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楊琦
【摘 要】 目的:觀察中藥熏蒸法結合西醫(yī)抗炎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慢性盆腔炎患者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兩組均給予西藥抗炎治療,觀察組同步應用中藥熏蒸治療,10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對比其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顯效20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0%;對照組顯效10例,有效12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675%,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在改善腰骶部脹痛、帶下異常及下腹部脹痛或刺痛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B超檢查,治療組盆腔積液、包塊消失率較對照組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藥熏蒸法結合西醫(yī)抗炎治療慢性盆腔炎效果滿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 慢性盆腔炎;中藥熏蒸治療;中西醫(yī)結合
【中圖分類號】R7113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5-0058-02
慢性盆腔炎是育齡期婦女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具有病程長、遷延難愈的特點[1]。其原因常為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愈或者因為患者體弱多病使病程遷延所致。其炎癥可局限于一個部位,也可同時累計幾個部位,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盆腔腹膜炎。多表現(xiàn)為下腹痛、發(fā)熱、陰道分泌物增多等癥狀。常在性交時、月經前后及勞累后加重。若未能及時正確的治療,則會導致不孕、輸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炎癥反復發(fā)作等后遺癥,嚴重影響婦女健康,增加家庭與社會經濟負擔[1]。近年來,中醫(yī)在本病的治療中顯示出較好的優(yōu)勢。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慢性盆腔炎40例,臨床效果顯著,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婦科門診符合納入標準的慢性盆腔炎患者80例,其中盆腔積液患者14例,盆腔包塊患者2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中盆腔積液患者6例,盆腔腫塊患者13例;年齡23~43歲,平均(3110±612)歲;病程6~24月,平均(1475±502)月。治療組中盆腔積液患者8例,盆腔腫塊患者11例;年齡22~42歲,平均(3023±842)歲;病程3~30月,平均(1614±453)月。兩組患者年齡、病程及合并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西醫(yī)婦產科學》[2]中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
122 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1993年制訂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用甲硝唑聯(lián)合鹽酸左氧氟沙星進行治療,鹽酸左氧氟沙星01g(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規(guī)格:2ml:01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90324)及甲硝唑注射液250ml(四川科倫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250ml:500m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4012)靜脈滴注,1次/d,連續(xù)用藥10d。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同步應用中藥熏蒸治療,藥物組成:當歸15g,川芎15g,赤芍15g,牡丹皮15g,生薏苡仁30g,敗醬草30g,澤瀉15g,茯苓15g,虎杖15g,車前子30g,紅藤15g,紅花6g,元胡15g,丹參20g,三棱30g,莪術30g。將上述中藥包放入熏蒸床中的蒸汽箱中加熱,將中藥蒸氣輸出口對準患者下腹部,同時在其上方蓋上蒸汽罩,使中藥蒸氣均勻作用于患者下腹部,熏蒸溫度為60℃,30min/次,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10d。兩組均于月經干凈后開始治療,10d為1個療程,3個療程結束后復查。治療期間,所有患者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適當運動。
14 觀察指標 中醫(yī)主要證候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
15 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4]。治愈:癥狀完全消失,婦檢及B超檢查無異常;顯效:癥狀顯著改善,婦科檢查盆腔臟器壓痛不明顯,B超提示盆腔包塊縮小≥50%,盆腔積液消失;有效:癥狀減輕,婦科檢查盆腔臟器輕微壓痛,B超提示包塊縮小,盆腔積液范圍縮??;無效:治療后癥狀與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B超檢查前后無明顯變化。
16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性分布者則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顯效20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0%;對照組顯效10例,有效12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675%,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中醫(yī)主要證候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組在改善腰骶部脹痛、帶下異常及下腹部脹痛或刺痛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23 兩組治療后盆腔B超檢查結果比較 治療后對照組盆腔積液、包塊消失率分別為0、308%,治療組分別為50%、727%,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3。
3 討論
西醫(yī)治療本病以抗菌藥物保守治療為主,但長期或反復聯(lián)合使用多種抗菌藥物治療有時并無顯著療效,且存在用藥不規(guī)范、易致耐藥菌產生及兩重感染等多種弊端。物理療法如超短波、激光藥離子透入等,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炎癥的吸收消散。但是由于僅能消除表皮淺層的病原體細胞,起不到修復的作用,且對慢性盆腔炎內壁刺激太大,風險性較高。對于保守治療無效的可行手術治療,但手術后易再度粘連,且對盆腔器官損傷大,增大宮外孕的發(fā)病率。
慢性盆腔炎屬于中醫(yī)“癥瘕”、“帶下”等范疇[5]。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因婦女經期或產后血室正開,胞脈空虛,經期同房或宮腔手術操作不規(guī)范等,導致濕熱之毒邪入侵胞宮、胞脈、胞絡以及沖、任、督、帶脈,濕熱瘀結于胞中,阻滯經脈,使氣血失和,氣滯而血滯,久則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故濕熱瘀結是本病的病機。因此,對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療應以清熱利濕、行氣活血為主,同時根據不同的癥狀辨證論治。
中藥熏蒸治療療法又叫中藥熏洗療法、汽浴治療療法、中藥霧化透皮治療療法,是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利用藥物煎煮后所產生的蒸汽,通過熏蒸機體,使藥力與熱力聯(lián)合發(fā)揮作用,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中醫(yī)外治法[6]。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說,《理瀹駢文》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面積很大,毛孔很多,除具有防御外邪侵襲的保護作用外,還具有分泌、吸收、滲透、排泄、感覺等多種功能。中藥熏蒸治療療法就是利用皮膚的這一生理特性,使藥物通過皮膚表層吸收、角質層滲透和真皮轉運進入血液循環(huán)而發(fā)揮藥理效應。熏蒸藥方中當歸、川芎、赤芍、丹參能活血行氣化瘀;生薏苡仁、敗醬草能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且敗醬草還具有消癰排膿,活血散瘀功效;黃連、連翹清熱解毒燥濕,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7-9]連翹能抑制炎性滲出,黃連能加速炎癥消退,增強抗炎反應,二者具有抗菌、抗病毒、免疫調節(jié)、解熱抗炎等作用;紅藤能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消癰散結;紅花可以活血通經、散瘀止痛,還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消除自由基、抗炎等功能;三棱、莪術有破血行氣、消癥散結之功,主含揮發(fā)油和姜黃素類成分,具有抗腫瘤、抗血栓、增加血流量、抗纖維組織增生、抗氧化、抑菌、抗炎、調節(jié)免疫功能等作用[10]。諸藥配伍,既可抗菌消炎、清熱解毒,又可活血止痛、軟堅散結。本研究治療組患者采用中藥熏蒸聯(lián)合西藥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0%,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組在改善腰骶部脹痛、帶下異常及下腹部脹痛或刺痛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綜上所述,中藥熏蒸法結合西醫(yī)抗炎治療慢性盆腔炎效果滿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守勛.紅藤敗醬散加減治療濕熱瘀結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J].河南中醫(yī),2014,34(3):491-492.
[2] 周梅玲.西醫(yī)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45-46.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3-34.
[4] 吳少禎,吳敏.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S].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34-35.
[5] 顧紅媛.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145例[J].河南中醫(yī),2013,33(10):1742-1743.
[6]郭瑾,劉炳芬,丁洪青,等.中藥熏蒸療法在臨床中的應用[J].河南中醫(yī),2013,33(12):2250-2252.
[7]胡竟一,雷玲,余悅,等.連翹的抗炎解熱作用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7,23(3):51-52.
[8]李彤,韓俊燕,王蓓蓓,等.黃連解毒湯調控單核、巨噬細胞及泡沫細胞分化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34(9):1096-1102.
[9]康麗,顏曉燕,辛志偉.紅花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西南軍醫(yī),2008,10(6):136-138.
[10] 余成浩,孫濤,馮業(yè)瓊,等.三棱-莪術關聯(lián)子宮肌瘤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2,23(6):1493-1494.
(收稿日期:201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