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阿萬
【摘 ? ?要】每個教師都曾心懷教書育人的崇高理想,然而,在教育管理的實踐中,教育成效的低微經(jīng)常會令人產(chǎn)生無力感和挫敗感。作為教師,首先該保持心態(tài)平和,冷靜地看待學生問題。其次才是尋根挖底,找準方法,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關(guān)鍵詞】心態(tài)平和 ?用心解讀 ?有效溝通 ?寬容自省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05
孔老夫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用行動踐行了“有教無類”,身為教育者,對所有的學生都應(yīng)一視同仁,不能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學生。即使學生品性頑劣,教師也要用春風般和煦的語言和行動感化他,使之向善。這是很高尚的教育情操,因而至今仍被人們所推崇。
很多教師將孔老夫子的教育理念奉為圭臬,并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虔誠地踐行。但是,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當教師遭遇性格各異的學生,尤其是某些狂妄又偏執(zhí)的學生,心中的天平有時就難以保持平衡。而一旦內(nèi)心失衡,理智就可能被情感所左右,孔老夫子的教誨也將被拋到九霄云外。隨之而來的,或許就是懲罰、謾罵、無視等等加諸學生的、有違師德和本心的行為。當教師行為失控,帶來的將是學生心理的逆反、師生關(guān)系的惡化和教育的失效。教師具體的做法應(yīng)是:尊重學生,用心解讀學生行為;打開思路,讓師生溝通更有效;反躬自省,尋找教育無果的癥結(jié);學會寬容,給學生改變的空間。用心學習,勤勉自省,才可以讓問題處理更有成效,才能讓教育充滿智慧,充滿人情味。
因此,當教師與學生“過招”時,首先得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只有心態(tài)平和了,才能更冷靜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狹路相逢“智”者勝,教師只有平心靜氣,開動腦筋,運用智慧,才可以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想出高招、妙招,以營造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有效實現(xiàn)教育目標。
一、不畏浮云遮望眼,用心解讀學生行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往往是其潛意識的反應(yīng),任何一種行為的發(fā)生,都有其潛在的動機。要想準確解讀一個人的行為,就得用心探求其行為背后隱藏的初衷。
學生,作為一個群體,有其共性,也有其個性。學生每一種行為的發(fā)生都有具體的原因。就像學生厭學,原因就多種多樣?;A(chǔ)差、沒信心、自暴自棄,不喜歡某一個學科,對某個老師的言行不滿而用不學習來“報復(fù)”,沉迷游戲或感情、無心向?qū)W,與家長關(guān)系不和睦而以不學習“消極抵抗”,以上這些都可能是學生厭學的原因。只有找出“病因”,才能想方設(shè)法、對癥下藥。
教師在與學生打交道的過程中,首先要尊重學生,不能單憑經(jīng)驗輕易地給學生的行為“貼標簽”,這樣很容易造成“誤讀”,會給學生留下“老師只是胡亂猜測,根本不了解我的內(nèi)心”的不良印象。這樣一來,學生就可能產(chǎn)生逆反心理,教師要更進一步地與學生交流就會有阻力。所以,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不能被學生行為的表象所迷惑,也不應(yīng)草率地下結(jié)論,而要細致觀察,深入了解,撥開籠罩在學生思想上、心靈上的重重迷霧,挖掘?qū)W生行為的真正成因,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二、此時無聲勝有聲,溝通也得你情我愿
很多教師可能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尷尬,就是在與“問題”學生溝通的時候,教師使盡渾身解數(shù),引經(jīng)據(jù)典、以身試教,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可能只是靜立在旁,垂頭不語,貌似受教,實則反應(yīng)寥寥。信息的輸出與接收的不對等,造成了教師教育的低效甚至無效,教師感到力不從心,學生卻仍無動于衷,可謂吃力不討好。
事實上,要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某些問題,方法有很多。面對面的交流,夠直接,教師可以在交流中觀察學生的反應(yīng),獲得相對真實的信息,并可順勢將談話引向預(yù)設(shè)的方向,有時效果不錯。但是,當面溝通,也有其弊端,當遭遇異?!版?zhèn)靜”或固執(zhí)的學生時,教師的苦口婆心可能換不回學生一絲的反應(yīng),倒會憑生一股怒氣!當雙方都不夠理智時,一旦處理不當,還很容易造成師生之間的“對峙”,話不投機、不歡而散是常有的事,甚至還有可能讓談話“硝煙四起”,場面就更難收拾。因為學生往往思想不夠成熟,心態(tài)也不穩(wěn)定,所以在面對教師的訓(xùn)導(dǎo)時,很容易緊張,進而產(chǎn)生自我保護的機制。此時的他們就像刺猬一樣,將身體蜷縮起來,把尖刺對準給他造成威脅的“敵人”,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這樣“劍拔弩張”的緊張氛圍自然不利于溝通的順利開展和問題的有效解決。
所以,為了讓“溝通”更有效,教師不妨打開思路,避開會讓學生不自在的交流方式,多嘗試其他方法讓學生接受信息。像遞紙條、傳短信、發(fā)郵件、周記評語、網(wǎng)絡(luò)留言等等,都不失為可以嘗試的好方法。一般情況下,當學生置身于他覺得安全、放松的環(huán)境,他的情緒會比較平穩(wěn),也不會防備過度,更容易接受他人的看法和意見。當溝通沒有了壓迫感,變成兩廂情愿的事,教師只要多費些時間,自然會收獲令自己滿意的效果。
三、口不能言心自省,少些抱怨多點自勉
平常同事之間交流,偶爾會聽到類似的抱怨:“這個學生脾氣太倔強,我想盡辦法還是沒法讓他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朽木不可雕也”,“那個學生自以為是,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很難搞定”、“我都跟他談過多少回了,還是一點進步也沒有,氣死人了”。當一個人對他人寄予期望,而他人沒法達到自己預(yù)期的要求時,他就會產(chǎn)生失望的情緒,進而心生怨懟。這是一個很正常的心理反應(yīng)。
教師在教育學生時,總會希望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殊不知,這也是一種強人所難。因為學生不是機器,他也有思想和主見,如果沒有讓他真正認識到做某件事對他的意義,就算老師磨破嘴皮子,他仍然會打心底排斥,即使按著老師的意思去做也不太可能做好一件事。
王安石說過:“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苯處煈?yīng)該抱著更寬容的心態(tài)面對學生,在抱怨學生“不聽話”之前,不妨先反省自身的行為。平時多問自己幾個問題:在教育中,自己投入了多少,期望的又是什么?學生為什么無法接受自己的觀點?在與學生交談時,有沒有尊重對方?語氣會不會很強勢,不容人反駁?在指導(dǎo)學生學習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了嗎?有沒有持續(xù)關(guān)注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肯定與鼓勵?在自我的問答中,或許教師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更客觀地考量自身,更寬容地看待學生??鬃诱f,“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遇事多問責自身,少怪罪他人,擺正心態(tài),才能更理性地接受現(xiàn)實,面對挑戰(zhàn)。
學生的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教育也不應(yīng)急功近利,正所謂“欲速則不達”。一米陽光照不亮裱糊了的胸膛,要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一定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用心去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用最恰當?shù)姆椒ㄅc他們溝通,多些寬容、少些苛責,讓學生在教師循序漸進的關(guān)愛與引導(dǎo)中擺脫稚嫩、走向成熟。
用心,讓教育充滿智慧,充滿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