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貴松
[摘 要]微課,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我國微課教學雖是近兩年才出現(xiàn)的,但已有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開放教育三類教學事件。對微課教學的學術研究,可借鑒國學大師陳寅恪的“預流”說。高校微課學科文化要義是從一線教師、教學平臺、學術期刊、學術成果、學術組織、學術活動、學術規(guī)范、國際交流八個維度建設。
[關鍵詞]微型課程;微型學習;慕課;大學教師;學科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08 — 0147 — 03
近幾年以來,微課可謂“席卷”教育界:無論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還是開放教育,都已經融入大潮,實踐者眾多,研究者也不少。然而,因其“微”,尚缺乏宏觀考量。本文試從學科文化的視角,提出微課程建設的八個維度,希望能對微課教學文化建設有所貢獻。
一、概念界定和國外在線微視頻資源
概念界定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前提,學術界和教育界已對微課相關概念進行了初步梳理,這里做些簡要歸納: 微型課程(Micro Lesson)是運用計算機通訊技術(ICT)來達到特定教學目標的小教學材料,其一般建立在一系列半獨立性的專題或單元中,持續(xù)時間比較短,一般只有1-2個學時,教學的組織規(guī)模也比較小〔1〕。微型學習(Micro-Learning)強調新媒介生態(tài)以及教育觀念的轉變,即從關注“教”轉變?yōu)椤皩W”,從關注正式學習轉變到泛在的非正式學習;微格教學(Micro-Teaching)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愛倫教授及其同事開發(fā),或者稱之為微型教學〔2〕。微課程(Micro-Lecture)的雛形最早見于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課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國納皮爾大學T.P.Kee提出的一分鐘演講(The One Mintue Lecture,簡稱OML)。2008年,美國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David Penrose提出了建設微課程的五步驟〔3〕,即相當于今天流行的“微課”概念。
當代著名高教學者阿特巴赫曾指出,由于跨國出版公司、互聯(lián)網和數(shù)據(jù)庫的影響,以及歸國學者不斷輸入他們在國外獲得的課程教材理念的推動,在全球范圍內越來越普遍地使用共同的教材、課程資料和教學大綱。這些材料主要源于北半球的幾個大國尤其是美國、英國和法國的院校系統(tǒng)〔4〕。近年來,因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巴黎高等商學院等知名學府及新興教育網站(Coursera、Udacity、edX)等紛紛在網上提供高品質的免費課程和講座,在線開放課程(MOOCs)的規(guī)模、范圍和傳播均獲得了很大發(fā)展。不僅如此,在線開放課程因配合有作業(yè)、評估等互動服務,擁有大量學生群。這在以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和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的縮寫,即技術、娛樂、設計)、Talks為代表的微視頻(時間長約5-15分鐘)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公開課之《60秒系列講座》、英國公開大學《60秒經濟學傳奇》公開課,則可謂是“微”乎其“微”的教學視頻資源了。
“微課”比“微型課程”還要小,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既可線上線下相結合,又可線上或線下獨立使用,包括微課形式教學和微課資源教學兩種形態(tài)〔5〕。微課要求教師精心備課,充分合理運用各種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及設備設計課程,錄制成時長在10-20分鐘的微課視頻,通過網絡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為大眾提供網絡化、碎片化、移動化的學習新體驗。
二、國內教育界的三類微課教學事件
現(xiàn)代中國大學已走過百年歷程,期間所發(fā)生的著名教學事件均產生過強大沖擊波,對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政策影響極大。例如:1917年至1926年,上海美術??茖W?!叭梭w模特事件”的轟動;文革時期擯棄傳統(tǒng)教學,過分提高實踐作用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2005年6月,北京大學法學院賀衛(wèi)方教授發(fā)布暫停招收碩士生的聲明;等等。微課教學雖是近兩年才出現(xiàn)的,但已有三類教學事件:
1. 基礎教育
2010年11月,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啟動中小學新課程優(yōu)秀微型教學課例征集評選活動,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區(qū)域微課點播庫,產生了主辦者始料未及的全國影響。2012年9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的“第一屆中國微課大賽”、11月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主辦的“全國首屆微課程大賽”等賽事,標志基礎教育界微課教學活動的全面展開。
2. 高等教育
2012年11月起,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不甘落后,及時舉辦“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參與比賽的高校超過1600所,參賽選手12000多人;12月,華南師范大學、鳳凰衛(wèi)視“鳳凰微課”上線。2013年9月,復旦大學舉辦了“中國式MOOCs長三角論壇”;11月,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主辦了以“開放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改革”為主題的第六屆“大學教學改革研討會”,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進入“微”時代。
3. 開放教育
2013年7月,新組建的國家開放大學“5分鐘課程網”正式啟用,3600多個50多個系列的5分鐘課程(時長為5至10分鐘,以視頻為主)同時上線。學校計劃3年內建設完成3萬個涉及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覆蓋數(shù)百個學科領域的“5分鐘課程”教學資源。學習者可以通過這些課程資源進行非學歷的學習,通過學分銀行進行成果的轉換,由此獲得學歷教育、職業(yè)培訓或文化休閑教育等學分。
教學事件屬于敘事研究的范疇,對上述微課教學事件可借鑒國學大師陳寅恪的“預流”說:“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此潮流者,謂之預流”〔6〕。微課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正在沖擊著以“授”為主的高校教學模式,而傳統(tǒng)教育理論基于班級授課制的知識傳授而不可能建立在信息化環(huán)境的整合探究。
三、我國高校教學變革中的微課景觀
高校的各種教學活動都是在學科中展開的,離開了學科,不可能有人才培養(yǎng),不可能有科學研究,也不可能有社會服務。從學科入手,是高等學校區(qū)別于基礎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就高校微課教學而言,盡管還不可能撼動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尤其是研究生教學,但對本??粕鷣碚f,其傳播力和影響力不可小覷。教師、學生、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都應認真面對這一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1. 近年來的高校微課教學景觀
2012年7月,由山東輕工學院發(fā)起,臨沂大學、鹽城師范學院、合肥師范學院、陜西中醫(yī)學院、宜賓學院、遵義師范學院、賀州學院等8所山東、江蘇、安徽、陜西、湖北、貴州、廣西地方院校聯(lián)合成立全國首家地方院校大學課程共建共享聯(lián)盟。限于人力、物力和財力,就實際進程和影響傳播而言,還遠不及部分985高校和211高校的相關聯(lián)盟。但是,基于學校辦學定位,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確是重要的教學事件,盡管教學中心不在微課教學。
2012年11月,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主辦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8802個作品參賽;12月,華南師范大學與鳳凰衛(wèi)視聯(lián)合推出鳳凰微課6000多個網絡視頻課免費向海內外公眾開放,由上海市教委牽頭建立的有30所高校參加的上海高校課程中心平臺也同月上線。 2013年4月,重慶大學發(fā)起、近百所高校參加的“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lián)盟”(WEMOOC)成立;7月,國家開放大學“5分鐘課程網”上線;10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G9高校創(chuàng)辦“學堂在線”運行。2014年1月,《中國高校微課研究報告》正式發(fā)布。2015年4月,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發(fā)布。在線課堂進階式學習與微課類似。
北京大學郭文革教授認為,教育傳播強調因材施教,教學資源、講授、反饋等對不同的學習者都有特定的針對性;北京師范大學陳麗進一步指出,中國自身教育水平雖然差異較大,客觀上需要一流大學開放優(yōu)質課程,但是,如何使MOOC模式可持續(xù)發(fā)展,仍需要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機制,不能簡單照搬美國的策略〔7〕。
就我國高校微課教學活動而言,這樣的提醒很有必要,尤其在發(fā)展初期更要入門正,才能走得遠。無論是華南師范大學和鳳凰衛(wèi)視聯(lián)合打造的“鳳凰微課”、國家開放大學的“5分鐘課程網”,還是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主辦的“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清華大學研發(fā)的“學堂在線”、上海高校課程中心和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lián)盟(WEMOOC),亦或是中國大學MOOC(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武漢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山東大學、湖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吉林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同濟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北京交通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南昌大學、金陵科技學院、南京工程學院32所高校),都將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先導團。
2. 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的學科分布
首屆比賽作品涉及32個學科大類,154個學科分類。參賽作品數(shù)排名前十的學科大類分別為工學、文學、理學、文化教育大類、管理學、醫(yī)學、電子信息大類、藝術學、法學、財經大類。
就本科教育而言,形成系列化、規(guī)?;奈⒄n資源與翻轉課堂、在線學習、移動學習、泛在學習等領域結合后,對解決教育資源更新速度慢、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與學方式變革等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未來,開放的微課也許會成為大學的另外一張名片,甚至為大學贏得更好的生源和社會評價。譬如,鑒于慕課的缺失,又出現(xiàn)了新的變種——SPOCS(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它是哈佛大學在edX平臺上開設的供人繳費拿學分的限制性的小型在線課程〔8〕。見微知著,需要高度。
四、微課程需大智慧:學科文化維度
在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免費、在線、共享和優(yōu)質,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費孝通先生曾用“五臟”(指一個學科應包括學會、研究所、學系、書資料中心、書刊出版部)、“六腑”(指一個學系至少要有概論、史論、研究方法等六門專業(yè)基礎課程)重建社會學學科的基本架構〔9〕。這對高校微課文化建設,無疑具有理論分析框架的借鑒意義。
擁有相當數(shù)量的教師隊伍。應該說,大學傳統(tǒng)課程的研究和教師隊伍是十分穩(wěn)定的。然而,我國高校微課程起步比基礎教育晚,教學和研究力量十分薄弱,許多一線教師對微課程還比較陌生。
建立專門的課程教學平臺。目前,高等教育界只有華南師范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國家開放大學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中心等將微課教學作為教育事業(yè)重點建設,還未引起絕大多數(shù)高校教學管理者的重視。
創(chuàng)辦專業(yè)學術期刊或欄目。沒有學術性,就沒有生命力。創(chuàng)辦專業(yè)微課教學期刊有待時日,可先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國大學教學》等專業(yè)學術期刊內創(chuàng)辦微課教學專欄,鼓勵微課程大開發(fā)。
發(fā)現(xiàn)高質量教學學術成果。目前研究成果不多,空間很大,預示著微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和美好前景。但與未來趨勢形成反差的是,因起步較晚,微課的教學文獻零星分布,還需從經典課程理論中爬梳引得。
建立全國性的學會或分會。目前還沒有微課教學的全國性的學術組織,對教學學術交流不利。成立全國性的專業(yè)學會有待時日,可在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等增設微課教學分會,以解燃眉之急。
舉辦專題研討和交流活動。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舉辦“微課教學在中國高校的發(fā)展與實踐”主題征文,還需與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等機構聯(lián)合舉辦專題研討會,對高校微課教學理論與實踐深研。
內部相對穩(wěn)定的學術規(guī)范。諸如共同認可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專業(yè)術語、理論體系、研究方法,是一門成熟學科的基礎標志。微課教學在技術上相對較好,學術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廣泛參與同領域國際交流。以Coursera為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已簽約加入,全球有68萬學生注冊了它的43個在線課程〔10〕。這對提高國內高校教育質量,擴展研究生學術視野,具有重要意義。
桑新民教授認為,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是21世紀教育沖破“機械灌輸+標準化考試”的“工業(yè)流水線”人才培養(yǎng)模式,引發(fā)學習方式變革的攻堅戰(zhàn)。這場變革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否實現(xiàn)學習智慧、IT智慧和商業(yè)智慧的內在結合〔11〕。
2015年4月,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下發(fā),重點支持具有學科專業(yè)優(yōu)勢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優(yōu)勢的高校,建設一批優(yōu)質在線開放課程;2017年前認定1000余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到2020年,認定3000余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并規(guī)范在線開放課程的對外推廣與引進,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和學分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12〕。理性思考,微課程確需大智慧。
〔參 考 文 獻〕
〔1〕 劉運華,衷克定,趙國慶. 新加坡微型課程研究項目的實踐與啟示〔J〕. 中國電化教育,2005,(11):98-101.
〔2〕 李孔文.微格教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仿真〔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3,(03):74-78.
〔3〕 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 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 開放教育研究,2013,(01):65-73.
〔4〕 【美】 阿特巴赫.高等教育變革的國際趨勢〔M〕.蔣凱主,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3.
〔5〕 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中國高校微課研究報告〔EB/OL〕.(2014-01-16)〔2014-06-15〕.http://weike.enetedu.com/report/news/pdf_0009.html
〔6〕 陳寅恪.陳垣《敦煌劫余錄》序〔A〕//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36.
〔7〕 張春銘,汪瑞林.MOOCs來了,中國教育怎么辦〔N〕.中國教育報,2013-09-26(3).
〔8〕 吳萬偉.“慕課熱”的冷思考〔J〕.復旦教育論壇,2014(1):10-17.
〔9〕 費孝通.費孝通文集〔M〕.第10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78-96.
〔10〕 姜紅.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高等教育的良機還是炒作〔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08-27(A03).
〔11〕 桑新民,李曙華,謝陽斌.“喬布斯之問”的文化戰(zhàn)略解讀——在線課程新潮流的深層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13(3):30-41.
〔12〕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EB/OL〕.(2015-04-13)〔2015-05-03〕.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4088.htm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