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 《禮記》記載貴族子弟的教育內(nèi)容,有“舞《大夏》”,古代注疏家一致注解為夏代的歌舞,其實《詩經(jīng)》記載萬舞的表演是“左手執(zhí)籥,右手秉翟”。翟是翟羽,即雉鳥的羽毛。因此這種舞蹈又叫羽舞?!洞呵铩る[公五年》:“初六獻羽”,《榖梁傳》:“榖梁子曰:‘舞夏,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初獻六羽,始僭樂矣?!狈秾帯都狻罚骸跋?,大也。謂大雉。大雉,翟雉?!笨梢姟拔柘摹辈⒉皇潜硌菹拇?,而是舞蹈有羽毛作為裝飾?!跋摹弊直旧磉€有彩色的意思,也是從雉鳥的羽毛而來。如果著眼于樂器,那么這種樂舞可以叫籥舞,可能即《夏籥》。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夏,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臼。臼,兩手。夊,兩足也。”清代阮元已經(jīng)指出“夏”與“頌”字義同,“頌”即“容”。“夏”字的本義可指跳舞的人,舞者搖頭晃腦,手舞足蹈,因此“夏”字從夊從頁從臼。舞者經(jīng)常用到夏翟(雉鳥羽毛)作裝飾,這種舞蹈因此得名為“夏”??梢姟跋摹蔽柚妹且驗槲枵呤殖植噬鹈?,與夏國、夏代、夏朝、夏禹、夏族沒有關系。
關鍵詞 大夏 夏翟 夏籥 夏代 夏族
〔中圖分類號〕K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5)12-0079-05
夏,自古以來理所當然地作為中國歷史的第一塊基石,與商、周合稱“三代”?!墩撜Z》記孔子的話:“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雹凇墩撜Z·衛(wèi)靈公》。劉寶楠:《論語正義》下冊,中華書局,1990年,第632、71頁。三代,自古以來解釋為夏商周三個朝代無異詞??鬃舆€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②“禮”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化”,“因”是因襲、繼承的意思??鬃诱f殷因于夏禮、周因于殷禮,等于說殷文化以夏文化為基礎,周文化以殷文化為基礎。在儒家看來,沒有夏的創(chuàng)始,當然就沒有殷的繼承。
比較可信的最早提到夏的文獻是《尚書》?!渡袝摹份d商湯伐夏桀的誓詞:“非臺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薄渡袝ふ僬a》提到有夏、有殷:“相古先民有夏,天迪從子保,面稽天若;今時既墜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時既墜厥命?!也豢刹槐O(jiān)于有夏,亦不可不監(jiān)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多士》《多方》《立政》等篇也不止一處提到“有夏”或“夏”。但是,湯伐桀所建立的商朝不一定就完全繼承夏朝的地盤和文化。
東漢許慎編的字典《說文解字》將“夏”字解釋為“中國之人也”,中國即中原。受儒家“三代直道而行說”和許慎的影響,考古學家到中原尋找夏文化,鎖定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然而最近幾年測定遺址的年代在公元前1750年-前1530年之間,明顯不是最早的夏文化。現(xiàn)在很多人迷信考古是最接近自然科學的學科,因而是最可信的,考古學家也以此沾沾自喜,其實他們很容易受古書的誤導。諸子百家著書立說,都按照自己的思想解說歷史,熱衷托古??鬃釉谡也坏揭蠖Y以鳥夷文化為根基的情況下,輕率地以本來就模糊不清的夏禮作為殷禮的基石,在當時是可以理解的。“直道而行說”就是儒家的思想創(chuàng)造,不是歷史事實本身。吳銳:《夏殷“直道而行說”質疑》,《文史哲》2014年第4期。
如果說二里頭考古文化有可能反映夏代的物質文明的話,那么反映夏代精神文明的,則更加模糊。如果有的話,夏舞是一個話題。
一、籥與夏舞
《逸周書·世俘》大概作于戰(zhàn)國,是反映西周時代的信史,③顧頡剛:《〈逸周書·世俘篇〉校注、寫定與評論》,《文史》第二輯,中華書局,1963年。收入《顧頡剛全集·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9卷,中華書局,2011年。記載的是武王伐紂,殺人如麻,搶奪了大量戰(zhàn)利品,“世”即大,“世俘”即大規(guī)模的俘獲。文中記載武王克商之后,舉行了一系列祭祀,籥人奏樂:
辛亥,薦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圭、矢憲,告天宗、上帝。王不革服,格于廟,……籥人九終。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維告殷罪,籥人造;……壬子,王服袞衣,矢琰,格廟,籥人造;……
癸丑,薦殷俘王士百人?;a人造;……
甲寅,謁戎殷于牧野,王佩赤、白旗?;a人奏《武》。王入,進《萬》,獻《明明》三終。
乙卯,籥人奏《崇禹生開》,三終,王定。
籥,又作“龠”,古人說是像笛子一樣的樂器,有的說是三孔,有的說六孔,也有說七孔的。籥人即演奏籥的人。顧頡剛先生指出,《周禮·春官》有“籥師”“籥章”諸職,可見籥在古代樂器中的地位。③“九終”等于說九節(jié)?!盎a人造”即讓籥人進來。《崇禹生開》,“開”指夏后啟,后世因避漢景帝劉啟諱改為“開”。崇禹,因為禹的父親鯀號“有崇伯”,學者多認為“崇”是“嵩”的通假字,即嵩山,在河南省登封縣。其實《左傳·宣公元年》云:“晉欲求成于秦,趙穿曰:‘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晉侵崇而秦必急救,此崇必在秦、晉之間。清人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帝王世紀》曰:夏鯀封崇伯國在秦晉之間。見《御覽》一百五十五?!锻ǖ洹吩唬撼鐕诰┱赘?。蓋即趙穿所侵也。”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5,臺北: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第18頁。陶寺遺址是一處以龍山文化為主的遺址,在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塔兒山下,塔兒山又名臥龍山、崇山、大尖山,在襄汾縣陶寺鄉(xiāng)東陲,海拔1493米。另外,凡是高山都可以叫“崇山”,至今還有“崇山峻嶺”這樣一個成語活在我們嘴上。
文中之《武》,又稱《大武》?!抖Y記·明堂位》記載魯國祭祀周公時,有《大武》和《大夏》兩種樂舞,自古以來的注疏家都認為《大武》是周代的,《大夏》是夏代的。劉師培認為《崇禹生開》是夏代樂舞,表現(xiàn)的是禹娶涂山之女生啟的故事。劉師培:《周書補注》,收入錢玄同編:《劉申叔先生遺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版。此說影響廣泛。
本人主張把《崇禹生開》和《大夏》作為夏代樂舞并沒有充足的依據(jù)。
西周的籥人奏《崇禹生開》,根本不能證明《崇禹生開》是作于夏代而且一直流傳到西周的作品。禹,相傳是夏朝的創(chuàng)立者,他最大的功勞是治水,在春秋時代已經(jīng)盛傳。如《國語·周語下》記太子晉所述四岳輔佐伯禹治水。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都把禹當作黃金時代的模范領袖,都稱頌禹治水之功。周族與夏族都發(fā)祥于西部渭水流域,喜聞樂見“崇禹生開”的傳說。另外,《逸周書·世俘》所記周族滅商,殺人越貨,這是符合史實的;但畢竟作于戰(zhàn)國,不能保證事事都符合史實。
成書于西漢的《禮記·內(nèi)則》規(guī)定:“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學不教,內(nèi)而不出?!边@是貴族子弟的教育內(nèi)容,對比《周禮·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大夏》,《大濩》,《大武》?!眹邮乔浯蠓蛑拥?,因此也叫國子弟。東漢鄭玄將這些樂舞歸屬六代:《云門》《大卷》——黃帝,《大咸》——堯,《大》——舜,《大夏》——禹,《大濩》——湯,《大武》——武王。關于禹樂《大夏》,鄭玄注:“禹治水敷土,言其德能大中國也?!碧拼Z公彥疏引《禮記·樂記》:“夏,大也?!闭J為鄭玄所說的“大中國”,即是大堯舜之德也;又引《春秋元命包》:“禹能德并三圣?!辟Z公彥認為德并三圣,即是大堯舜之德。清代孫詒讓的名著《周禮正義》解釋道:
《白虎通義·禮樂篇》云:“禹曰《大夏》者,言禹能順二圣之道而行之,故曰《大夏》也?!薄稘h(書)·禮樂志》云:“夏,大承二帝也?!薄讹L俗通義·聲音篇》同?!豆颉る[五年》何注云:“夏曰《大夏》,夏時民樂大其三圣相承也。”《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禹之時,民樂其三圣相繼,故《夏》。夏者,大也?!币鄟K同鄭義。孫詒讓撰、王文錦點校:《周禮正義》第7冊,中華書局,1987年,第1730頁。
孫詒讓所引都是漢代人的資料。兩漢的儒家對遠古充滿想象和說教,上述解釋未必可信。
二、夏舞即羽舞
關于《大夏》舞的表演形式,已經(jīng)難以知曉?!抖Y記·明堂位》:
成王以周公為有勛勞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是以魯君,……升歌《清廟》,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積,裼而舞《大夏》。
《清廟》即《詩經(jīng)·周頌·清廟》,《象》即《詩經(jīng)·周頌·武》,“下管”即用管來演奏。朱干是赤色的盾,玉戚是帶玉飾的斧。《大武》是表演武王伐紂的,當然是武舞。皮弁是天子朝服,素積是素裳,裼是套在裘服外面的衣服?!洞笙摹?,古代注疏家認為是文舞,據(jù)《禮記·祭統(tǒng)》是分作八列表演:
昔者周公旦有勛勞于天下。周公既沒,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勛勞者,而欲尊魯,故賜之以重祭。外祭則郊、社是也,內(nèi)祭則大嘗、禘是也。夫大嘗、禘,升歌《清廟》,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樂也??抵芄?,故以賜魯也。子孫纂之,至于今不廢,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
八佾是八列,每列八人,八佾則是六十四人,是天子之樂。當魯國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氣憤地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是有名的典故。
《春秋·隱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边@是仲子之廟落成而舉行的祭祀儀式。仲子是宋武公之女,惠公之母。仲子神主入廟,獻六羽樂舞。六羽即六佾。《左傳·隱公五年》:
九月,考仲子之宮,將《萬》焉。公問羽數(shù)于眾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節(jié)八音而行八風,故自八以下?!惫珡闹?。于是初獻六羽,始用六佾也。
《萬》是《萬》舞?!肮珕栍饠?shù)于眾仲”,杜預解:“問執(zhí)羽人數(shù)”。羽即鳥的羽毛,舞者手拿羽毛跳舞,故又稱羽舞。《周禮·地官·舞師》:“教羽舞,帥而舞四方之祭祀?!编嵭ⅲ骸坝?,析白羽為之,形如帗也。四方之祭祀,謂四望也。”四望即五岳、四鎮(zhèn)、四瀆及海。
舞蹈離不開音樂?!对娊?jīng)·邶風·簡兮》:
簡兮簡兮,方將萬舞。日之方中,在前上處。
碩人俁俁,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zhí)轡如組。
左手執(zhí)籥,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錫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簡即選擇,萬舞即《左傳·隱公五年》之《萬》。翟,這里指翟羽,即雉鳥的羽毛。這種舞蹈之所以叫羽舞,就是因為“右手秉翟”。
羽舞其實也是夏舞?!洞呵铩る[公五年》:“初六獻羽”,《榖梁傳》:
“初六獻羽”,初,始也。榖梁子曰:“舞夏,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初獻六羽,始僭樂矣?!笔釉唬骸拔柘淖蕴熳又林T侯,皆用八佾。初獻六羽,始厲樂矣?!?/p>
范寧《集解》:“夏,大也。謂大雉。大雉,翟雉?!薄吨芏Y·春官·巾車》:“王后之五路:重翟,錫面朱緫;厭翟,勒面繢緫;安車,雕面鹥緫,皆有容蓋?!编嵭ⅲ骸爸氐?,重翟雉之羽也。厭翟,次其羽使相迫也。”賈公彥疏:“凡言‘翟者,皆謂翟鳥之羽,以為兩旁之蔽。言‘重翟者,皆二重為之?!畢挼哉撸^相次以厭其本,下有翟車者,又不厭其本也?!薄吨芏Y·春官·巾車》下文還有“翟車”,鄭玄注:“翟車,不重不厭,以翟飾車之側爾。”以上“重”即重復、重疊之重。因羽毛裝飾的層次、位置的不同,王后所乘坐的車子因而有不同的名稱。一如手持羽毛而舞,因而有羽舞、夏舞等不同的樂舞名稱。
三、《夏籥》可能即夏舞
與夏舞有關的還有《夏籥》?!抖Y記·仲尼燕居》:
兩君相見,揖讓而入門,入門而縣興,揖讓而升堂,升堂而樂闋。下管象武夏籥序興。陳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規(guī),還中矩,和鸞中《采齊》,客出以《雍》,徹以《振羽》。是故,君子無物而不在禮矣。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
“下”是堂下,“序興”即依次演奏。關于“下管象武夏籥序興”的句讀,從來以“下管象武”絕句。鄭玄注:“象武,武舞也。夏籥,文舞也。”孔穎達疏:“下管象武者,謂升歌《清廟》?!幕a序興者,夏籥謂大夏文舞之樂?!睂O希旦《禮記集解》特別注明要以“下管象武”絕句,黃侃手批白文十三經(jīng)也是如此。王國維指出,《禮記·仲尼燕居》后面說:“升歌《清廟》,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則當讀“下管象”為句,“武夏籥序興”為句。按,王說正確。他還指出,“武”是《大武》舞;夏籥是大夏舞。他引《呂氏春秋·古樂篇》禹命皋陶作《夏籥九成》,認為《夏籥》即《大夏》。按《呂氏春秋·古樂》,完整段落如下:
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降通漻水以導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
九成,等于說九個樂章。歷代注疏家都將“夏籥”之“夏”解釋為夏代,以便與禹照應,其實是想當然?!吨芏Y·天官·序官·夏采》:“夏采,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四人?!编嵭ⅲ骸跋牟?,夏翟羽色?!队碡暋罚盒熘葚曄牡灾?。有虞氏以為緌,后世或無,故染鳥羽,象而用之,謂之夏采。”王國維據(jù)此認為《夏籥》之夏就是夏翟羽,王國維:《釋樂次》,《觀堂集林》卷2第1冊,中華書局,1959年,第100頁。這是非常有見地的。
但是,像其他所有人一樣,王國維認為《夏籥》是一種舞,即大夏舞,還有討論的余地。前面我引用了《詩經(jīng)·邶風·簡兮》“左手執(zhí)籥,右手秉翟”,它似乎提示我們,如果著眼于樂器,那么這種樂舞可以叫籥舞;如果著眼于裝飾品羽民,那么這種樂舞可以叫翟舞,當然可以叫夏舞,因為夏即夏翟,夏有五色之意(詳下)。是否如此,尚待研究。
因此,“下管象武夏籥序興”的句讀應該是“下管《象》,《武》、《夏籥》序興”,還有可能是“下管《象》,《武》、《夏》、《籥》序興”,但不能是“下管《象》、《武》,《夏籥》序興”。《夏籥》即夏舞,也即《大夏》舞,“夏”舞之得名是因為舞者手持彩色羽毛,未必與夏國、夏代、夏朝、夏禹、夏族有關系。以《呂氏春秋·古樂》為例,皋陶儼然是一名皇家樂師,而在其他的古籍中,皋陶始終是法官的形象。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夊部》:“夏,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臼。臼,兩手。夊,兩足也?!表撌侨祟^。這一解釋幾千年來讓人費解:難道只有中國之人有頭、兩手、兩足嗎?漢代以來將“夏”解釋為“大”,成為最流行的說法。只有清代阮元指出“夏”與“頌”字義同,“頌”即“容”,通俗點說,就是“樣子”,具體點說,就是歌者、舞者與樂器一起表演的樣子?!跋摹币?,人身之動容也?!跋摹蔽枵撸^歌舞以應鏗鏘之節(jié)也。按照禮制,君子趣行、賓出入、尸出入,皆奏“夏”:
《儀禮·鄉(xiāng)飲酒》:賓出,奏《陔》。
《儀禮·燕禮》:賓及庭,奏《肆夏》。賓醉,奏《陔》。
《儀禮·大射》:公升即席,奏《肆夏》。賓醉,奏《陔》。公入,驁。
《周禮·大司樂》:王出入,則令奏《王夏》。尸出入,則令奏《肆夏》。牲出入,則令奏《昭夏》。
《周禮·樂師》:教樂儀,行以《肆夏》,趣以采薺。
《周禮·鐘師》:鐘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
《禮記·禮器》:大饗之賓,其出也,《肆夏》而送之。
《禮記·郊特牲》:賓入大門而奏《肆夏》。
《禮記·玉藻》:古之君子,趣以采薺,行以《肆夏》。
《國語·魯語下》:叔孫穆子聘于晉,晉悼公饗之,樂及《鹿鳴》之三,而后拜樂三。晉侯使行人問焉,曰:“……吾子舍其大而加禮于其細,敢問何禮也?”對曰:“……夫先樂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饗元侯也;夫歌《文王》、《大明》、《綿》,則兩君相見之樂也。皆昭令德以何合也,皆非使臣之所敢聞也?!?/p>
阮元指出,以上所謂《肆夏》《王夏》《昭夏》《九夏》之“夏”,即人容,以金奏為之節(jié)也。阮元著、鄧經(jīng)元點校:《揅經(jīng)室集》上冊,中華書局,1993年,第18~22頁。
因此,只有懂得了夏舞的來歷,才可以理解《說文解字》對“夏”字的解釋?!跋摹弊值谋玖x就是跳舞的人,舞者搖頭晃腦,手舞足蹈,因此“夏”字從夊從頁從臼。舞者經(jīng)常用到夏翟(雉鳥羽毛)作裝飾,這種舞蹈因此得名“夏”。“中國之人”不能局限于中原,古代各民族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將自己居住活動的地方稱為“中國”。至于“夏”有“大”的意思,是秦晉之間的方言。相傳是西漢人揚雄作的《方言》,記載“秦晉之間,凡物壯大謂之嘏,或曰夏”。秦、晉之地是夏族的故土,并不奇怪。
我認為“夏”字的另一意義值得重視?!吨芏Y·天官》有染人一職,“掌染絲帛。凡染:春暴練,夏纁玄,秋染夏,冬獻功?!编嵭ⅲ骸叭鞠恼?,染五色。謂之夏者,其色以夏狄為飾?!队碡暋吩弧痤跋牡裕瞧淇偯?。其類有六,……其毛羽五色皆備成章,染者擬以為深淺之度,是以放而取名焉?!庇痤跋牡允切熘莸呢暺?,羽是羽山,畎是山谷,翟是長尾山雉,也可以作為雉之總名,“羽畎夏翟”即羽山所出五色雉羽。孫詒讓認為,夏有五色之意,當然就包括纁玄。鄭玄認為對絲綢染色的深淺是參照雉鳥羽毛的顏色,孫詒讓據(jù)《太平御覽·服章部》引董巴《漢輿服志》:“上古衣毛而冒皮,后世圣人易之以絲麻,觀翚翟之文,榮華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為服?!闭J為這也是染五色放翚翟取名之意。孫詒讓撰、王文錦點校:《周禮正義》第2冊,中華書局,1987年,第603頁。
而“華”字的基本意思是草木開花,也有彩色之意。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第九》解釋“華”字的多種意義,即引《漢書·五行志》“華者,色也”,又引《尚書·顧命》“華玉仍幾”,孔《傳》:“華,彩色?!眲⑵疴D先生用更多例子證明華、夏二字意義相通。⑤劉起釪:《古史續(xù)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154~155、152頁。流行看法認為“夏”的本義為“大”,我以為這是后起義,最初義就是“華”,也就是“花”,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的花葉紋。1921年,瑞典安特生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fā)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因此得名?,F(xiàn)已探明,仰韶文化的發(fā)源地并不在河南,而是在渭水流域。甘肅秦安大地灣等一系列重要遺址就是明證。
“夏”字還有指西部的意義,常常被忽視。清人朱駿聲說:“按,就全地言之,中國在西一小隅,故陳公子少西字夏,鄭公孫夏字西。”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第九》,中華書局,1984年,第452頁。根據(jù)古人名、字相應之理,春秋人的名、字夏、西對應,誠如劉起釪先生所說,“說明春秋時人的心目中也認為夏人原是處于中原以西的西土的”。⑤不僅如此,后世尚以“夏”代表西北。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序:“北有二門:西曰大夏門,漢曰夏門,魏、晉曰大夏門?!狈断橛鹤⒁短藉居钣洝肪砣骶┞尻柨h:“北有二門:其西,漢曰夏門,晉改為大夏門,正在亥上?!段郝浴吩唬憾繜媳倍m。魏武帝更為夏門內(nèi)立北宮。至明帝,又造三層樓,高四丈?!狈断橛海骸堵尻栙に{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第13頁。北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二十七,《隴西行》一曰《步出夏門行》。郭茂倩編:《樂府詩集》第2冊,中華書局,1979年,第542頁。顧頡剛先生據(jù)此指出古代即以夏指西北隅。或稱夏,或稱大夏,一也。顧洪編:《顧頡剛讀書筆記》第5卷(上),中華書局,2011年,第2804頁??梢姟跋摹弊畛踔恢肝鞅钡囊粔K具體地域,是夏人的發(fā)祥地。2006年以來,本人在學術界率先提出夏文化的文化淵源可能在渭水上游。吳銳:《“禹是一條蟲”再研究》,《文史哲》2007年第6期;吳銳:《從〈容成氏〉所記桀逃亡路線看夏文化與西部的關系》,《人文雜志》2007年第2期。本文對夏舞的解構,有助于剔除夏偽史,為建立真夏史掃清障礙。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責任編輯:黃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