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曙光
道光乙未年(1825)初秋的一個傍晚。江南某座小城的一間書齋里,一位中年人又在反復端詳著書桌上的一塊紫色石頭。這是一方硯石,確切地說這是一方端硯石,且是一方上品端石。
書齋生涯幾十年,中年漸過,作為一個筆耕不輟、著述頗豐的讀書人,他一直沒有一方稱心如意的好硯石,這猶如一個勤勞、聰慧的農(nóng)夫卻沒有一塊稱心的肥沃土地一樣,不免讓人遺憾。文思泉涌時,墨尚未磨成;揮灑自如時,硯干了;凝神靜思時,手頭沒有可以撫弄的佳硯。是的,他太需要一方好硯了,可是,好硯太貴了。
一年前,他咬咬牙用多年積蓄的銀兩,終于從硯賈那里買下這塊不太規(guī)整的長方形硯石。之所以不買現(xiàn)成的硯臺,是因為他實在看不上硯賈手里的東西,紋飾俗不可耐不說,質(zhì)地、樣式、大小也不中意,他想自己做一方硯。
他看中的是這塊硯石的質(zhì)地。側面有黃色的石皮,石中透底的蕉葉白與四周的火捺紋紅白相映,金線融化在石中,若隱若現(xiàn)。這是可以做一方佳硯的好石頭,他和硯賈心里都很明白,價格自然不菲。
硯石在手里已一年多了,他一直舍不得將它做成硯。近來他在硯石面上磨出一個小平面,用墨試了一下,有種“驚艷”的感覺:硯著里關于佳硯發(fā)墨的描述太單調(diào)、太籠統(tǒng)了,現(xiàn)實的感受太豐富、太細膩了,書上的文字根本不足道其萬一。但他自己也想不出更好的詞句來表述來形容這種感受。
不能辜負了這方硯石,他暗暗告誡自己。且不說硯石珍貴,舍不得大刀闊斧,上品硯石更是造化之功,可遇不可求,最好能隨石造型,方不負天意。他常癡癡地盯著硯石看,那晚夜半醒來,月明風清,月光透過窗欞灑落在硯石上,月色中,很多細節(jié)被模糊了,硯石顯得更加滋潤。他凝望著,慢慢的,一方清晰的硯臺從石璞中脫了出來。是的,這回他看清了,整塊硯石外形就是一個“風”字形狀,只要稍加修整,就是一方風字形的硯臺!他快步走到書桌前,提起毛筆在硯石上輕輕勾勒,一個篆體的“風”字經(jīng)稍微變形后出現(xiàn)在硯石上。
“風”,他輕輕念出聲來,對于一個精于考究的讀書人來說,他比較喜歡這個字。他想起《詩經(jīng)》里的風,想起了宋玉的風,想起漢高祖的大風,想起了蘇洵的名篇《仲兄字文甫說》中的風與水:“風行水上渙。此亦天下之至文也?!憋L過水面,微波成紋是天底下最好的文章。這樣的說法,讓他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他覺得沒有比“風”字更能體現(xiàn)作文之道了。況且“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硯豈不也是如此?
畫好了圖樣,接下來是找硯工,他早就聽說蘇州硯匠制硯手藝好。好在這里離蘇州并不太遠,兩天后,他拿著硯石出現(xiàn)在了專諸巷口,這里有制硯名家顧二娘的遺蹤。他找了玉器店旁邊的一家老字號硯坊,小心翼翼地遞上那方硯石,硯工是位老者,瞇著眼看了一眼:“嗯,好石頭!只是你上面畫的圖樣我從來沒做過,怕是做不好?!彼f不要緊,我們一起做好了。他在巷口的客棧住了下來,每天來店里陪硯工雕硯,耐心地講解硯上風字圖樣的意思,硯工本是個見多識廣的老匠人,很快對他說的心領神會。按照他的意思璞石在硯工刀下漸漸成了硯。他在一旁看、畫、指點著,硯工慢慢雕琢,細細打磨,一絲不茍,直到兩人都滿意了才罷手交貨。
硯做成了,他又回到了書齋,風字形硯成了書桌上的牽掛,他常會忍不住忙里偷閑去試墨、洗硯忙碌一番。
又一日,他忍不住放下手上的筆,又去把玩這方硯時,一絲不安從心底裊裊滋生出來,我是不是有點玩物喪志了?回想自從有置硯的想法起,籌資,買石,構思,刻硯,配匣,直到完工,期間耗費的光陰、精力、財力,實在是讓他有點驚心。
自律的他開始自責,風字硯在他眼里有了另外的涵義。
“僅此一回,下不為例!”他若有所感。沉吟片刻,隨即拿起刻刀在硯背刻下:“風行水上是為渙,蟲生其間乃滋亂,汝當鑒物勿物玩!風字研銘 道光乙未 子壽”,在石頭上刻字本不是他所擅長的,但自己的硯臺、自己的銘文,還是將就著自己刻吧。
“汝當鑒物勿物玩”??掏辏ㄈコ幧系氖?,放下刻刀,鏘然一聲,他釋然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