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從小感性而內(nèi)斂,喜歡獨自搭積木、畫圖畫、玩模型汽車,喜歡聽我講故事。當身邊朋友同事的小孩兒都在積極地報名參加各個培訓班時,我也曾動過心,但孩子不愿意。當聽到“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口號時,我也因此害怕過、擔憂過。但,小小的他只是一個五六歲的孩子。
他會告訴你蕩秋千的感覺像春天;
會教育奶奶飛來的鴿子是不能捉的,要放回大自然;
春天,會告訴你楊柳樹兒正在向我們招手;
夏天,要拉著你一起尋找可愛的螢火蟲兒;
秋天,摘下橙黃的桔子把最大的遞給你;
冬天,焐暖被窩說媽媽快過來寶寶讓你;
喜時,摟著你的脖子讓小嘴巴在你臉上蹭一下;
怒中,蹬著小腳提高嗓門說“你沒有道理”……(摘自“寶貝成長偶記”)
那時我就想:夠了,有這些就夠了。
后來一次和友聊天,她告訴我,有個六七歲模樣的小孩,和媽媽在KFC躲雨,因為無聊,孩子便在廳內(nèi)選擇了兩個點開始了往返跑,跑得氣喘吁吁,卻不亦樂乎。友竟為孩子數(shù)起了遍數(shù),共100多次。友人說:這就是孩子,一個“真”孩!是的,也常會聽到家長對孩子說:這有意思,那沒意思。我們常用自己的判斷掌控孩子們的喜怒哀樂,大人們的“有意思”對于孩子們來說就真的“有意思”嗎?大人們的“沒意思”孩子們就一定覺著“沒意思”嗎?我想那個小孩兒的媽媽一定有十分了得的育兒理念,要不然絕對會認為在公共場所往返跑是毫無意思的事。
友口中的這個“真孩”讓我想到一首詩,題目叫《如果他只是個孩子》——
如果他是個單純的孩子,
就讓他單純一輩子;
如果他是個美麗的孩子,
就讓他美麗一輩子;
如果他是個善良的孩子,
就讓他善良一輩子;
不要教他太多的事,
不要說他太多的不是;
不要讓大人的無知,
驚動了他美麗的心思;
如果他只是個孩子,
那就讓他活得像個孩子;
不要讓他聰明得,
失去了最初的樣子。
不要讓他失去了最初的樣子!也不要藉著“為你好”的借口,讓媽媽愛孩子的心變了味兒。孩子馬上要上小學了,對于他來說,又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他要面對全新的課程——語文、數(shù)學、英語……認識不同的新同學,擁有第一個同桌,認識不同性格的老師……但是,卻將接受一個標準的評價制度和體系。
孩子不知道,他的成長過程對于父母來說有時卻是煎熬和糾結(jié)的過程,是不斷挑戰(zhàn)父母認知、理念的過程。
孩子雖然要上一年級了,可他畢竟還是個孩子,作為家長,我不能要求孩子太多,最重要的,我千萬不能把孩子的學習成績作為要求他的首要標準。
孩子的成長,也促使我不斷學習不斷接受培訓,記得肖川先生曾經(jīng)提出:
作為一個稱職的家長,首先是給予孩子成熟的、無條件的愛。
其次,以自己模范的行動引導(dǎo)孩子親近書籍,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
再次,作為稱職的家長,需要驕傲著孩子的快樂,特別是不要體罰孩子。
還有,幫助孩子學會了解并駕馭自己的情感;敏感地知道他人的需要,注意其他人的感受;知道自己對別人的影響;懂得其他人可能有不同的觀點;索取的同時要懂得給予;學會直面沖突并在解決沖突中獲得成長;知道自己行動的結(jié)果。這樣孩子就更有可能成為受人尊敬和受人歡迎的人。
孩子的教育是一項工程,不能因為看見別的事物的美妙而改變了工程的計劃,在如此美好的生命遇見里,不能讓他失去最初的樣子。
(朱麗丹,常熟市石梅小學,2155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