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江
差不多二十年前,我去馬來西亞吉隆坡參加首屆亞洲華文兒童文學研討會,那是我第一次在域外近距離感受華文兒童文學的生態(tài)狀況。
作為來自中國大陸的學人,也作為童書出版人,老實說,我的感受頗為復雜,可以說是既親切又有些失落。但仔細想想,也挺正常,他鄉(xiāng)遇知音,異域聽華語,同樣的文字連著同樣的血脈,當然親切。失落者,從事華文寫作的人數(shù)遠不如想象的多,畢竟不是在中國。
近距離的觀察和思考,也有好處,那就是更有真實感和現(xiàn)場感。我感覺,域外的華文兒童文學大抵有這樣一些特點。一是各國各地區(qū)的華文兒童文學發(fā)展不平衡。有的地方水平較高,有的地方水平較低;有的地方兒童文學作家多,有的地方甚至找不出一位從事兒童文學寫作的華文作家。二是有的國家不重視華文教育。由于不重視華文教育,導致閱讀華文兒童文學作品的讀者逐年減少。三是有的國家將華文文學邊緣化,不重視包括兒童文學在內的華文文學創(chuàng)作,以致不少不錯的華文兒童文學作家作品只能自費印制。四是大部分國家的華文兒童文學作品十分零散,形成不了陣勢,基本上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tài)。
我于是想,何不盡己之力來助推一下這些地方華文兒童文學的發(fā)展?數(shù)年之后,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我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實現(xiàn)——1999年,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世界華文兒童文學”書系。這是國內第一套華文兒童文學書系,當時尋找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還比較難,我們的選稿區(qū)域也較為寬泛,除中國大陸外,使用華文創(chuàng)作的兒童文學都在遴選之列。中國臺灣、香港地區(qū)的作家作品占了近一半。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不斷發(fā)展,文化大環(huán)境日益改善,華文愈來愈為世人重視。我供職的出版社跟隨時代快速發(fā)展,推出更具規(guī)模和代表性的華文兒童文學書系再次提上了議事日程。要做就要做得更好,做得更有特色,做得更有品位,因此,對于這套全新規(guī)劃的書系,我們是充滿期待的。我們期待它能更加全面地呈現(xiàn)世界華文兒童文學的地域版圖、個性特征和整體風貌,同時也能更準確、更完美地展示世界華文兒童文學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
如今,這套歷時三年多時間編輯的“紐帶·海外華文兒童文學典藏”,終于擺在了諸位的面前。這套典藏書系作家作品的遴選地域范圍框定為:除中國大陸、臺灣地區(qū)、港澳地區(qū)以外從事華文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作家作品。經反復遴選、比較、斟酌,我們最終確定了以下一些作家:木子、孫晴峰、林婷婷、阿濃、夏祖麗、程瑋、王曄、江音、年紅、愛薇。這些作家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瑞典、瑞士和馬來西亞等國家。他們的創(chuàng)作各有所長,有的專攻小說,有的專攻散文,有的專攻童話,還有的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書系所收作品的關注點也各有側重,有的側重當下生活,有的側重內心世界,有的側重地域文化,有的側重族裔融合,有的側重代際關系,有的側重童年記憶,有的側重風土人情,有的側重幻想世界。作品的體裁涉及小說、童話、散文等。
嚴格說來,海外華文作家由于所居住國家文化和自身的生存境況,專門從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并不多,但他們創(chuàng)作的涉及面往往比較寬。兒童文學只是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創(chuàng)作的一個領域。然而,這并不影響他們作為海外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代表性存在。
書系所選作家的自身境況亦不盡相同,有的祖輩漂泊海外,在海外出生,在海外接受教育,家族幾代人都生活在海外;有的在國內出生,在國內接受教育,近十幾年定居海外。但無論是何種情況,他們的心里都裝著一個共同的東西,那就是華文。他們用華文寫作,用華文思考,用華文感知這個世界,用華文品味童年的無邊魅力??梢哉f,華文是他們維系中華族裔根基的紐帶。這些僑居國外的作家,語言環(huán)境可想而知。有些人可能回到家里可以說說華語,有些人可能一年半載都沒有機會用華語與人進行交流。然而,他們卻一直堅持著用母語寫作,而且還寫得那么好,很是讓人感慨和驕傲。也許,這就是華文的魅力所在吧。
華文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種。用華文進行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福分。因為,這意味著你的作品有數(shù)億潛在讀者的基礎。沒有什么比作品有很多讀者閱讀更讓人欣慰的了。
祝福華文。
祝福華文兒童文學。
祝福堅持用華文為兒童進行寫作的海外作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