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鴻春++李銳
【摘 要】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情況。如果不了解詞類活用的規(guī)律,就不能明白被活用詞的含義。筆者結合現(xiàn)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部分對文言文使動和意動用法做了一點初步的探究。
【關鍵詞】文言文;使動;意動;用法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情況,也是一種重要的語法現(xiàn)象。如果我們不了解詞類活用的規(guī)律,就不能明白被活用詞的含義,閱讀文言文就會感到非常吃力。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是詞類活用現(xiàn)象里的重要類型,也是中學文言文教學的重難點之一,故筆者結合現(xiàn)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部分的文言文對使動和意動用法做一點初步的探究。
一、使動用法
什么是文言文的使動用法呢?它是指文言句子的主語并不是動作的施行者,而是使句子的賓語施行這個動作,即謂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或做什么”的意思。它可以簡單地表示為:
謂+賓=“使”+賓+動
如必修一的《鴻門宴》中有“項伯殺人,臣活之”。句子中的謂語“活”,并不是說主語“臣”(張良)本人活,而是說他使賓語“之”(項伯)活了下來。
存在使動用法的句子的謂語一般本來就是動詞,有的則是活用作動詞的形容詞或名詞。下面,筆者就按句子謂語的詞性對使動用法進行分類討論:
1.動詞作謂語的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謂語本來就是動詞的使動用法最為常見。這種使動用法其實有規(guī)律可循,即其謂語一般由不及物動詞充當。如: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必修一《鴻門宴》)
舞幽壑之潛蛟(必修二《赤壁賦》)
外連衡而斗諸侯(必修三《過秦論》)
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必修四《蘇武傳》)
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必修五《滕王閣序》)
“亡”、“從”、“舞”、“斗”、“歸”、“竄”本來都是不能帶賓語的不及物動詞,但在這六個句子中全都帶上了賓語,賓語分別有“鄭”、“騎”(人和馬)、“蛟”、“諸侯”、“漢使”、“梁鴻”,它們的意思就是“使賓語亡、從、舞、斗、歸、竄”,而不是主語本身“亡、從、舞、斗、歸、竄”。
因此可以這樣說,當不及物動詞的后面帶有賓語時,這個動詞就存在詞類活用現(xiàn)象,且很大可能是使動用法。
但還需注意,有時不及物動詞的后面不帶賓語,從上下文看,這個不及物動詞也可能屬于使動用法。如:
臣具以表聞(必修五《陳情表》)
這個“聞”也是不及物動詞,它后面雖然沒有帶賓語,但它也是“使……聽到”的意思。
2.形容詞作謂語的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謂語也常由形容詞充當,其有時也用作使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動詞的使動用法有所不同,形容詞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它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tài)。這時,形容詞也帶了賓語。如: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必修三《勸學》)
會盟而謀弱秦(必修三《過秦論》)
臣諸完璧歸趙(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
何久自苦如此(必修四《蘇武傳》)
“利”是“使……快”,“弱”是“使……削弱”,“完”是“使……完好無缺”,“苦”是“使……受苦”的意思?!袄?、弱、完、苦”這些形容詞用作使動以后,都充當句子的謂語,并帶上了賓語“足、秦、璧、自”。
3.名詞作謂語的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謂語也有由名詞充當?shù)?,其在少?shù)情況下也可用作使動。名詞用作使動,其后面也帶上了賓語,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必修一《鴻門宴》)
上句中“王”是名詞用作使動,意思是“使……成為王”。
如果一個句子的謂語不是動詞而用名詞,這個名詞后面還帶有別的名詞或代詞,它們既不是并列關系,又不是一般的動賓關系,這時就可以考慮這個名詞用作動詞,并且可能是使動用法。
二、意動用法
什么是文言文的意動用法呢?它是指文言句子的謂語對于賓語含有“認為或覺得它怎么樣”的意思。當然,這種看法是主觀的,與客觀不一定一致。它也可以簡單地表示為:
謂+賓=以+賓+為+……
它可以翻譯成“以……為……”,“認為……是”或“把……當作……”。
如必修一的《荊軻刺秦王》中有“太子遲之”。它的意思是燕太子認為“之”(荊軻)行動遲緩。存在意動用法的句子的謂語一般由形容詞或名詞充當,并帶有賓語。
1.名詞作謂語的意動用法
這種意動用法,是指把賓語看成或當成該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它是一種主觀看法。如:
越國以鄙遠(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
侶魚蝦而友麋鹿(必修二《赤壁賦》)
吾從而師之(必修三《師說》)
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
襟三江而帶五湖(必修五《滕王閣序》)
“鄙”是“把……當作邊境”,“侶”和“友”是“以……為侶”、“以……為友”,“師”是“以……為師”,“先”和“后”是“以……為先”、“以……為后”,“襟”和“帶”是“以……為襟”、 “以……為帶”的意思。
2.形容詞作謂語的意動用法
這種意動用法,是指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該形容詞所代表的性質或狀態(tài),但事實上不一定具有這個性質或狀態(tài)。如:
且庸人尚羞之(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
單于壯其節(jié)(必修四《蘇武傳》)
“羞”是“以……為羞”,“壯”是“以……為壯”的意思。
意動用法表示的是“認為”的意義,使動用法表示的是“使令”的意義,因此二者存在明顯不同。意動用法和表示一般支配關系的動賓結構也區(qū)別明顯。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學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只要熟悉其常見的類型,多去總結同一類型的例句的共同點,就容易發(fā)現(xiàn)和掌握其規(guī)律,從而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目的。
(作者單位:重慶市榮昌安富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