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落實全國新聞戰(zhàn)線組織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tài)化,石家莊廣播電視臺法治資訊節(jié)目《法治時間》欄目采編播人員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xiàn)在新聞實踐中,努力探索出一條踐行“走轉改”活動的新模式,扎根省會綜合警務服務站,隨警采訪,挖掘最鮮活的法治新聞素材。用實際行動落實了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等五部門的指示精神。
關鍵詞:新聞工作者 “走轉改”活動 綜合警務服務站 意義與作用
1 扎根警務站,踐行“走轉改”之背景
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xié)五部門聯(lián)合召開視頻會議,在全國新聞戰(zhàn)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從下半年開始,各級新聞單位紛紛積極響應。作為全市新聞戰(zhàn)線中的新生力量,石家莊法治新聞資訊類欄目《法治時間》的一線新聞工作采編人員,深入本地公安干警的工作環(huán)境之中,走進本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扎根省會綜合警務服務站,隨警采訪,挖掘最鮮活的法治新聞素材,踐行了“走轉改”活動的新模式。
當年8月,省會的大街小巷建起110座綜合警務服務站,成為石家莊特有的亮麗的風景線。1320名民警、1320名協(xié)警帶著崇高的使命,邁進了這些警務站,承擔起治安巡控、接警處警、交通管理、窗口服務、接受求助、法制宣傳六大職能,為省會街頭治安防范鑄起了一道鐵壁銅墻,成為省會市民的“安全港“。同時,也成為最鮮活、最生動、最豐富的法治新聞“素材庫”。為深入了解基層民警工作,聆聽老百姓每天面臨的各種喜怒哀樂,獲取第一手新聞素材和源源不斷的新聞靈感,從這時開始,石家莊廣播電視臺生活頻道《法治時間》全體采編播人員,上到制片人、主編副主編,下至編輯、記者,陸續(xù)進駐省會各個警務站,跟隨民警一起接警處警、服務百姓。把筆觸、話筒和鏡頭對準基層民警和老百姓,強化百姓視角,力求彰顯生活中的大法治概念,展現(xiàn)百姓最關注的法治事件。扎根警務站,已經成為全頻道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2 扎根警務站,踐行“走轉改”挖掘之典型實例
在省會的各個警務站,伴隨著110民警開上警車、騎上摩托開展一天的治安巡控工作,電視臺記者也就開始了這一天的蹲點采訪,跟隨民警的步伐,接警處警,用攝像機記錄每一個瞬間,在這無數(shù)個瞬間內,記者體味著基層民警的辛苦,傾聽著老百姓的心聲。從而發(fā)現(xiàn),作為省會市民的“服務站”和“保護盾”,市區(qū)繁華路段上的警務站,譬如燕春、東購、高教、國瑞、白佛等警務站,平均一天接到的警情多的時候能夠達到二三十件,記者觀察到,最繁忙的時候,民警處理完手頭的這一個警情,就要迅速趕往下一個報警地,中間幾乎沒有休息時間。
實例一:警務站民警的耐心對待。記者在多次的駐站采訪中觀察到,對于民警的辛勤工作,大部分市民都很理解并積極給予配合,但也有一些市民在面對民警時態(tài)度蠻橫無理,輕易不肯罷休。就拿高教警務站的民警遇到的一件小事來說,他曾接到一位患有神經衰弱的居民的報警,他對于鄰居家空調的聲音無法忍受,夜不能眠,于是便多次撥打110,從晚上十點開始,一夜之間打了四次報警電話,始終不肯罷休。但每一次民警都是按時出警,耐心勸解疏導。對于這類情況,在記者都感到報警人有些無理取鬧的情況下,民警仍在一絲不茍地履行自己的職責,深為感動。
實例二:隨警實錄抓獲搶劫吸毒人員。扎根警務站,最緊張最刺激的當屬隨警圍捕犯罪嫌疑人。2014年9月6日,記者在警車上跟隨民警巡邏時,見證并記錄下了一次奇速的出警記錄:從接警到制服搶劫犯罪嫌疑人,僅用時三分鐘。當時,一名市民攔住警車,焦急的告訴民警自己妻子的包被兩名騎著電動車的男子搶走,之后向紅旗大街與新石南路交口方向揚長而去。民警加大油門向前追趕,堵住兩名搶劫嫌疑人,當場幫受害人找回皮包。隨后,民警將嫌疑人帶往省考試院警務站,經進一步調查,這兩位竟然還是吸毒人員,其中一名不但前科累累,因吸毒已經被處理過9次,目前還正處于監(jiān)外執(zhí)行階段。這名吸毒人員在被捕后十分震驚的對民警說,你們也太快了吧?被警車堵住的時候他們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還認為警車不是專門來堵他們的。
實例三:實踐中感知校車安全問題。2011年,校車安全問題在全國鬧的沸沸揚揚的那段時期,12月21日,記者跟隨友誼北警務站的民警在日常的巡邏過程中,行駛到西三環(huán)附近時,發(fā)現(xiàn)兩輛不合規(guī)格的敞篷三馬子竟然充當起了校車送18名小學生回家,一輛車裝了8個,另一輛車裝了10個,學生們在車斗里擠的滿滿當當,連坐的地方都沒有。其中一名55歲的司機還喝了酒,被民警截停時,四個小學生嚇得迅速跳下車,而司機還搖頭晃腦醉醺醺的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經過民警批評教育之后這才認識到了錯誤,認識到學生的安全應該放在首位,更不能酒后開車。
諸如此類的事情,無論是哪個一線采編人員,都能脫口說出三四件。而這些,都是扎根在警務站隨警采訪期間親自經歷和感受的,每個警務站24個民警,實行四班三運轉倒班制度,24小時守護著省會的平安。無論是晝班夜班,我們的記者都曾跟隨過。久而久之,無論與哪個班上的民警,都能打成一片,甚至有的民警會開玩笑,把駐站記者稱作“協(xié)勤的協(xié)勤”。
下面的一組數(shù)據(jù)足能說明問題:從資訊類欄目《法治時間》近兩年的節(jié)目資源中粗略統(tǒng)計,全體采編播人員共20名,在扎根警務站采訪期間,跟隨民警共處理各類警情3000多起,見證抓獲嫌疑人130余名,處理調節(jié)交通事故維護火場秩序70余起,接受群眾求助900多人次,化解矛盾糾紛800多次,救助迷路老人、棄嬰、兒童50余次,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1000余次。而根據(jù)這些第一手的新聞素材制作完成的作品,更能打動莊里市民的心,更能吸引觀眾的目光,電視的收視率也伴隨著更多百姓的青睞在節(jié)節(jié)攀升,收視率從最初寥寥無幾的0.5%升至現(xiàn)在平均2%。很多鮮活真實的新聞作品受到廣為關注,被評為佳作。廣告客戶看到這種喜人的數(shù)據(jù),也愿意加入進來踴躍投放廣告,為欄目帶來更加豐厚的經濟效益。
3 扎根警務站,踐行“走轉改”之成效
在扎根警務站最初的新聞報道中,很多記者僅僅是從字面上去理解警務站“屯警于街,全時空打防犯罪,打造平安省會”的含義,字里行間也僅僅是空泛的去解讀“綜合警務服務站”的職能。制作完成的新聞作品枯燥、乏味,沒有生命力,不能打動人,甚至有時候記者本人都看得沒勁,而在實踐過程中,全身心的扎根于警務站,親自見證種種抓捕犯罪嫌疑人、處置突發(fā)事件、救助市民的現(xiàn)場后,記者們感同身受,寫出的稿子字字透著真情實感,做出的節(jié)目透著自己的真誠、熱情、震撼與感動。這樣的新聞作品更能打動觀眾,真正做到深入一線“接地氣、抓活魚”,拜群眾為師,向實踐學習,充分使用群眾語言,新聞表達鮮活生動;強化報道的體驗性和融入感,捕捉真實場景,連續(xù)追蹤報道。而記者也在深入基層生活,與民警和百姓的交流中獲得滋養(yǎng),錘煉了意志品質,提升了能力素養(yǎng)。這種節(jié)目老百姓喜歡看、樂意看,同時更加信賴、尊敬民警,民警在這種信賴與尊敬中也更加有使命感和責任感、滿足感,促進警民關系更加和諧。另一方面,我們的節(jié)目也取得了更好的社會效益,不斷地向社會傳達一種正能量。
通過扎根警務站這種“走轉改”的實踐活動,全體一線采編播人員拓展了新聞報道的視野,新聞報道的貼近性、可讀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進一步提高。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增強,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素養(yǎng)明顯提升。同時,采編播人員對新聞事業(yè)的性質宗旨和責任使命也都進行了重新審視,進一步認識到基層是最廣泛最豐富的報道源泉,是新聞工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聞富礦;進一步拉近了與基層民警的距離,增進了與群眾的感情,可以說,真正讓人民群眾成為了新聞報道的主體和主角;進一步體會到好新聞是用腳板跑出來的,只有深入基層群眾,直接感受實際生活,才能創(chuàng)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佳作;進一步認識到基層是個人成長成才的沃土,只有經過基層實踐的磨礪和鍛煉,才能有效提升意志品質和職業(yè)素養(yǎng)。
4 結語
實踐證明,扎根警務站進行采訪確實是一種有效的、能夠詮釋“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新型模式。越來越多的采編同行正在加入到這支隊伍當中,踐行新模式,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相互競爭,共同進步,伴隨而來的將會是更加精品的新聞作品,最終的受益者是省會的老百姓,大家將會看到越來越多不同角度、不同題材、不同側面、不同內容的電視新聞作品,可以想象到,最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場面,每一個觀眾和新聞工作者都能夠喜聞樂見。另一方面,筆者相信在這種實踐模式的牽引下,也會出現(xiàn)更多類似“走轉改”的新模式,而我們全體新聞工作者,也會毫不動搖地將“走轉改”的路子持續(xù)地踐行到底。
參考文獻:
[1]鄭曉暉.全媒體時代有效踐行“走轉改”途徑探析[J].中國報業(yè),2014(20).
[2]丁法章.全媒體時代記者更要“走轉改”[J].新聞記者,2011(12).
[3]郭曉科,李歡.“走轉改”:新聞人民性的回歸和升華[J].新聞研究導刊,2012(09).
作者簡介:張倩(1986-),女,河北石家莊人,大學本科,助理記者,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