒扶正。
西醫(yī)治療本病以抗病毒,消炎止痛,營養(yǎng)神經等為主。本研究中選用阿昔洛韋和復合維生素B片做為對照組治療帶狀皰疹,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阿昔洛韋是臨床常用的抗皰疹病毒藥物,口服阿昔洛韋產生的耐藥性導致其生物利用度降低,并且其半衰期短,所以在治療時,存在服藥次數(shù)較多、服藥量較大的不足[5]。B族維生素能夠修復神經髓鞘,增強神經代謝功能,促進神經細胞功能恢復,對帶狀皰疹神經痛效果較好[6]。
綜上所述,針刺拔罐聯(lián)合中藥辨證論治治療帶狀皰疹,不但有通過拔罐放血直接將毒邪排出的治標方法,而且有運用針刺及中藥祛除體內的濕、毒、瘀、熱等病邪的治本方法,標本兼治,使機體的氣血陰陽趨于平衡,疾病得到痊愈。本研究采用上述方法治療帶狀皰疹39例,總有效率949%,優(yōu)于對照組,且本方法經濟成本低,患者易于接受,療效好,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風華.針刺拔罐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3,29(1):30-31.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4,258.
[3]秦元麟.中醫(yī)藥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17):110-111.
[4]吳風華.針刺拔罐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3,29(1):30-31.
[5]雒陳,劉學英.針刺配合藥物治療帶狀皰疹60例[J].當代醫(yī)學,2014,20(5):155.
[6]何忠明.復合維生素治療帶狀皰疹頑固性疼痛134例療效分析[J].中華臨床醫(yī)藥實踐雜志,2007,6(6):439-440.
(收稿日期:201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