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勤
摘要: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既是工學結合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需要。本文以高職學生為研究主體、以工學結合實踐教學為研究基礎,分析了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理論模型構建的理論和實踐價值,闡述了符合高職學生心理特征及認知水平、適應工學結合課程、以學生為中心并貫穿學習過程和工作過程的理論模型框架、要素、環(huán)節(jié),闡述了理論模型的創(chuàng)新性和可操作性,用理論的方法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
關鍵詞:理論模型構建 自主學習 工學結合 高職學生
課題: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工學結合一體化背景下高職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文號:D/2013/03/066。
近幾年來,為進一步深化職業(yè)院校教學改革,加快技能人才培養(yǎng),國家多次出臺相關文件推動職業(yè)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成為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各職業(yè)院校及時抓住課程改革的教育形勢與政策機遇,紛紛進行課程改革和教學模式改革,大力開發(fā)“以國家職業(yè)標準為依據(jù)、以綜合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的工學結合課程體系。關于工學結合教材開發(fā)、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學場所建設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但隨著工學結合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職業(yè)學校學生單一、被動、機械的學習方式問題越來越凸顯,關于工學結合背景下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也逐漸被大家所重視。
一、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1.有利于工學結合課程改革
工學結合課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按照工作過程和學生自主學習要求設計和安排教學活動,主要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較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完成工學結合課程的關鍵,以往傳統(tǒng)的、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工學結合教學改革的需要,因此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已經成為工學結合課程改革研究的重要課題。
2.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在工學結合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xiàn)學習。自主學習能夠促進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工作的責任和經驗,在工作中學習知識和技能,在工作中提高獨立學習并獲得新知識的能力,提高與他人合作交流和共同工作的能力。通過學習,學生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還具備了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具備了持久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二、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自主學習理論模型理論和實踐價值
1.打破經典自主學習理論模型的局限性
有關自主學習的研究在國內外已被較早地提出,目前比較成熟的自主學習理論模型共有三個,分別是麥克庫姆斯的自主學習模型、巴特勒和溫內的自主學習模型、齊莫曼的自主學習模型。這三種模型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闡述了自主學習的內在機制,給自主學習相關理論的研究提供了較好的借鑒,并已經在普教領域廣為推廣。工學結合-課程改革的核心簡單地概括就是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xiàn)學習。目前成熟的三大自主學習理論模型強調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但無法體現(xiàn)“以綜合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的工作過程。因此,三種經典自主學習理論模型在職教領域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揭示工學結合自主學習活動規(guī)律
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理論模型的構建,將工學結合課程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將職業(yè)教育領域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從實踐探索階段提升到理論總結階段,完整地反映了工學結合背景下學生自主學習的環(huán)節(jié)、步驟、要素,揭示了工學結合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規(guī)律,有利于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整合,能夠為工學結合課堂實踐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3.符合高職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現(xiàn)狀
高職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水平、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方法、所呈現(xiàn)的學習傾向與工學結合課程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現(xiàn)實差距。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以高職學生為實踐對象,對工學結合課程進行實踐教學,通過積累原始材料、進行案例分析、實踐論證形成的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理論模型,貼近高職學生認知水平現(xiàn)狀、貼近高職學生學習能力現(xiàn)狀、貼近工學結合課程改革要求,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理論模型
該模型以學生為中心,貫穿學習過程和工作過程。模型的特點可用三句話概括:一個中心、四個要素、五大環(huán)節(jié)。
1.理論模型框架(圖)
2.理論模型特點
(1)一個中心。理論模型“以學生為中心”,提倡自主學習,同時結合高職學生學習現(xiàn)狀及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學條件現(xiàn)狀。
(2)四個要素。理論模型的四個要素為學習目標、學習者特征、學習資源、學習評價。學習目標包括學習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學習者特征包括學生的心理特征、認識水平、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動機;學習資源包括學習所需的設備資源、教師資源和信息資源;學習評價包括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過程性評價、學習完成時的結果性評價。
(3)五大環(huán)節(jié)。理論模型的五大環(huán)節(jié)分別為學情分析、學習準備、任務實施、任務評價、終點反饋。同時,整個學習過程貫穿了過程反饋。
第一,學情分析。學情分析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分析學習目標,即學生根據(jù)學習內容,分析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二是分析學習條件,即學生根據(jù)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分析學習的有利條件和限制條件,包括信息資源、設備資源、工學結合一體化學習場景等。三是分析學習者特征,即學生在學習目標和學習條件分析的基礎上,分析自身學習的心理特征、認知能力基礎、學習態(tài)度。教師適時地加以輔導和幫助。
第二,學習準備。學習準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確定學習策略,即學生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學習模式、學習活動的安排、學習的形式(個體、小組、班級)。二是選擇學習資源,即以學生為主體,選擇信息資源獲取方式、選擇設備資源及合理分配。教師適時地加以輔導和幫助。
第三,任務實施。由于高職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還無法具備完全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體系中的學習項目均來自于企業(yè)典型工作崗位,學校的設備資源、信息資源、工學結合一體化學習情景等無法和企業(yè)真實場景完全一致。因此,任務實施過程應根據(jù)高職學生學習現(xiàn)狀和工學結合學習條件,靈活地在學生“學為主”和教師“教為主”兩根主線間切換,以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第四,任務評價。以學生為主對學習的策略、學習的方法、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結果進行自我評價。教師適時地加以輔導和幫助。
第五,學習反饋。學生在學習結束或任務完成之后給予反饋,同時及時關注被反饋的行為。根據(jù)學習情況可靈活采用個體反饋、總體反饋、正面反饋、負面反饋等多種反饋形式。教師適時地加以輔導和幫助。同時,在學習過程全程貫穿過程反饋。
四、理論模型的創(chuàng)新性和可操作性
1.貫穿了工作過程和學習過程,滿足了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學習的要求
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是指按照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根據(jù)國家職業(yè)標準及國家技能人才培養(yǎng)標準,以職業(yè)能力為培養(yǎng)目標,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按照工作過程和學習者自主學習要求設計和安排教學活動的課程。本模型中分析、準備、實施、評價、反饋五大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的工作過程,又貫穿了學、思、習、行的學習過程,滿足了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中典型工作任務的學習要求。典型工作任務的完成和整體化的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職業(yè)能力、職業(yè)意識、方法能力和社會責任心等職業(yè)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2.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
本模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學習目標獨立制訂學習計劃,獨立確定學習策略、選擇學習資源,采取有效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路徑完成學習任務,將學習的主動權、學習的控制權交給了學生,突出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
3.能有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習模式的轉變必然會引起學習方式的轉變。本模型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一是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由學生自己掌控學習,使學生學習具有主動性,能自發(fā)地進行自主學習。二是強調學習的過程,不再把教師掌握的現(xiàn)成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作為追求的目標,也不再是簡單地讓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和講授去得到一個結果,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去尋找得到結果的途徑,并最終得到結果,學習的重點在學習過程。單一、被動、機械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無法滿足學習需要,學生必須通過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自主學習方式才能完成學習任務,在每一個學習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探索學習能力、自主能力也在逐步地得到提高,從而更好地適應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的需要。
4.具有相對固定性和兼容性
盡管學習的方式、內容、工具等會發(fā)生變化,但完成學習任務的五大環(huán)節(jié)——分析、準備、實施、評價、反饋則相對固定,因此本模型具有相對固定性。同時,本模型既融合了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的工作過程先進理念,又不拘泥于工作過程,因此既適用于工作過程特征明顯的典型工作任務,又適用于工作過程特征不明顯的典型工作任務,有較好的兼容性。
5.符合高職院校教育實際情況
本模型的構建充分考慮了職業(yè)院校學生學習現(xiàn)狀和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學條件的限制,始終貫穿“學生為主”和“教師為主”兩根主線,允許在學習過程中的任一時間、任一節(jié)點,隨時根據(jù)所學內容和學生學習實際情況,靈活地在兩根主線之間進行切換,以確保最佳學習效果,比較符合職業(yè)院校教育的實際情況。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