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凱
摘要:儒家的禮法文化在西漢社會由最初不重視,由儒家的一代代學者提倡,到漢武帝時期占到了中心地位,對西漢的中央到地方的各方面都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這種影響還深入到了民間及鄉(xiāng)里,對社會風氣是一種導向作用。
關(guān)鍵詞:儒家;禮法文化;意義;作用
一、儒家禮法文化對西漢中央及地方政權(quán)(循吏行政重教化)的影響
(一)行政法律的轉(zhuǎn)變
在西漢初期,在總結(jié)秦亡教訓的基礎之上提出了不施仁義、純?nèi)涡谭〞ι鐣斐珊艽蟮奈:Φ挠^點,所以在漢初時,叔孫通定宗廟禮法。用儒家的等級觀念,規(guī)范朝政的禮儀制度,將朝政禮儀納入法律的范圍。文帝時期的賈誼主張通過等級制度、禮儀制度、社會制度來實現(xiàn)政治的有序性,不平等狀況下的等齊。把“刑不上大夫,刑不主君子”寫入法律。并正式提出了“分爭辯訟,非禮不決”的引禮入法的問題。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運用陰陽五行來解釋德、刑的關(guān)系,并提出了德主刑輔的觀點?!巴醯乐笳咴陉庩?。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p>
通過用儒家禮法融入法律之后,法律在實行過程中也帶有儒家的禮法原則。在法律面前近親可以相互隱瞞罪行。這雖然維護著所謂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但是對法律的規(guī)范性是一種挑戰(zhàn)。法律也有等級性,在貴族犯罪之后,一般的審判機關(guān)不能直接對他們進行審理,需要向皇帝上奏章,通過皇帝對此的認證進行量刑定罪。
在論刑定罪方面,西漢依照“春秋決獄”,特別強調(diào)“原心定罪”?!啊洞呵铩分牚z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痹谒痉▓?zhí)行過程中,如果沒有特別規(guī)定的,直接引用《春秋》或者儒家的經(jīng)典事例對所要決策的案件進行量刑定罪。春秋決獄將儒家的禮法引入司法決斷過程,成為定罪的依據(jù)。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西漢法律的不足,改變了法律強硬的一面。
(二)教育的轉(zhuǎn)變
遠古時期的教育大多是以口授為主。可考據(jù)時期西周至春秋時期有辟雍、泮宮、庠序之教,主要是對階級上層人士的教育。在學校學習的主要是習射,出兵則受成于學,古代教育和政治密切相關(guān)。在孔子到戰(zhàn)國時期,由于中央政府的權(quán)威逐漸消失,各列國大夫?qū)逃凉u失動力,這種上層教育移到了下層教育之中。而在此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孔子,他開私學之風。他招收的學生來自各個階層,學習的主要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稱之為六藝。當時的社會境況時是百家爭鳴,各家都形成了學派,講授教學。這時的教育是社會下層醞釀出的一種社會風氣,并不是一種制度。
在秦朝,又想把這種私學之風改變成為官學,設立有官方的博士官。漢初時沿襲了秦的博士官,但是真正設立學校是在漢武帝時期。由于從漢朝建立時期開始到漢武帝時期,儒家的禮法文化對漢代的各方面都產(chǎn)生了影響。特別是漢武帝,他的教授老師是儒學的衛(wèi)綰,因此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加上在漢武帝當政時期的儒家代表董仲舒改變?nèi)鍖W,形成新儒學,迎合了當朝政治的需要,遂被漢武帝立為官學,在教育方面改動頗大。漢武帝一反秦制,廢除議論戰(zhàn)國百家言論的博士,設立五經(jīng)博士,講授古代史實,依靠儒家經(jīng)典《詩》、《書》、《禮》、《易》、《春秋》為教材。教學方法沿用孔子教學時期的問難論辯的方式。在對文章解讀上采用的是章句的方式,學校教育也是和做官聯(lián)系在一起。在教育制度上就奠定了儒家的統(tǒng)治地位,同時也統(tǒng)一了百姓的思想,固定模式的教育使百姓產(chǎn)生不了反抗之心。
二、儒家禮法文化對漢代民間及鄉(xiāng)里的影響
(一)風俗教化
漢以前,民間信仰的主要是圖騰、山川河流、火、井以及有功于民的古賢圣人。漢以前也有一些有名的人士民間信仰的對象,但是他們不是因為儒者的身份而成為崇拜的對象。在漢武帝確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又選官制度選舉孝廉后,一些孝廉之人的事跡被人們傳誦,從而形成對他們的崇拜。同時還有另外一些民間人士也是因為孝而被傳頌,如媳婦對婆婆的孝順,在《漢書》中有記載一名孝婦不嫁,服侍其姑,其姑是偶,有人狀告她殺其姑,最后冤死獄中,當?shù)卮蠛等?,后來太守查其原因,還其清白,太下大雨。這件事情廣為流傳,人人稱頌其婦。儒家禮法文化對西漢的民間信仰的轉(zhuǎn)變起了推動作用,在宣揚孝的同時,統(tǒng)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配合著政治上選官舉孝廉,推動社會進入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
(二)忠孝觀念
在西漢的法律之中特別凸顯出“孝”,西漢統(tǒng)治者提倡“孝”,同時在官員選拔上也推舉孝廉,由此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孝的風氣。一方面是一種功利心理,一方面社會風氣。因此,西漢百姓在對待孝順之人特別看重,同時在他們犯罪時,會考慮到孝的因素。特別是宣帝時規(guī)定,子藏匿父母、孫輩藏匿長輩、妻子藏匿丈夫是符合“三綱”的,可以免與刑法,這雖然維護倫理道德,但是對法律的嚴肅性卻起了破壞作用。忠不僅體現(xiàn)在對家庭的忠,也體現(xiàn)在朝堂之上臣對君的忠。董仲舒提倡的君權(quán)神授,代表著帝王的尊貴地位,同時要求臣子、百姓對帝王的忠心,三綱五常之中的“君為臣綱”也是要求臣子忠的儒家禮法要求的代表。
三、小結(jié)
儒家禮法文化對西漢的中央到地方各方面都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更深一層次的到達了民間及鄉(xiāng)里,對基層的民風民俗起到了導向作用。儒家禮法文化在中國封建社會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封建社會的發(fā)展和朝代更替下的統(tǒng)治,維護著社會的穩(wěn)定,安定著民心,是貫穿封建社會發(fā)展的主線之一。(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方向東譯注.新書[M].中華書局, 2012(10)
[2]曾振宇 傅永聚 注.春秋繁露新注·為人者天[M]. 商務印書局,2010
[3]班固.漢書·公孫弘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李生龍.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M]岳麓書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