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富 鄭海棠
摘 要:小組合作的核心是借別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頭腦,在合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幫助其他學生解決相關(guān)的問題,在解決不同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得到提升,讓學生有一種不斷走在研究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路上。
關(guān)鍵詞:小組合作;分層教學;相互評價;有趣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5)3-0079-2
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互相溝通,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能使學生優(yōu)勢互補,實現(xiàn)學生的共同發(fā)展。
小組合作學習應(yīng)當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落實因材施教的理念,讓每個成員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獨立思考和與同伴互助過程中,學到知識、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1 在小組喧鬧聲中的巧妙引入
1.1 案例1
2015年1月7日,在榮桂中學李虹老師的“電學計算題復習專題”課堂上,學生用了幾分鐘獨立完成剛發(fā)的試卷的引入部分后,課堂氣氛突然變得熱鬧起來。原來每組四個學生中,1~2號基礎(chǔ)比較弱的學困生,他們在閱讀和默記A卷引入部分的基本公式和概念,3~4號中層以上學生則完成有一定難度的B卷引入部分。課堂的喧鬧來自于3~4號學生的問和1~2號學生的答。
1.2 點評
難度不同的A、B卷部分落實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學困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是上好本節(jié)課的基礎(chǔ),學生相互問答的過程也是分層教學的體現(xiàn)。
基礎(chǔ)弱的學生背公式和概念有難度,需要同學督促和提示,基礎(chǔ)好的學生在提問、判斷和提示過程中,加深了對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在此過程中每位學生都有收獲,每個學生在對問題的設(shè)問與回答中都進入了思考與判斷的狀態(tài)。
2 獨立完成習題與相互評價
2.1 案例2
當課堂進入“應(yīng)用練習”階段,李老師要求同學們獨立完成各自的A、B卷,仔細讀題、審題,弄清題意,分析題目所涉及的物理過程,明確與題目內(nèi)容有關(guān)的物理概念、規(guī)律以及公式。
學生獨立完成習題后,李老師找到兩名完成A卷比較快的女學生分別去幾個組給做A卷的學生改卷并講解,完成B卷的學生之間相互交換試卷并進行批改。
試題講解階段主要由學生完成,首先由A卷的小老師在黑板上講解自己的困惑和曾做錯的問題,展示做錯的原因與改正過程中的思維變化,說明為什么錯?怎樣改的?
在學生講解B卷時,李老師不斷的問:“本題解題的關(guān)鍵是什么?”,“涉及哪些知識?”,“你是怎么想的?”……“誰還有不同的想法?”
2.2 點評
小組合作的目的是讓每個成員在合作過程中有真正的收獲,要利用別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頭腦,提升自身的素質(zhì)。要知道問題在哪里?需要幫助來解決什么問題?能幫助別人解決什么問題?要想知道問題所在就必須親自動手去做。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是小組合作能否成功的前提,學生在對題目的閱讀與理解過程中尋找解題所需的信息,回顧解題所需的知識,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考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困惑,實現(xiàn)在小組活動中的有效互動。
在對同學練習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對問題進行重新思考,這種思考過程要比解決問題本身更重要。有趣的是學生展示錯誤,分享其產(chǎn)生的原因,使錯誤變成提升素質(zhì)的資源,在小組合作中明白“成功就是在經(jīng)歷失敗路段時沒有停住腳步”的道理。
3 啟迪思維的三個有趣問題
3.1 案例3
2014年10月在全國物理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中的一等獎,三水中學附屬初中梁曉華老師的“電阻”課從“鉛筆電路”引入,學生在用鉛筆把電路加長、加粗、縮短的簡單過程中引發(fā)思考。
在“探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的小組實驗中,梁老師不斷問學生“你想怎么連接?”,“你畫電路了嗎?”實驗結(jié)束后,每組學生代表對實驗進行了精彩的分析。
在總結(jié)階段,梁老師讓學生思考:“你學到了什么?能解決什么問題?還有什么疑惑?”圍繞這三個問題學生思考并研討,課堂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
3.2 點評
梁老師認為:“課堂要緊緊抓住研究對象,圍繞它來進行設(shè)計,要考慮到學生可能提出的任何問題,結(jié)論要盡可能讓學生自己說出來。”
他在引入階段通過簡單又有強烈視覺沖擊的鉛筆電路的變化過程啟迪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想象及演示過程中說出了電阻可能同哪些因素有關(guān)。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梁老師的“你想怎么連接?你畫電路了嗎?”兩個有趣問題,讓學生自然想到電路設(shè)計和實物連接,同樣的結(jié)論由教師講出來和在教師啟發(fā)后生成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你學到了什么?能解決什么問題?還有什么疑惑?”是每節(jié)課都可以向?qū)W生提出的經(jīng)典問題,學生要知道學到了什么,是學到了知識?還是掌握了方法?在學生的反思過程中,對本節(jié)課的核心知識有了全新的理解。
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解決問題,對你能解決什么問題的思考正是提升的過程,也是總結(jié)收獲的過程。因為問題的存在才有了進一步學習的需求。一節(jié)課上完了,但精彩還在繼續(xù),師生走在繼續(xù)學習和思考的路上。
在“案例1”中一對一的問答方式可使每名學生都進入思考之中,解決了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互動過程中的不均衡。
“案例2”中小老師的輔導和學生之間的相互批改習題,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問題解決和評價的主人,在互動過程中感悟并提升,而A、B卷的設(shè)置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讓每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提升的空間在哪里。
“案例3”的三個經(jīng)典問題讓學生自己獲取學習成果,找到發(fā)展空間,實現(xiàn)學習的可持續(xù)性。
參考文獻:
[1]李勇.如何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物理教學探討,2009,(7):72.
[2]張巧娣.讓合作學習像呼吸一樣自然[J].物理教學探討,2010,(10):70.
(欄目編輯 鄧 磊)
物理教學探討201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