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3月7日,杰出的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出生在比利牛斯山谷靠邊境的山區(qū)小城西布勒,1937年在巴黎逝世時,已經(jīng)是法國與克勞德·德布西齊名的印象樂派作曲家。
他的音樂以纖細、豐富的情感和尖銳著稱,同時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鋼琴樂曲、室內(nèi)樂以及管弦樂在音樂史上不容忽視。鋼琴曲諸如Miroirs和《夜之加斯巴》是經(jīng)典的作品,管弦樂例如《達夫尼與克羅伊》,還有替穆索斯基編曲的《展覽會之畫》出色的展示了他以音樂表現(xiàn)光影色彩的技巧。對于大眾而言,最熟悉的應(yīng)是他的《波萊羅舞曲》,但他本人不十分看重此作品,并一度把它描述為“沒有音樂的管弦樂曲”。
拉威爾七歲開始學鋼琴,進步很快,十四歲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鋼琴預(yù)科,兩年后升入貝里奧老師的鋼琴班并同佩薩爾學習和聲。在班上結(jié)識了與他同歲的西班牙學生瑞卡多·維涅,他深深羨慕維涅卓越的鋼琴演奏技巧,曾狂熱地苦練以求趕上,但由于常常被懶散的情緒支配,這種興之所至的熱情未能得到預(yù)期的效果。自此維涅成了他的終身好友,總是熱情地演奏他的新作。這時,拉威爾對作曲十分熱心,最早寫的兩首鋼琴曲《古風小步舞曲》《百聞的景色》中的第一曲《哈巴涅拉》(1895),已經(jīng)顯示出他的個性。1897年,他又向蓋達爾日學對位,問福萊學作曲。
剛進音樂學院不久,拉威爾就受到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喜愛波特萊爾、馬拉美的詩歌和愛倫·坡的作品。1889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上演出的里姆斯基·科薩柯夫絢麗的管弦樂作品和爪哇加美朗樂隊演奏的東方音樂,深深吸引了這位十四五歲的音樂學院學生。后來,他又接觸到法國作曲家夏勃里埃爾色彩性的和聲,以及艾立克·薩蒂的新奇怪誕的音樂思想和音樂創(chuàng)作。在他自己的習作中,也開始探索一些新的音樂語言和表現(xiàn)方法,使他在保守的音樂學院中“名聲不佳”。佩薩爾是位良師,他總是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福萊也充分認識到拉威爾不同凡響的創(chuàng)作才能,即使是這兩位開明的教師,都感到他的音樂思想太放肆,他所運用的和聲手法也過于新奇。
拉威爾總是孜孜不倦地為參加音樂學院每年舉行的比賽而努力。1901年,他決定參加羅馬獎的競賽。羅馬獎是法國政府為獎勵繪畫、雕塑、版畫、建筑與音樂等藝術(shù)領(lǐng)域的優(yōu)秀人才而設(shè)。通過考試,獲羅馬大獎?wù)呖傻皆O(shè)在羅馬的梅迪奇莊園去進修三年。自1803年設(shè)音樂獎以來,柏遼茲、古諾、比才、德彪西等音樂家都曾享受這一待遇。但在這一年的此賽中,拉威爾僅獲第二名。老師福萊深信他是可以拿到大獎的,勸他第二年再作嘗試。出人意外的是,第二年他又失敗了。1903年他再次落選,福萊大為震驚,與其他幾個對拉威爾的才能深信不疑的著名音樂家共同提出抗議也沒有用。到了1905年,拉威爾已快超過羅馬獎競賽者的年齡限制,決定再作一次嘗試。此時,他已發(fā)表過《古風小步舞曲》《為悼念一位夭折的公主而寫的帕凡舞曲》《水的嬉戲》等作品。在考羅馬獎的那幾年,他又創(chuàng)作了《F大調(diào)弦樂四重奏》和《小奏鳴曲》,已是名揚全國甚至歐洲大陸的青年作曲家,然而他卻又一次名落孫山,在預(yù)選中就被淘汰。為此,全法國進步的音樂家紛紛表示反對,報紙和知識界也為他鳴不平。羅曼·羅蘭撰文說:“我不是拉威爾的朋友,甚至可以說,我個人對拉威爾的難以捉摸、過于精雕細琢的藝術(shù)并不好感。但是正義驅(qū)使我說,拉威爾不僅僅是一個有發(fā)展前途的學生,他已經(jīng)是我國音樂學派不可多得的最杰出的青年大師之一?!柌皇亲鳛閷W生,而是作為一個身份已經(jīng)證實的作曲家來參加比賽的。我佩服那些敢于裁判他的作曲家,他們又將由誰來裁判呢?”這一事件釀成一場社會風波,迫使音樂學院院長泰奧爾·杜布瓦辭職,由福萊接替他的職務(wù)。
早年的拉威爾,追求著別具一格的音樂表現(xiàn),標新立異的音樂。拉威爾和德布西有著密切的交往,德布西的印象派作曲手法很自然就深入到拉威爾初期的創(chuàng)作中。到了后期,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拉威爾更傾向于明確的音樂語言,與那種晦暗的樂句劃清界限。他還從西班牙的民族音樂中取材,借以豐富自己音樂的表現(xiàn)力。
雖然和德布西一樣是印象派作曲家,但拉威爾的音樂整體來說與前者迥然不同。德布西的音樂有一種朦朧的意境,詩意的想象。而拉威爾的作品節(jié)奏鮮明。他的作品恪守著古典主義傳統(tǒng),但樂思自由奔放。他的代表作《波萊羅舞曲》,全曲14分鐘,但是主旋律只有一個,在小鼓無休止的三拍子節(jié)奏背景上,由各種樂器演奏的兩個17小節(jié)的旋律不斷反覆,通過在不同的樂器中過渡,由弱漸強,最后音樂突然滑進了E大調(diào)(旋律大調(diào)),達到高潮。樂曲造成了和單純的手法全不相稱的獨特效果,讓人毫不感到單調(diào)沉悶,反而有一種樂曲分秒不斷在變化的感覺。
德彪西的歌劇《佩列阿斯與梅麗桑德》于1902年在巴黎上演,它使拉威爾深受感動,這時,兩位作曲家才初次會面。1903年拉威爾寫了三首管弦樂伴奏的歌曲,可看到德彪西對他的影響。有的評論家認為他是德彪西忠實的后繼者。的確,他們接受了相近的文藝思潮的影響,同樣追求色彩性的音樂效果,但從拉威爾以后的發(fā)展來看,兩人在美學觀上是不一致的。拉威爾甚至對有人說他的《水的婚戲》是受德彪西的影響表示抗議。
1905年以后是他主要的創(chuàng)作時期,產(chǎn)生了《鵝媽媽》組曲、《夜之幽靈》、一些歌曲及喜歌劇《西班牙時光》等。1909年,俄羅斯芭蕾舞團風靡巴黎,給拉威爾極深的印象。他馬上拿了作品去找經(jīng)理狄亞吉列夫并接下了根據(jù)希臘神話《達夫尼與克洛埃》寫一部芭蕾舞劇的任務(wù)。為了寫出這份精巧的總譜,他花了驚人的心血,單是最后一場酒神宴就寫了一年。下一部作品《高雅而傷感的圓舞曲》首演并不出色,后在舞蹈家特魯哈諾娃的請求下,將它編成一部情節(jié)類似《茶花女》的芭蕾舞劇《阿德萊德或花的語言》則轟動一時。這一成功促使他把《鵝媽媽》組曲配器,用睡美人的故事為題材,也編成了芭蕾舞劇。
在為俄羅斯芭蕾舞團寫作時,拉威爾結(jié)識了斯特拉文斯基。1913年夏天,他們一起在日內(nèi)瓦湖畔的克拉倫斯住了一陣,兩人合作為穆索爾斯基的《霍凡希那》重新配器。那時斯特拉文斯基正在寫《春之祭》,看了這份總譜,拉威爾產(chǎn)生了像看《佩列阿斯與梅麗桑德》同樣的震動。在瑞士又接觸到勛伯格的音樂。這些現(xiàn)代主義音樂對他的影響,都在這一年他寫的《馬拉美的三首詩》中反映出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也波及到這位音樂家,他入伍當兵,在軍中任貨車駕駛員。戰(zhàn)爭對他是一場可怕的經(jīng)歷,他逐漸對帝國主義的嗜殺深惡痛絕,感到德、法兩國人民卷入這場戰(zhàn)爭是毫無意義的,因而不顧輿論的指責,拒絕簽名支持一個旨在阻止法國演出德國音樂的組織。1917年他的母親去世,更使他陷入了嚴重的沮喪之中,健康急劇惡化,于這年夏天退役。
大戰(zhàn)對他的影響在停戰(zhàn)后很久都未消失,他失眠,不時情緒低落,寫得很少。悼念戰(zhàn)死友人的《庫泊蘭之墓》,花了兩年的時間才完成。為換一下環(huán)境,振作精神,他移居鄉(xiāng)下,動手寫作幾年前狄亞吉列夫委托他寫的芭蕾音樂《大圓舞曲》。作品完成并在音樂會上首演獲得巨大成功后,狄亞吉列夫卻認為它不適合演出而加以拒絕。拉威爾大為惱怒,兩人從此絕交。此時,他還將許多時間用于旅行演出,幾乎訪問了歐美各國,指揮演出自己的作品。后在離巴黎不遠的風景如畫的蒙伏拉莫瑞村找到一所小別墅專心作曲,過著恬靜平淡的生活。創(chuàng)作了輕歌劇——芭蕾《孩子與魔法》、《小提琴奏鳴曲》、小提琴曲《茨岡狂想曲》、《波萊羅》及兩部鋼琴協(xié)奏曲。
1932年他遭到一場車禍,頭部受傷。不久,出現(xiàn)了偏癱的征兆。曾嘗試休假治療,前往西班牙、摩洛哥旅行,仍無顯著好轉(zhuǎn),自此喪失了工作能力。1937年12月19日做腦手術(shù)無效,于28日凌晨在醫(yī)院去世,享年62歲。
拉威爾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處于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與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他對藝術(shù)持有自己的見解。拉威爾自評:“嚴格的說,我不是一個‘現(xiàn)代作曲家,因為我的音樂遠不是一場‘革命,我只是一場‘進化。雖然我對音樂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虛懷若谷、樂于接受的,但我從未企圖屏棄已為人們公認的和聲作曲規(guī)則。相反,我經(jīng)常廣泛地從一些大師身上吸取靈感(我從未中止對莫扎特的研究),我的音樂大部分建立在過去的傳統(tǒng)上,并且是它的一個自然的結(jié)果。我不是一個擅長寫那種過激的和聲與亂七八糟的對位的‘現(xiàn)代作曲家,因為我從來不是任何一種風格的奴隸,我也從未與任何特定的樂派結(jié)盟?!?/p>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評價拉威爾是“精巧的瑞士鐘表匠”。
在早期,拉威爾的音樂受到印象主義思潮的影響,但從后來的發(fā)展來看,他逐漸擺脫了印象主義的美學思想約束,寫出了一些形象清晰、生動,色調(diào)明朗,在藝術(shù)上有許多創(chuàng)造并給后人以啟迪和影響的作品。他的音樂,是以法國的音樂文化為基礎(chǔ)的,而在充分發(fā)揮管弦樂的色彩特點上,他有著許多的創(chuàng)新。因此,拉威爾在法國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