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興艷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在通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nèi)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lǐng)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
而學生的這些能力的形成,離不開老師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和不斷的熏陶與感染。然而,隨著多媒體技術(shù)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運用,教師范讀被電腦、投影機、錄音機等取而代之,教師范讀被漸漸淡忘或遺棄,再加之部分教師沒有把握好范讀時機,沒有充分發(fā)揮其效能。在新課改實施幾年以后的今天,我們不得不進行反思,語文課堂中,教師范讀,依然是課堂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教師范讀的作用
1.教師范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古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苯處熈己玫睦首x素質(zhì),對于學生學習語文,無疑是一支良好的助推劑。如在上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我用《高山流水》這首古箏曲目進行配樂朗讀,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我朗讀這首詩時,教室里靜極了,同學們聽得非常投入。我讀完后,同學們報以雷鳴般掌聲。
2.教師范讀,對于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師要范讀課文,必須對課文有一個全面而細致的了解,必須吃透文中的字詞句,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賦予的人或事的情感和意義。這樣,教師才能把課文讀好,讀出文章感情、讀出人物的思想、讀出事物的意蘊。因此,教師的良好的范讀,無疑是對學生的閱讀習慣起到了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
3.教師范讀,對于學生良好的語感能力的形成有著其他任何教學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
學生良好的語感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這期間,教師就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范讀起到了一個示范性作用,對于學生語感能力的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4.教師范讀,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師范讀課文,能加強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學生聽完教師范讀課文后,對課文中的生字的讀音就迎刃而解了,對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也有一個大概的理解,接下來再去理解課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就容易多了。
二、對當前語文教師范讀的反思
語文課教師的“范讀”,顧名思義,就是語文課上教師的示范朗讀是給學生做榜樣的。這作為參照,對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會起到很好的作用。然而,我們一般的語文教學,學習一篇課文,起始課上,教師往往先范讀一遍課文,然后再由學生模仿著朗讀。其弊端很多,必須加以糾正。
對當前語文教師范讀反思:
學生學習一篇新的課文,閱讀理解過程往往要經(jīng)過這樣四個階段:讀準字音——正確;讀得流暢——流利;讀懂文意;讀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讀。傳統(tǒng)的帶有“范讀”的課堂結(jié)構(gòu)是:導入新課,簡單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之后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讀課文;分析課文。這種課堂結(jié)構(gòu)是存在一些問題的。
用新課改理念來思索,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它存在抑制學生理解能力和朗讀能力形成和發(fā)展的副作用?!胺蹲x”似乎總留有“教師主體”的影子——學生是老師教會的;教師總是低估了學生的實際能力,以為不教讀,學生就不會讀?;仡櫺W低年級的語文學習,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學生是在母語的條件下學習的,不像學習其他民族的語言那樣;他們在上學前已經(jīng)比較熟練地掌握了本民族的相當多的詞匯和語法規(guī)范,習練和聽到了很多的語言材料。一句一句地教讀,學生們潛意識里是會厭煩的。因此說,“范讀”是一種對學生不信任、不放心的潛意識的流露。學生的主體地位被“范讀”給淹沒了。
下面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這種課堂結(jié)構(gòu)存在的問題。
讀準字音——如果老師“范讀”了,學生就不用查字典或詞典來認識生字了,因為老師已經(jīng)讀出來了——這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更為可怕。低年級,在學生自讀課文之前,嚴格禁止教師范讀。學生不自己拼讀,怎能形成拼讀能力?教師的范讀,就使他們失去了訓練自己熟練使用工具書的能力;如果教師每課必“范讀”,這樣長了,還會使學生失去了主動學習的欲望,養(yǎng)成不求甚解的習慣——這是更可怕的!
讀得流暢——有教師“范讀”在先,學生就只有鸚鵡學舌模仿的份兒了,自然學生失去了自己通過反復閱讀理解,讀熟文章的機會。這樣的“流暢”,其中的“水分”恐怕是很多的。語感是從獨立的朗讀和默讀中漸漸形成的,“鸚鵡學舌”所形成的“語感”與真正獨立閱讀所形成的語感有質(zhì)的不同。
讀懂文意——實際上,對文章的理解,是從初讀時就開始了,而且初讀的第一印象又是十分強烈的。對文章的感悟也要靠學習者自己“心入”的朗讀與默讀獲得。老師“范讀”之后學生對文章的感悟,與其說是“感悟”了文章,不如說是理解了老師朗讀中流露的感情——因為老師的朗讀是帶有其強烈的主觀理解成分的。另外,老師“范讀”帶來的先入為主也抑制了學生對文章的其他角度的理解。
讀的時候,老師代替學生讀,代替他們的自讀自悟;學生們自己還沒有充分地讀文章,老師便又開始分析起文章來了,這樣就致使整個學習過程都在老師的理解范圍里進行,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權(quán)利被殘酷地剝奪了!
讀出感情——再讀文章,讀出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傳統(tǒng)的語文課的教學結(jié)構(gòu)里,很少有分析完文章后再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即使有了,在教師“范讀”打頭陣的課型里,也只是對教師“范讀”的“復制”,最多也就能達到真正學習程序里“讀得流暢”的程度。因為這里面缺少了學習者自己對文章深層次的感悟與理解。跟著老師模仿,還會抑制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這可能是更壞的后果!
三、教師范讀時的技巧
1.先鉆研,把握基調(diào),標記符號
要范讀得好,教師首先要鉆研教材,弄清課文的幾個基本東西:①作者和時代背景。不了解這些,就很難掌握當時當?shù)刈髡叩乃枷敫星?,難于掌握時代的脈搏,讀起來就難以把握感情的尺度。②課文的結(jié)構(gòu)和中心。結(jié)構(gòu)不清,停頓難把握;中心不明,語調(diào)難處理。③句子的重點和難點。不明重點,重間不好掌握;難點不清,速度難處理。搞清了這些,就要給范讀定一個基調(diào),正如唱歌、演奏要定調(diào)一樣。如,范讀《最后一課》,范讀的基調(diào)是要有充沛的愛國激情。然后,在課文中標記一定的朗讀符號。如句中停頓的“/”、段中停頓的“||”、顯示重音的“·”、表明速度的快“<”、慢“>”、顯示語氣的(升調(diào))、(降調(diào))、“N”(曲折調(diào))等。
2.后提示,激發(fā)興趣,創(chuàng)造氣氛
教師做好以上準備工作之后,結(jié)合板書課題后的啟始階段,給學生簡介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結(jié)合從“整體——部分——整體”的講讀順序,在整體的起始階段,通過談話,抓住課題,讓學生搞清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然后用啟發(fā)性的話,讓學生帶著問題注意聽老師的范讀。如,范讀《紫藤蘿瀑布》,讓學生知道這篇課文是描述文革結(jié)束不久,改革開放剛剛開始,一切都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而作者的弟弟卻身患絕癥,作者帶著焦慮和悲痛來賞紫藤蘿花。讓學生注意聽,課文中為什么要著力描繪紫藤蘿花今昔的巨大變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一種凝重的課堂氣氛,教師再開始范讀。
3.再范讀,注意語調(diào),進入角色
學生有了聽讀的興趣和聽讀的精神準備和氣氛之后,教師按朗讀課文的要求去范讀課文。讀中注意語調(diào)教學的任務(wù)是,讓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順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的范讀,首先要做到這一點,這就要求教師在范讀中要注意語調(diào)。語調(diào)通常是指停頓、重音、速度和語氣這些朗讀技巧。
綜上所述,教師范讀,仍然是現(xiàn)代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并用好這一環(huán)節(jié)。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lǐng)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雖然這樣的方法很多,但教師的范讀卻是最為方便簡單的。學生聞其聲,視其人,親其情!潛移默化地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教育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