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虎
端硯至珍數黑端
作為一名古硯收藏家,我認為最大的樂趣和追求就是“藏古硯珍品,解硯史謎團”。眾所周知,在硯石學方面,圍繞歙硯和端硯各有一個頂級的收藏難題,這就是:怎樣認定歙硯的“廟前青”?端溪的“下巖黑端”究竟好在哪里?筆者收藏古硯十余年,春去秋來,一直沒有停止過思索和搜尋的腳步。2009年初春,筆者在當地古玩早市地攤上,與眼前這方“北宋下巖黑端”不期而遇,
本硯石色純黑如漆,石質細膩如玉,通體無斑無筋,毫無石疵。雖歷經千年地火侵蝕,今日握之稍久,便自然出水生澤。入水視之,則見遍體微塵、萍藻青花,硯堂左側有大片蕉葉白,白中含紅,直透硯底,其天生麗質讓人過目難忘。加上造型規(guī)整,精雕細刻,凸起的羅漢肚與斜挖的淌池起伏變化,挺拔的邊線與流暢的堂邊曲線交相輝映,簡潔精工,雄渾大氣,堪稱北宋箕形淌池抄手硯中的精品力作。
有人要問:筆者為什么敢確定此硯就是千古難求的“下巖黑端”呢?因為與歙硯“廟前青”只有傳說記載不同,唐宋的“下巖黑端”有著準確的“出生記錄”和身份特征。宋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古硯辨》中寫道:“世之論端溪者,唯貴紫色,而不知下巖舊坑唯有漆黑、青花二種,初未嘗有紫,此無它,未曾觀古硯矣?!薄岸讼聨r舊坑卵石黑如漆,細潤如玉,叩之無聲,磨墨亦無聲,……石居水底,須千夫堰水汲盡,深數丈,篝火下縋,深入穴中,方得之。下巖舊坑又一種卵石,去膘方得材,色青黑,細如玉,有花點如箸頭大,其點別是碧玉,清瑩與硯質不同。唐吳淑《硯賦》所謂點滴青花是也,故名‘青花子石……以上二品石,久用鋒芒愈出不退,鈍不假磨礱;南唐已難得,慶歷間坑竭。下巖上有一坑出此兩種石,別無新坑?!庇缮峡芍讼聨r舊坑只產兩種硯石,一種是漆黑如玉的卵石,一種是青黑、去膘方得材的青花子石(筆者另藏的唐下巖獨足鳳字硯就疑是此石)。對照上述記載,本硯石品、石質和時代特征均與產于下巖深水之中的漆黑卵石完全相符,因此,是方連蘇東坡都朝思暮想的“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的黑端寶貝!
那么,人們又為什么將唐宋“下巖黑端”視為稀世珍寶呢?一是稀有。據筆者考證,除廣東和江西博物館各藏一方下巖黑端外,目前本硯是僅見的第3方,毫不夸張地說,就像瓷器中的元青花一樣,萬難見一,甚至更加珍貴。二是質優(yōu)。趙希鵠在論述中巖端硯時稱:“石有枯潤,潤者雖難得,然久用鋒芒退乏,必假磨礱。今此品難得,遂為稀世之寶,(但與黑端久用鋒芒愈出相比),不知此去下巖低三等矣!”除發(fā)墨實用外,本硯如一塊純凈無瑕的美玉,無沙釘,無石筋,曠世難求。三是價昂。關于端硯的價值,宋葉樾《端溪硯譜》記載:“硯之價,下巖水底腳石(黑端)十倍于南壁石,南壁石十倍于中巖北壁石、半邊山南諸巖,中巖北壁石又十倍于中巖南壁石……”現在已有人考證,倍受世人寵愛、開于萬歷的老坑端石即與宋時中巖一脈相承。若真如此,現在好的老坑端硯售價早已過萬,照此推算,一方唐宋時期的下巖黑端則相當于今天100方同樣大小的老坑端硯,因此,說其價值如同拱璧一點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