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養(yǎng)
您如果來到了福建泉州,游完了名山古剎,不妨來鄉(xiāng)村品味一下百年古厝的紅磚文化。那就是位于南安市官橋鎮(zhèn)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她是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1839-1911)于清同治年間至宣統(tǒng)三年(1911)興建的,迄今尚存宅第十六座。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以其宏大的規(guī)模、嚴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飾、豐富的內(nèi)涵,名聞海內(nèi)外,被稱為閩南“小故宮”,包括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迪安博士在內(nèi)的諸多古建筑專家和文物保護家,都對其價值予以充分肯定。迪安博士說:“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壯觀的建筑群,它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2001年6月,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元宵,時任《人民日報》社社長的邵華澤參觀蔡氏古民居,揮毫題寫了“閩南大觀園”五個大字。
蔡氏古民居建筑內(nèi)外保存著大量的書法文字。其載體有石刻、磚雕、油漆,內(nèi)容有家訓(xùn)格言、寫景楹聯(lián)、名人警句;書體有篆、隸、行、楷、草,一應(yīng)俱全;作者從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到舉人,不乏名家手筆。雖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有些已斑駁難以辯認,卻依然透露著那些不變的雅致。走進古民居,品讀這些書法,猶如走進了書法的大觀園。
“錦亭傳芳”“莆陽世胄”“荔譜傳家”等書法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宅第的大門匾額上,書法大多是楷書或行楷,由書法功底深厚的名賢題寫,莊重嚴謹。這些題字記載著家族的由來——蔡氏一脈是從莆田(莆田別稱荔城)移居過來的,體現(xiàn)了主人追本溯源、不忘先祖的情感。在啟昌厝正立面的外墻上,還有一幅用磚條拼接的對聯(lián),“錦亭衍派,荔譜傳家”,線條以方代圓,結(jié)字屈曲于方格之內(nèi),風格有點類似于繆篆。
“忠厚傳家綿祖德,詩書繼世貽孫謀”。蔡資深崇尚孔孟之道,深得儒家教義。他為人忠厚,熱心公益,捐資興學,發(fā)廩賑災(zāi)。光緒三十一年(1905),受朝廷誥封資政大夫,妻子封二品夫人。他深知縱有千萬家業(yè),終有坐吃山空之日,惟有教育后代,立業(yè)做人,方是長久之計。因此他精選家訓(xùn)格言,請名家書寫或刻于石,或雕于木,或懸于廳堂,或張于門扉,可謂用心良苦。“兄弟同居忍便安,莫為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子孫作樣看”。這首詩出現(xiàn)在不同的宅第,就是期望兄弟子侄和睦相處。在蔡淺別館上廳隔扇,您可以看到清光緒舉人吳拱震所寫的《稚子四箴》;在啟昌厝,你可以看到大廳隔扇上的“遵道德,禮儀明;存孝悌,惟明倫;積善家,家道成?!痹诘绿葚?,則有清道光進士莊俊元所書:“施在我有余之恩,則可以廣德;留在人不盡之情,則可以全好?!边@些家訓(xùn)書法書體多樣,遍布了整個古民居的廳堂、墻壁、門扇。何為修身,何為治家,何為報國,至今讀來仍有他積極的意義。
為了更好的教育兒孫,他更于宣統(tǒng)三年(1911)建造了一座醉經(jīng)堂,作為族內(nèi)眾子弟讀書之處,并請鄉(xiāng)賢書寫。有清末舉人吳增、蔡壽星,有臺灣人進士施之東,清進士黃摶扶、黃謀烈等人的題字?!白x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純不欲紛;精則至意得,純則成功多”,諄諄教誨,于斯可見。人們說:蔡資深建醉經(jīng)堂,一心醉心好子孫,的確是遠見之舉。
梳妝樓是古民居最為經(jīng)典的宅第。她位于德棣厝東北角,又稱小姐樓。此樓曾經(jīng)上演過一場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據(jù)傳,蔡資深的侄子蔡世添與晉江狀元吳魯?shù)那Ы饏敲髦橛谢榧s,蔡家特地為狀元家的千金趕建一座梳妝樓??稍诖蠡榍跋?,吳明珠意外身亡,臨終前請自己的妹妹吳寶珠代替自己完成婚禮。迎娶之日,吳寶珠和吳明珠的木主神位一起來到了蔡家。禍不單行,婚后沒多久,蔡世添卻又染病身亡,可憐的吳寶珠18歲就成了寡婦,終身不出小樓一步。佳人薄命,令人吁噓不已。這里留存的書法也最為精彩,有狀元吳魯所題的“妙幾其征,離形得似,是有真宰,積健為雄”真跡,楷書,體兼顏柳,骨架穩(wěn)實,風神逸宕;有江蘇籍狀元陸潤庠所題“道備一案,通徑用大,文起八代,原道辭高”真跡,其書清華朗潤,意近歐、虞。真可謂“滿室書香人共醉,一樓故事客同嘆”!
傳說中,古民居的選址是一個九天仙女掉琵琶處。她背倚五峰山,山有古寺一片。因此古民居也有不少寫景的佳聯(lián)。如世用厝西護厝小樓亭柱的“一片鐘聲回曉夢,五峰春色滿晴窗”。又如孝友第的“物色常新寶珠石懸一片寺,春光如畫壺岡彩映五峰山”。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不亦樂乎!
“深深甲第幽香遠,萬種風情欲狀難?!睙o聲的文物,不盡的訴說。那無法一一道明的歲月,只等您到古厝中繼續(xù)找尋。
林躍和(翰冰),福建漳州人,出生于1964年9月。中國工藝美術(shù)家學會會員、福建省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廈門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1989年畢業(yè)于福建工藝美術(shù)學校工藝設(shè)計大專部;1989年至1995年業(yè)余研究魚骨藝術(shù);1989年“兒童搖籃車”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996年至今專業(yè)從事魚骨藝術(shù)研究、創(chuàng)作。作品《海魂》《蘆葦蕩》《帶著樹一起飛的鳥》分別獲得福建省“爭艷杯”大賽金、銀、銅獎;《漁港晨曦》獲得2014中國工藝美術(shù)百花獎銅獎,《舞低梅柳樓新月》獲中華民族藝術(shù)珍品獎;2005年“利用水生動物肢體制作裝飾畫的工藝”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2006年成立廈門市東方魚骨藝術(shù)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