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樹
【摘要】在倡導“以人為本”、“全面發(fā)展”為核心理念下,合作學習正是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小組自主合作學習中,經(jīng)過不斷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們在合作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從而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因此,探討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針對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進行了探討,旨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團隊精神和責任感,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科學 小組合作學習 有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在實施過程中卻存在諸多問題,在目前大多數(shù)小學科學課堂里小組合作學習處于一種自發(fā)階段,合作學習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教師缺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認識和反思,從而抑制了其實效性的發(fā)揮。結合自身的實踐,我嘗試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科學課中的小組合作學習:
一、科學分組是基礎
在日常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組,座位的編排往往又是按學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這樣分組雖然開展小組活動簡便易行,但人員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yōu)化組合、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
根據(j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學生知識、經(jīng)驗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會導致對理解知識的側重點不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能夠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從而促進知識的建構因此,我們覺得科學小組的合作學習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組成合作學習小組。
二、制定規(guī)則是保證
給學生設置問題,讓他們去解決;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去思考;給學生制造懸念,讓他們去探究;這樣可以加大合作學習的力度。然而在科學課堂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立即讓學生討論,或者教師提供實驗器材未說明目標、要求就讓學生分組實驗,或許教室里馬上就會出現(xiàn)一片熱烈討論或分組實驗的場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難發(fā)現(xiàn),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假熱鬧”,實際上“活而無序”。有的小組場面混亂;有的小組只是個別學生主宰“合作”過程;有的小組匯報積極,但未能表達小組的意見;有的小組心不在焉,一言不發(fā)。充其量是各行其是罷了,小組合作學習似乎形同虛設。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組合作學習的規(guī)則。
(1)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小組內應設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各一名。小組長應選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學生擔任,主要職責是對本組成員進行分工,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記錄員的職責是將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記錄下來;匯報員的職責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后在全班進行交流匯報。
因此,教師應根據(jù)不同活動的需要設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fā)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的常規(guī)。教師引導學生一起討論制定出小組合作學習的合作規(guī)則,可以使學生在進行小組活動時愿意執(zhí)行自己承諾過的規(guī)則。因為人們發(fā)現(xiàn),由兒童自己制定的規(guī)則容易執(zhí)行,而且執(zhí)行這些規(guī)則對他們來說并不是一種負擔,也不需要別人時常提醒,對于他們來講,活動規(guī)則和活動本身就如同睡覺時要閉上眼睛一樣自然。如果規(guī)則遭到破壞,他們也有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處理辦法。
(3)培養(yǎng)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一是獨立思考的習慣,以避免小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從眾的現(xiàn)象;二是積極參與、踴躍發(fā)言的習慣;三是遵守課堂紀律和合作規(guī)則的習慣,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和爭吵。
三、適當契機是關鍵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追求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不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盲目地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如:有的教師在過易或過難的地方設計小組討論,有的教師在適合于學生科學探究的地方安排小組交流等等,結果由于時機不當,收效甚微[4]。同時,還有的小組合作學習,往往是教師呈現(xiàn)問題后未留給學生片刻思考的時間就宣布“合作學習開始”,不到兩三分鐘就叫“停止”。這時,有的小組還未真正進入合作學習主題,有的小組才剛剛開始。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不但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傷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情,養(yǎng)成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
我們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和教學環(huán)境條件等,選擇有價值的內容、有利的時機和適當?shù)拇螖?shù)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一般來說,較簡單的學習內容,只需要個人獨立學習或開展全班教學,而較復雜、綜合的學習內容,則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為學生提供適當?shù)?、帶有一定挑?zhàn)性的學習對象或任務,把學生領進“最近發(fā)展區(qū)”同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問題”,可以是教師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設計的探究性、發(fā)散性、矛盾性的問題,也可以是學生在質疑中主動提出的問題,但一節(jié)課中不宜安排過多的小組合作學習次數(shù)和時間,防止隨意性與形式化,千萬不要為了小組合作而“小組合作”。
四、評價機制是導向
假如教師常常以“你說得真好!”、“你的見解真不錯”來評價小組學習匯報中的“我認為……”、“我覺得……”、“依我之見……”,那么學生的不正確的發(fā)言方式往往由教師的不科學的評價造成的。
在小學科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評價中往往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偏重于對學生個體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生所在小組集體的評價;二是偏重于對小組合作學習結果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習過程與方法的評價;三是偏重于對小組學習中的科學知識評價,忽略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參與程度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進行評價,特別是很少關注那些平時性格內向、少言寡語的學生。這種不全面的評價極易挫傷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更不可能很好地發(fā)揮“評價促進發(fā)展”的功能。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我們教師應該合理運用,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合作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與他人互相合作,不斷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