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fā)亮
【摘要】為了給小學生的學習帶來持久的動力,讓學生可以主動地進行思考和探究,教師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可以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指導和點撥,讓學生可以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學習內(nèi)容,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提供興趣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并且積極評價學生.學生通過不斷地學習就會產(chǎn)生學習興趣,從而增加學習動力.
【關(guān)鍵詞】小學數(shù)學;學習動力;自主探究
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進行“填鴨式”“灌輸式”教學,學生在課堂上非常被動,消極地接受知識,學生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只是教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久而久之學生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只是被動地進行學習.教師要變化教學方式,豐富課堂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課堂學習中,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動起來,促進學生學習動力的增加,讓學生更加主動地進行學習和探究.
一、提供學習內(nèi)容,鼓勵自主探究
教師在學生學習數(shù)學過程中要給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內(nèi)容,讓學生可以有事可做,這樣學生就會自主探究,積極思考.教師需要在備課的時候認真思考,哪些內(nèi)容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學習可以掌握的;哪些知識是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可以掌握的;哪些知識是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會遇到困難,需要教師講解的.教師心中明確這些教學內(nèi)容就會給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教師點撥等形式掌握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時候,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的性質(zhì),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動手繪制一個平行四邊形,在繪制過程中學生就會思考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和性質(zhì),對它進行初步的感知、猜想、嘗試和驗證.有了明確的學習任務和學習內(nèi)容,學生在課堂上就會積極主動,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從而認真進行對于數(shù)學知識的探究.
二、分析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能力
課堂要保持持久的動力就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一些問題,讓學生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學習.“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問題學生才會思考從而學會知識.問題會讓學生有事可做,積極地去探究知識,這些學習內(nèi)容就是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教師的問題要難易適中,使學生通過對于問題的學習能夠掌握知識.在問題的探究中,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勝利的果實”,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給課堂帶來動力和活力.通過對于問題的探究,學生就會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從而產(chǎn)生學習興趣,形成數(shù)學知識的系統(tǒng)認識.例如在學習“口算除法”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把數(shù)學知識融入到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的實用性,提高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分析80÷40,教師可以設定情境,學校準備開運動會了,為了給運動員加油助威,每個班級會發(fā)80個小國旗,我們班級有40人,每人會得到多少個小國旗?教師把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融入到了生活的情境中,使之具體化,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分析問題,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三、提供興趣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有興趣了才可以積極地進行探究和思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可以感覺到課堂是一個多變的“舞臺”,學生不知道下一個“精彩的節(jié)目”是什么,就會對課堂學習充滿期待.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幫助,給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也可以通過游戲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通過幽默故事和語言來吸引學生的課堂關(guān)注度,讓學生成為課堂探究的主體,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特性”時,教師就可以把學生分成兩大組,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組比賽,看看哪個小組可以說出更多的生活中學生所熟知的三角形,每說出一個給小組加一分.學生們可以暢所欲言,他們會想到:紅領(lǐng)巾、空調(diào)支架、電視塔、交通標志牌、圍巾、三角板等等.在激烈的競爭中,學生們會讓自己智慧的火花綻放,展現(xiàn)自己的能力和才能,從而形成了愉快的課堂氛圍,學生們學習動力十足.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探究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學生也會積極主動.
四、積極評價學生,鼓勵表揚為主
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師可以通過積極評價的方式來鼓勵和表揚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增加學習的動力.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會增加學生的學習信心,讓學生的學習會有更大的動力.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以鼓勵表揚為主,讓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和積極學習是被教師鼓勵和認可的.例如在學習“加法交換律”的時候,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元旦快要到了,教師要帶領(lǐng)學生一塊用氣球來裝飾教室,粉色的氣球用了38個,藍色的氣球用了26個,一共用了多少個氣球?學生在計算中寫到:38+26=64(個),26+38=64(個).學生給出了正確答案并且靈活地運用了加法交換律,教師及時地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增加了學生的學習信心,帶著更大的學習動力去探究,增加了學生的求知欲.這樣學生就會保持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去進行學習和探究,從而促進學生帶著強大的學習動力去學習.
總之,學生的學習動力的產(chǎn)生和保持是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的,教師要采用豐富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可以產(chǎn)生一種對于課堂的期待和探究,讓學生可以始終保持一種新鮮感.學生對課堂充滿了期待和渴望,就會積極思考,認真學習,主動探究,從而形成積極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在一種愉快、自由的學習氛圍中學習和探究數(shù)學知識,促進學生能力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尹國強.淺談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J].中學生閱讀,2013(4).
[2]王艷秋.小學數(shù)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興趣[J].基礎(chǔ)教育研究 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