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甲鵬
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精神不知激勵著多少中華兒女立志成才,報效祖國;“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孟子的教誨不知成就了多少中華偉丈夫、民族大英雄……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播傳統(tǒng)文化在如今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向學生傳播傳統(tǒng)文化,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努力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從古詩文入手,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提升學生禮儀素養(yǎng)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意思是說,兒童時期養(yǎng)成的習慣就像人的天性一樣牢固,很難改變。
《經典詩文讀本》中《弟子規(guī)》篇中說道:“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洗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也就是說早在幾百年前我們的先人們就已經對我們的行為禮儀和衣著禮儀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在講解這一小段時,我先讓孩子們認真讀通了古文,又讓孩子們結合自身的做法,對比一下,還有哪些不足,最后激勵他們向古人學習,從小養(yǎng)成講文明,懂禮儀的好習慣。一節(jié)講畢,孩子們欣然理解了古文,后來竟然煞有介事的讀通了整本《弟子規(guī)》,并且開始在平時的行為示范中實踐起來。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yǎng)。”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善的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鼻嗌倌陼r期是行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要時期,我們做小學教師的,要起到誘導滲透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在平時的行為中實踐。
二、運用古詩文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如果當年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諸葛亮大概就會真正成為一個隱士,受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影響,諸葛亮最后出了山。所以后來他的一篇《出師表》,千古流傳。其言辭之懇切,情意之真切,都表明他勸誡后主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圣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一代賢相之心一句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諸葛亮的忠肝義膽,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精神,讀罷《出師表》,一位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學至《出師表》,我和學生一起先了解了三國的歷史,有感受的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再看諸葛亮的忠君愛國,學生唏噓不已!等再學文天祥《正氣歌》“留取丹心照汗青”時學生竟然不約而同地講起了對抗日戰(zhàn)爭時期漢奸的鄙視和憤慨。
三、通過古詩詞積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我們的祖國是詩的國度,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shù)輝煌的詩篇,它們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它不僅選材廣泛,而且語言富有情趣,加強古詩詞的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語感、發(fā)展能力和提高文化素養(yǎng)都有獨到的作用。
(一)分門別類品古詩
古詩按內容分類: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物詩、悼亡詩、行旅詩、閨怨詩、戰(zhàn)爭詩、抒情詩、敘事詩。對于小學生來說接觸較多的是送別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詩,就送別詩而言,如《送元二使安西》《贈汪倫》《春夜洛城聞笛》等,詩文不僅只是表達濃濃的不舍之情,還反映出了當時人們送別的一些方式,像飲酒送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朋友離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說不完的話,表達不完的情全都濃縮在“一杯酒”中。再者踏歌相送,把對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融入唱詞,讓人心中充滿感激。折柳相送,柳者,留也,取諧音,意為把朋友留下來。古人的思想含蓄而又真誠,樸素而又大方。學生在歸類整理這些經典詩文時,同時也會被古人的真誠的心所感化著,潛移默化之下,孩子們的心靈不僅得到凈化提升并且還能將古詩文應用于平時的寫作之中,無形之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二)聲情并茂誦古詩
對于小學生來說,古詩沒有必要逐字逐句來理解,只要掌握大意就可以,之所以持有這樣的觀點,原因就在于古時候先生的教書方式,讀和背是主要方法。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方法下卻涌現(xiàn)出如此之多的大詩人、大文豪?!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靠著大量的積累,才會“下筆如有神”。我們現(xiàn)在缺少的就是積累,基于此,我每天都會讓學生背一首古詩,先讓學生自讀,主要把古詩讀通讀準;再讓學生精讀,根據古詩的大意,把自己當成作者,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會是怎樣的心情,體會感情讀;最后我再點撥、指導要求學生聲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誦讀。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導入中運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詩詞來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用,還可以在課堂小結或總結時引用。語文老師須竭力引導學生在感受、感悟詩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深化。讓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漸漸擺脫浮躁,即使難以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靈卻不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
四、利用閱讀課及課外時間讀經典
三千多年前孔子就曾經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語文新課標也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應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對誦讀古詩詞的詮釋都說明了誦讀經典古詩文是何等重要。而誦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創(chuàng)造力,最為精彩紛呈的因素。
首先是選取內容。人教版語文每個單元都會有一個主題,或是季節(jié)或是節(jié)日亦或是愛國等。而與之相關的古詩都能搜集到。教學中適時、適量地為學生拓展經典古詩文內容讓學生誦讀、積累,拓寬孩子們的視野,激發(fā)孩子們學習經典古詩文的興趣。
接下來便是“誦”,而不是“朗讀”,更非機械識記、背誦。如果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反復多次地讀,在方法上無疑機械了一些,學生學得被動,缺乏樂趣,久而久之,學生吟誦起來有口無心。只有抓住了詩文的靈魂,自己成了文章的作者,才能真正地“誦”,讀出所感所悟。
在經典離我們越來越遠的今天,在我們感到浮躁的今天,回歸經典閱讀尤其迫切與重要。無論我們走到哪里,只要有機會,都不要忘了對經典盡可能的親近;唯有如此,我們的民族才可能不失去自己的文化根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才能根植于下一代的心中。
總之,語文教學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廣大語文教師要把弘揚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項歷史使命,讓中華民族堂堂正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