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鋒 孫艷玲 王菲
教學內容: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P23例題3,P24練習六1~3題。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幾份”的除法實際問題。
2.通過開展豐富的、可操作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逐步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3. 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愛動腦筋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兩個問題的內在聯系,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準備:課件、學具小棒和圓片。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幾份”的除法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探索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 先用小棒擺一擺。
(1)拿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 )根。
(2)拿12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 )份。
2. 列式計算
(1)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10里面有幾個2?
師:同學們用小棒擺的非常正確。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除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訣來求商。這節(jié)課我們來進一步研究“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幾份”的除法問題。
(板書課題:用除法解決問題。)
師:瞧,二年(1)班的小朋友到了科技園,看到了許多蠶寶寶,真是喜歡得不得了??萍紙@的管理員看到大家這么喜歡蠶寶寶,,便答應送給大家15只,但必須得先解決兩個問題。你們愿意幫助他們嗎?
二、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一)解決“等分”問題
1. 出示例題3:15只蠶寶寶,平均放到3個紙盒里,每個紙盒里放幾只?
2. 認真讀題,你讀懂了什么?這道題的已知條件是什么?問題是什么?你能通過畫圖表示出來嗎?先在小組內說一說、畫一畫,再互相交流一下。
3. 全班交流。
(1)這道題的已知條件是“15只蠶寶寶平均放到3個紙盒里”,問題是“每個紙盒放幾只”。
(2)畫圖表示題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4. 師:會用學過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嗎?
指名板書。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
5. 讓板書的同學介紹自己是怎樣寫的。并通過生生交流的形式解決以下問題:
(1)第一題算式:15÷3=5(只)。為什么這樣列式?(因為這道題是平均分,求每個紙盒里放幾只,就是求每份是幾,所以用除法。)
(2)15÷3=5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
(3)為什么單位名稱是“只”?(因為最后求的是每個紙盒里放幾只,所以單位名稱是只。)
6. 這道題我們解答得正確嗎?用你們手中的小棒和圓片分別擺一擺。
7. 對這道題進行口答。
(二)解決“包含”問題
(讓學生嘗試著用上面的方法獨立解決,遇到困難可以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1. 課件出示例題3:15只蠶寶寶,每個紙盒里放5只,要用幾個紙盒?
2. 認真讀題,你讀懂了什么?這道題的已知條件是什么?問題是什么?你能通過畫圖表示出來嗎?先在小組內說一說、畫一畫,再互相交流一下。
3. 全班交流。
(1)這道題的已知條件是“15只蠶寶寶,每個紙盒里放5只”,問題是“要用幾個紙盒”?
(2)畫圖表示題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4. 師:會用學過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嗎?
先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再和同桌說一說。
5. 指名匯報,解決以下問題:
(1)這道題算式:15÷5=3(個),這道題為什么也用除法?(因為這道題也是平均分,求要用幾個紙盒,就是求15里面有幾個5,所以也用除法。)
(2)15÷5=3表示什么?(表示15里面有3個5。)
(3)為什么單位名稱是“個”?(因為最后求的是要用幾個紙盒,所以單位名稱是個。)
6. 這道題我們解答得正確嗎?用你們手中的小棒和圓片,分別擺一擺。
7. 對這道題進行口答。
(三)體會內在聯系,理解數量關系
1. 課件出示例題3兩幅主題圖及解答算式。
2. 比較上面兩道題,你能發(fā)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嗎?小組里討論討論,再匯報。
小結:由于這兩個問題講的是同一件事,所以都用除法;而且,第一個已知條件相同,都是有15只蠶寶寶,所以被除數都是15;第二個已知條件和問題交換了位置,所以算式中除數和商交換了位置,造成了算式的意義不同,一個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另一個表示15里面有3個5。
三、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1. 課件出示:
□÷□=□ ( ) □÷□=□( )
先獨立完成,然后在組內交流: 怎樣想出商,說出商的意思。
2. 學校買來12個足球。
每個班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班?
□÷□=□ ( )
平均分給6個班,每個班分幾個?
□÷□=□ ( )
(1)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是引導學生體會兩種不同的除法,理解單位名稱的不同。
3. 課件出示:練習五的第3題。
(1)教師引導學生讀懂第一小題的題意,不要被“一共”迷惑,此題還是知道總數,進行平均分,所以應該用除法計算。
(2)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分析。
四、總結提升,感受成功
師:今天我們用兩種除法幫助二年(1)班的同學們解決了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你們可真是既有愛心又很了不起。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問題都難不住我們!現在讓我們來共同分享收獲吧!學生暢談收獲。
反思:
本節(jié)課主要是引導學生梳理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問題解決后,引導學生用手中的小棒和圓片,分別擺一擺,驗證結果是否正確,培養(yǎng)學生及時進行檢查的良好學習習慣。課堂上,我還注意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嘗試自主學習,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解決第二種情況的問題時,我就放手讓學生利用剛剛學習的步驟和方法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采用先獨立解決,遇到困難可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解決問題。最后通過比較發(fā)現,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兩個問題的內在聯系,理解數量之間的相依關系。從而深入理解平均分的兩種情況“等分”和“包含”,在運用中提升對除法概念本質的認識。
本節(jié)課是本單元的教學難點,而本課的重點是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了“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等分)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幾份”(包含)兩種除法實際問題。這兩種除法實際問題對學生來說很容易混淆的是單位名稱,本節(jié)課我覺得在單位名稱的處理比較到位。但對于數學實際情境模型的構建還稍有欠缺,應該幫助學生建構“總數÷份數=每份數”和“總數÷每份數=份數”這兩個實際情境模型,并滲透模型思想,讓學生初步感受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
評析:
姜老師在“表內除法(一)——解決問題”這節(jié)課的設計中準確地把握了教材的目標要求,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有趣的教學情境,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具有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們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除法的意義。本節(jié)課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思路特別清晰,環(huán)節(jié)設計流暢,突出“學為主體、師為主導”,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意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注重引導,目標明確。
本節(jié)課學生們在經歷了“復習舊知,導入新課——探究新知,理解意義——聯系生活,解決問題——總結提升,感受成功” 的過程中,在老師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運用,探究用除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兩種情況,并能夠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2. 環(huán)節(jié)緊湊,層層深入。
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學生們經歷了“解決‘等分問題——解決‘包含問題——體會內在聯系,理解數量關系”三個環(huán)節(jié),逐步明確了平均分的兩種情況,進一步理解除法的兩種情況,即“等分”和“包含”, 并比較了兩種不同現實模型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它們相同的地方,都是平均分,都是用除法解決,在運用中提升對除法概念本質的認識。
3. 以生為本,滲透方法。
本節(jié)課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復習舊知、探究新知,教師注重方法指導,再讓學生嘗試參照剛剛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遇到困難時就可以尋求組內幫助,最后在小組討論中,深入用除法解決問題的兩種情況。通過擺一擺、畫一畫、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經歷了獲得新知的全部過程,注重學生學習經驗的積累。從而能不斷提高學生分析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這節(jié)課中姜老師創(chuàng)設了情境,注重方法指導,滲透遷移運用的數學思想,促使學生自主參與,還讓學生體驗到了探究過程的樂趣,積累了寶貴的數學學習經驗,數學課堂成了學生們探究知識,體驗成功的快樂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