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芳
摘 要:電教媒體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優(yōu)化作用不容忽視。它能渲染氣氛,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帶動學生進入課文情境之中,為學生的朗讀激發(fā)豐富的情感;它能引入影視文化作品與課文印證、彌補學生對課文內容想象之無端,并能作為語文的外延補充;它能通過音樂觸動學生情思,帶來閱讀與寫作的融合。
關鍵詞:電教媒體;閱讀教學;音樂背景
信息化社會,電教媒體進入教學領域與學科教學整合,產生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這是不爭的事實。通過現(xiàn)代教育媒體可以使教學化虛為實、化靜為動,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復雜過程簡明化,從而直觀、形象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lián)系,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取數(shù)量龐大、內容豐富的信息,而且更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判斷力、思維力。下面,筆者就結合實際教學,就電教媒體中視頻、音頻在語文閱讀教學上的應用淺談幾點個人體會。
一、介入視頻及音樂,有助于閱讀教學的審美情境創(chuàng)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但人們并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同樣地感受到客觀事物的美的。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美育時,必須設法創(chuàng)設情境來調動他們的注意,激發(fā)他們的情感。那么,如何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呢?
1.視聽動畫,情境導入
“萬事開頭難。”一個好的導入設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興趣,對一節(jié)課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用文字、聲音和圖像來模擬創(chuàng)設出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畫面,或是播放動聽的樂曲,加以繪聲繪色地描述,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課文確定基調。比如筆者在教學蕭乾的《吆喝》時,播放南方黑芝麻糊的經典廣告導入,廣告中那一聲親切而悠長的“黑芝麻糊喂”的吆喝,勾起了小男孩的食欲,也勾起了觀看者的食欲,于是,學生很自然地便進入到課文的吆喝聲中去了。
2.配樂朗讀,引情激趣
在語文閱讀朗讀教學中,適宜的背景音樂能讓學生很容易調整掌控好自己的情感狀態(tài),在美讀中“進入”情境,將課文的情感內化為自己的情感,力求與作家、詩人的心靈貼然無間,從而深入體味、揣摩其內在意蘊,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如在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的朗讀,筆者配上纏綿悱惻、欲說還休的《琵琶語》,在琵琶聲泣泣的背景下,詩中那無限惆悵的一腔離情,也牽動了學生的心。
二、引入影視文化作品,有助于彌補課文內容想象之無端
文字是靜止的,初中學生年齡偏小,人生經歷有限,想象容易陷入飄忽無著之境。而影視作品具有動態(tài)、形象的特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影視文化作品,抽象的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和聲音,靜態(tài)的描述變成動感的情景,極大地增強了閱讀文本的形象性,能夠使學生對作品的情節(jié)、人物、情感、寓意等有更直觀的理解,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鑒賞能力,從而更加正確、深刻、全面地體會到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學動感千古的《出師表》時,筆者介入擷取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濃縮了諸葛亮一生的精華片段合輯的《臥龍吟》視頻。這首歌,道盡了諸葛丞相一生,特別契合《出師表》中諸葛亮壯志未酬的心境。再加上《臥龍吟》琴曲意味深遠,每個音符都可以挑動內心無名的感受,用來配合《出師表》的教學,特別易于學生把握文章的情感。
三、適時介入背景音樂,有助于整合閱讀與寫作
作文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其實我們不妨利用閱讀課順勢進行寫作指導,這樣既提升了寫作能力,同時又促進了閱讀理解。
要想文章出彩,首先要在筆端注“情”,所謂“情真自有佳作出”。由于音樂善于表達感情,也最容易觸發(fā)聽者的情感,在音樂欣賞中很容易引起欣賞者感情上的共鳴。因此,在結合閱讀與寫作的過程中,筆者常通過音樂來引出寫作之“情”,讓音樂打動學生的心以激發(fā)他們的情感。
如在教學《社戲》第二課時時,筆者設置了配樂寫作環(huán)節(jié):輕聲讀夏夜行船、月夜歸航部分,然后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輕輕柔柔的班得瑞的《童年》樂聲,聽得耳朵好舒服。伴隨悠揚的陶笛聲,此時縈繞于耳的是最和諧的仙音。柔婉的曲調,仿佛身臨其境!學生沉醉于這“仙樂”之中,不僅寫出了讓人心喜的文字,同時,對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設計的關于文章結尾的理解甚至可以說對全文的理解也深入了。
在當前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廣泛地利用教材資源和課堂內外、校園內外的各種教學資源,藉電教媒體這一“東風”來助語文教學順利進行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極有必要。當然,我們在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切忌盲目,而應根據(jù)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tǒng)的教學規(guī)律,切實發(fā)揮好“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功能,根據(jù)實際需要讓電教媒體發(fā)揮它的畫龍點睛之效。
參考文獻:
張行濤,郭東歧.新世紀教師素養(yǎng).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