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秋
內(nèi)容摘要:魯迅小說《傷逝》中一個明顯的特點是文中多次出現(xiàn)“空虛”一詞,這使人聯(lián)想到魯迅思想中的尼采虛無主義影響。本文從虛無的角度對進行解讀,分別從個體與群體的沖突和主人公內(nèi)心價值觀念沖突兩方面對文章進行分析,從這些方面解讀魯迅受虛無主義影響的一面以及魯迅通過這篇小說反映出的對啟蒙的疑慮與動搖。
關(guān)鍵詞:魯迅 虛無 個群關(guān)系 價值沖突 啟蒙
空虛是現(xiàn)代哲學(xué)中常見的主題之一,也是現(xiàn)代人的人生主題,它和死亡、愛情一樣,是一種宿命性的永恒的主題。在魯迅的《傷逝》中,“空虛”和“虛空”反反復(fù)復(fù)出現(xiàn),故事從空虛開始,又以空虛結(jié)束。故空虛可視為小說的主題。
小說的開頭多次重復(fù)了“寂靜和空虛”,除了出于語言節(jié)奏的需要和抒情上回環(huán)嘆息的作用,也開門見山交代并精煉地概括了整個故事,小說仿佛講述了一個普通的年輕人為著一個理想奮斗最終失敗的常見悲劇,這類故事我們并不罕見。但是仔細思考故事,我們可以得出一些較深刻的蘊涵。
現(xiàn)代哲學(xué)對于空虛有著大量闡釋。眾所周知,魯迅早期思想是有受到尼采虛無主義影響的。而且魯迅長期對虛無有著深刻思考和體悟,在他的大量作品中都有對這種思考的反映。[1]
尼采將虛無主義作為其哲學(xué)問題的核心,認為虛無主義是“最高價值的自行貶值。沒有目的。沒有對目的的回答”目的的缺失,“世界呈現(xiàn)無價值的外觀”。[2]上帝所代表的最高價值禁不住考察,它們只是人的“心理學(xué)的需要”“另一個世界”,這種觀念來源如下:
哲學(xué)家虛構(gòu)了一個理性世界,在適于發(fā)揮理性功能的地方—這就是真實的世界的來源;宗教家杜撰了一個“神性”世界—這是“非自然化的、反自然的”世界的源出;道德家虛構(gòu)了一個“自由的”世界—這是“善良的、完美的、正義的神圣的”世界的源出。[3]
尼采把虛無主義的對立存在理解為“價值”,試圖以“重估一切價值”這種“顛倒的柏拉圖主義”來反抗虛無主義。故事里,涓生敏銳地覺察到生活的空虛,他自始至終都籠罩在空虛之中,這種空虛我們可以通過對其思想中的虛無的分析得以解釋。如海德格爾引用尼采的話所說道的;“虛無主義者是這樣一種人,對于如其所是地存在的世界,他斷定它不應(yīng)當存在;對于如其應(yīng)當所是地存在世界,他斷定它并不實存”[4]從這篇小說中可以看到,涓生受過西方教育,接受西方個性解放和民主思想,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式男女關(guān)系,號召中國婦女思想解放,認為當下的世界“不應(yīng)該存在”,因而他奮力想要改變現(xiàn)狀。然而面對現(xiàn)實,他又感到無能為力,這是涓生強烈空虛感的最根本的來源我們可以從個體與群體的關(guān)系以及主人公內(nèi)心價值觀念的沖突來看待他們的選擇。
一.個體與群體的關(guān)系沖突
故事的開始,涓生即深切地感受到人生的空虛,通過與子君組成一個群體,他逃出了這空虛—即感受到僵硬現(xiàn)實的松動,光明理想的接近。涓生和子君組成一個小群體之后,他的生命得到了充實。這個“不應(yīng)當存在”的當下世界似乎是可以改變的,那個“并不實存”的理想世界忽然輪廓清晰起來。他們的生活處于對理想世界的“朝向”之中,這種“朝向”本身便是生存意義的充實。在涓生而言,他們邁出的這一步,的的確確是從空虛中逃出了,這是涓生此時的真實感受。
在他們涌動的情緒中,伴隨著改變?nèi)松目释?。起初,他們“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xí)慣,談男女平等”,子君“總是微笑點頭,兩眼里彌漫著稚氣的好奇的光澤?!睂@些未來的美好憧憬,她似乎是有所領(lǐng)悟的。在涓生眼中,子君的精神世界是充滿生命之光的,從子君身上他看見對未來“新女性”的希望。她的那句“我是我自己的”震動了涓生的靈魂,且引得他的樂觀,這些都表明了他們二人對改變生活現(xiàn)狀的急切渴望,對啟蒙思想給出的許諾表現(xiàn)出強烈的向往。同居之后,他們追尋的理想生活開始實現(xiàn)了,突破了家庭專制,打破了舊習(xí)慣—他們組成了小群體,終于踏上改變?nèi)松牡谝徊?。在涓生眼中,他看見了的“新家庭”的希望,也看見了“新女性”的希望。涓生改變生活的渴望(包括他對子君的啟蒙的成功),在個人層面上實現(xiàn)了。但社會層面上,他卻面臨著絕境。
他們生活卻變得狹小起來—他們兩人組成的小群體與社會這個大群體孤立甚至對立起來。子君同自己的父親和胞叔決裂了。而這個“他們”當然遠遠不止這家長權(quán)威,還包括涓生的“朋友”和路人“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
脫離了大群體的涓生和子君在兩人的小群體里面感到無力了。涓生看到子君在平平的日子里變得瑣屑和悲觀,涓生對于子君的精神生命的日益枯萎,甚至衰竭、消隕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不滿,子君的精神世界的枯竭消亡讓涓生再次看到了空虛。于是涓生本能地又想逃離這個空虛?!八缫咽裁磿膊豢矗巡恢廊说纳畹牡谝恢乔笊?,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zhàn)士也難于戰(zhàn)斗,只得一同滅亡?!钡酱藭r,他們兩人組成的小群體已然瓦解。
二.價值觀念的沖突
對愛情和生存,子君的理解和涓生是不一樣的。在涓生,對愛和生存的追求,是此消彼長的,這兩種價值觀最后已經(jīng)完全沖突了,仿佛有生存就不能要愛,有愛就不能生存?!暗谝?,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彪m然他說先要生存然后才能要愛,實際上他已經(jīng)拋棄了愛。他已經(jīng)完全顧著他的生存去了。因為涓生從開始便意識到了“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即必須同時在愛情之外建立人生的價值,而他們的愛情卻沒有如此。所以當意識到他們的愛情只能是空洞時,涓生想要改變這樣的狀況,但他的能力有限。最后他選擇了拆除這空洞的愛情,而重新直面現(xiàn)實的虛無。于是,“只有一個虛空,我用真實去換來的虛空存在?!变干氐搅藢κ澜绲目仗摰闹苯芋w認:“四圍是廣大的空虛,還有死的寂靜”。最終,他向著新的生路走下去,和虛無的世界繼續(xù)對抗下去,在這“呈現(xiàn)為無價值的”世界里建立價值去。
從子君的角度看,愛情對子君來說可算是生命的全部意義。子君在與涓生組成的小群體中,并沒有作為涓生的附屬,完全依賴涓生而生存著。她憑著自己在愛情關(guān)系中的地位而生存。她認為自己完全能夠靠著給涓生提供愛情這種方式來生活下去,這也是子君靠自己生存的力量。這是女性對自己魅力的發(fā)掘,也是對自己力量的肯定。但很顯然,她不幸地把這種力量視為了她的全部力量,把這種愛情,視作了生命的全部意義。她眾叛親離地和涓生結(jié)合,全都是因為愛。然而“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她并沒有領(lǐng)會。她沒有在愛情之外為自己的生命尋找價值,所以,得知涓生已經(jīng)不愛她的時候,“她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她絕望地尋求援助,但“只在空中尋求”。這時子君不得不承擔這愛情之中的“虛空”。
子君對涓生灌輸?shù)膯⒚伤枷氩⒉粓远?。失去了涓生的愛情之后,子君用行動證明了她對涓生的啟蒙思想的懷疑和放棄,她的赴死結(jié)局,和傳統(tǒng)小說中遭到“始亂終棄”的婦女如出一轍。如果說子君將涓生的啟蒙思想付諸實踐當作一種冒險的跳躍,她的死則表明了她冒險失敗而縮回到傳統(tǒng)思想里了。在子君死后,涓生想道,“她所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也還是一個空虛”“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而不是因為對啟蒙思想的理解和認同)—涓生將自己的啟蒙事業(yè)全盤否定了??陀^講,從子君的表現(xiàn)來看,他的啟蒙絕不是毫無意義。
在魯迅這篇小說中,“空虛”是整個故事的主題。個人與群體的力量的沖突,以及個人內(nèi)心的價值沖突,是這里揭示的空虛的兩個層面的原因。
小說主人公的空虛正是魯迅自身思想中的虛無主義的表現(xiàn)。在魯迅生命體驗中有著強烈的虛無感。通過對這篇小說中的虛無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到作為啟蒙者的魯迅對啟蒙的疑慮和動搖(這也正是魯迅思想的復(fù)雜性之一端):
第一,啟蒙者涓生眼中的“家庭專制”“舊習(xí)慣”固然是應(yīng)該打破的,然而涓生理想中的“在不遠的將來”的那“輝煌的曙色”又該如何明證其不是尼采所批判的“柏拉圖主義”的迷夢呢?畢竟涓生自己對“平等自由”的思想很難說有實質(zhì)性的理解—從他希望子君能夠像諾拉一樣“勇猛地覺悟”來看,他對啟蒙思想的理解,恐怕更多的是情緒化的偶像崇拜和英雄情結(jié)成分。啟蒙的理想本來就是用一種新的話語建構(gòu)取代舊的話語建構(gòu),如何確保現(xiàn)實的改變會與話語的更替相伴隨,從而保證啟蒙不是一面虛偽的旗幟?此外,啟蒙者需要對啟蒙的理念有清醒和冷靜的認識,而他在啟蒙行動卻要求激情和熱血,喚起被啟蒙這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的沖突在啟蒙者身上是無可避免的。從這點講,啟蒙者本身就是一個尷尬的角色。魯迅對此必然體會深刻。
第二,被啟蒙者子君對于涓生灌輸了“男女平等”、“戀愛自由”等價值觀,以傳統(tǒng)的觀念,僅僅將涓生的任何觀念都置于“夫唱婦隨”的模式下予以接受,并不能真正理解這些觀念的意義。這不禁讓人感受到一種“井蛙不可語天”“夏蟲不可語冰”的絕望。對于新的價值觀念的接受,被啟蒙者需要一種“前理解”,而這“前理解”必須是被啟蒙者自身在現(xiàn)實生活之中對當下的時代和現(xiàn)實的切身感受。但不幸的是被啟蒙者通常是麻木和愚昧的,對時代現(xiàn)實并不敏感——所以才需要被啟蒙。如小說所反映,啟蒙這樣的冒險行為會造成被啟蒙者的悲劇——如此,后來的被啟蒙者和待啟蒙者又難免將啟蒙視為騙局。啟蒙失敗,并且這失敗還以無辜者的生命為代價,接下來應(yīng)當作何選擇。這些疑慮,也正是魯迅動搖不定的反映。
[1]參見《自由、虛無與信仰 青年魯迅對虛無的體認與反抗》,彭小燕,《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叢刊》,2006第一期
[2]《“虛無主義”及其爭辯:一種思想性的梳理》,楊麗婷,《現(xiàn)代哲學(xué)》,2012年第3期
[3][德]尼采:《權(quán)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張念東、凌素心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8年,第471頁。
[4][《歐洲虛無主義及其克服——讀海德格爾<尼采>札記》,鄧曉芒,《江蘇社會科學(xué)》,2008年第2期。
(作者單位:閩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