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柳
語文是所有學科中最接近生活的,它內容豐富多彩,最富有生活情趣;語文課也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它知識廣泛,引人入勝。然而,由于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學變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識灌輸,語文課堂也失去了應有的生機與靈性。這種現狀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對立。語文教學要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qū),教師就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盡情展示語文課堂的情趣與魅力,迎接學生快樂求知,快樂成長。
(一)以學生愛好興趣為出發(fā)點,尋找激趣點
興趣是個人對某事的喜好的情緒,學習的興趣則是學生對于學習的特別喜好。古人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苯逃一裟妨炙够对诮o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把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要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讓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興趣才是關鍵,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是很難愉快地接受知識的。學生只有對學習有了特別的愛好、特別的興趣,才能持久地、深入地去探索、研究,才能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作為。
(二)以生活為源頭,進行縱深拓展
我們常說,語文離不開生活。的確,語文是一門極其生活化的學科,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初中學生正處于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齡階段,正是對一切充滿好奇和熱情的時候。因此,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陣地,引入“源頭活水”,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拓展。因為,只有聯系生活,縮短課文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有所得,這對于學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學習習慣的形成都是很有幫助的。
(三)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其潛能
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應該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主動參與者,而教師也必須改變過去一貫盛行的灌輸式教學,挖掘課文中的情趣特點,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學態(tài)度,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活躍起來。要達到此等效果,就必須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生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閱讀、理解,去討論、爭論,去“品嘗那語文書中的綠色食品”。
(四)以情感為紐帶,帶動其思緒
梁啟超先生曾經說過:“用情感激發(fā)人,好像磁力吸鐵一樣,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鐵。所以情感這東西,可以說是一切動作的原動力?!钡拇_,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協(xié)調是以情感為紐帶的,教師以豐富的情感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學生就會從中受到熏陶、感染,并有所感悟,潛能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得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情感包括對教學傾注的熱情,對教學內容的體驗,對學生的熱愛和尊重,以及教師心情的愉悅、興奮等。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那些文質兼美、歷久不衰的語文佳作,讓教師用語言和情感為學生創(chuàng)設美的課堂教學情境,渲染課堂氣氛,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感氛圍中,仿佛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調,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文章內容,甚至不自覺地進入到文章角色之中。
請看課堂示例:《黃河頌》。
在進行《黃河頌》一詩的朗讀指導中,我懷著對母親河壯懷激越的情感,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同詩人一起去感受雄奇壯麗的山河,去感受英勇抗敵的戰(zhàn)士,去感受中華民族頑強的奮斗精神與不屈的意志。這樣入情入境地撥動學生敏感的心弦,起到了使學生見詩人之所見,思詩人之所思,并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的作用。教師豐富的表情動作、富有感情的語言、積極良好的情緒,都可為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好學、反應敏捷、思維活躍,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殿堂中流連忘返。
總而言之,樂教是最高的教學藝術。二千年前孔子就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