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念桃
【摘要】《一首桃花》是一首短小的詠嘆調,選自國內第一部公演的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該劇是中國浪漫詩人徐志摩所寫,《再別康橋》在西方歌劇和繼承傳統(tǒng)成功經驗方面有大膽突破,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歌劇的一種新的形式,也成為了我國現(xiàn)階段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首桃花》作為一首藝術價值很高的聲樂作品,值得聲樂演唱者學習和傳唱。
【關鍵詞】歌劇《再別康橋》;《一首桃花》;藝術特色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文壇故事成為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的主要取材資料,并由中國音樂學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陳蔚改編并且導演,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中的《一首桃花》由林徽因作詞,周雪石譜曲。該歌劇主要講述的是中國一代才女、著名文學家女建筑家林徽因與浪漫詩人徐志摩、癡情哲學家金岳霖以及古建筑學家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感情糾結。不僅僅是因為林徽因的美貌吸引著他們,其實更多的是源自她身上特有的典雅、幽靜與堅持的特質和對智慧的渴慕,對生命之美的追求、對生活點滴的熱愛。
歌曲《一首桃花》是小劇場《再別康橋》中的一個選曲,該歌曲的作曲家是武漢音樂學院擔任作曲系教授以及碩士研究生導師、湖北省音協(xié)會員、中國民族樂管弦樂學會會員的周雪石。身為作家、詩人、建筑師的林徽因是《一首桃花》的詞作者。浙江杭州是林徽因的出生地,她原名其實叫林徽音。林徽因更是被胡適先生推崇為中國的一代才女。詩人徐志摩曾說的林徽因的《一首桃花》與前人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是同樣一種境界,徐志摩夸贊林徽因的詩作是“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與心靈的契合,又總能讓人付出人生的況味”。《一首桃花》這首歌曲由引子和尾聲組成,是典型的二部曲式。主要有兩個樂段組成,其主調為g小調。
首先作品開頭是以小提琴為主奏,鋼琴伴奏的形式將旋律引出。旋律開始緩緩進行一直到落在小屬6/5的和弦上,旋律開始出現(xiàn)終止,為下一步歌曲的進入鋪墊的準備。接下來進入歌曲部分,該曲子第一樂段由兩個大樂句組成的,第二大樂句在第一樂句“桃花,桃花,那一樹的嫣紅”的基礎上從內部擴展構成,歌詞逐漸增多并且與后面“朵朵朵朵凝露的嬌艷”構成形式連接。第二樂段從速度上由漸慢轉快,在節(jié)奏上用3/4 節(jié)拍與4/4 節(jié)拍相互來替換,在音程上用三連音進行敘述,這些都與第一大樂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把桃花的動態(tài)演繹的非常生動形象。注意此時的演唱不要過于僵硬,給觀眾營造出慷慨、體面的女人形象。
為了加強主旋律聲部,可以借助小提琴來強調主旋律的色彩的鮮明與突出。由在g小調上兩個對比的樂句組成的第一樂章的調式調性得到了一定的穩(wěn)定。由g小調的引子導入,從第二樂段段歌曲部分開始變成了降E大調,第二樂段段中旋律以全新的面目出現(xiàn)和第一樂段段形成強烈的對比。由一組音程和弦構成前面一小節(jié)的間奏,在結束g小調的平行大調降B大調上的音樂轉入明朗的色彩。為了強調了引子的主導動機,尾聲用到了小提琴主奏,鋼琴伴奏。
最后結束在降B大調上的結構被縮減為五個小節(jié)。伴隨著小提琴緩慢的引出尾聲的旋律,釋放的情緒也逐漸平穩(wěn)下來,和之前的引子形成首尾呼應。兩段的節(jié)拍也有明顯的變化,前一段從“桃花,桃花,那一樹的嫣紅,像是春說的一句話”為4/4拍,就像詩人是低聲述說著自己內心婉轉而又細膩的緩慢憂郁心情。而后一段從“看,那一顫動在微風里”開始轉為3/4拍。并與前一段的4/4節(jié)拍相呼應。原本緩慢憂郁的曲風瞬間變得歡快活潑,把詩人溫婉儒雅的性格,清新的氣質慢慢呈現(xiàn)出來。讓人們從聽覺、視覺的雙重角度去更好地融入在整幅畫面里。
如果你想對一首作品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時,必須要讓聽眾達到共鳴和發(fā)自肺腑的感動,那樣你二次創(chuàng)作的價值就產生了。在演繹一首作品時,聽眾所能感知的是你演繹的歌曲情感是否符合這首作品,然后才注重的是你的技巧以及歌曲的完整性。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讓自己先感動,自身完全融入到作品的中去,帶著和作者林徽因相同的心境去演唱 ?!兑皇滋一ā窡o論是從歌詞還是旋律,都是無可挑剔的柔美抒情。做到心中有畫,帶情緒演唱,給人以自然輕松的狀態(tài),相信演唱出來的效果非同凡響。為了更好地來表達歌曲《一首桃花》的內容以及內在情感 ,那就要充分了解歌曲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通過對歌唱的處理之后,演繹的整體感覺正好是旋律的特征和歌詞的意境相符合的,能把林徽因的儒雅、幽靜、脫俗的美麗特質與現(xiàn)代美與傳統(tǒng)美結合起來做法是情感把握到位的聲音演唱技巧。
漫山開的正燦爛的桃花,就仿佛是柔情似水的林徽因佇立在風中,這般美好的畫面正是《一首桃花》這首歌曲所展示給大家的。如此優(yōu)美的歌曲所要演唱出來的聲音應該是寧靜柔美的感覺。作為比較難唱的詠嘆調《一首桃花》,本歌劇區(qū)別于其他歌謠體歌曲上多了歌劇詠嘆調所展現(xiàn)的不穩(wěn)定性,敘事性和戲劇性的一面的特點。小提琴和鋼琴的一起融入演奏讓歌者更快更直接地將觀眾帶人劇中的情景,讓豐富的情感得到完美釋放。我們可以看出曲作者這樣的做法與這首歌的歌詞相映襯的非常完美,作者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讓作品的感染力更加強烈,戲劇性也增強,讓聽眾完全融入進來,產生更大的共鳴。
《一首桃花》這首歌的藝術價值很高的,所以演唱者在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的同時,要不斷去揣摩故事主角的個人心理活動。在追求演唱聲音技巧的同時也要注重情感藝術,力爭達到“以聲帶情 聲情并茂”的演繹境界。小劇場《再別康橋》的改編在話劇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其中選曲《一首桃花》的抒情優(yōu)美的歌詞和旋律讓人流連忘返。
參考文獻
[1]彭志敏.探索·選擇·思考——關于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的音樂創(chuàng)作.發(fā)表在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1).
[2]沈承宙.音樂的詩 詩的音樂——喜看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J].人民音樂,2003(7).
[3]楊慈.歌劇詠嘆調《一首桃花》的演唱體會[J].民族音樂,2012(2).
[4]宋泊文的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選曲《一首桃花》的創(chuàng)作特點與演唱分析[D].西北師范大學,2012,6.
[5]陶珂.中國歌劇創(chuàng)作中的音詩畫交融現(xiàn)象透析——以歌劇《再別康橋》選曲《一首桃花》為例 [J].北方音樂,2012(12).
[6]單丹芳.淺談歌劇《一首桃花》的演唱感悟[J].大眾文藝,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