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巧
摘? 要:《周禮·天官·鹽人》所見的“飴鹽”因形似石,被稱為“石鹽”,又因其來自戎族之地,亦被稱為“戎鹽”。其不僅味道甘美,而且具有重要的醫(yī)藥價值,在周代專門供周王、王后及世子享用。飴鹽在先秦時期已經(jīng)傳入中原,《呂氏春秋·本味》篇所言的“大夏之鹽”,以及《尸子》卷下所言的“北海之鹽”都應指位于今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和巴彥卓爾境內(nèi)的青鹽。
關鍵詞:飴鹽;青鹽;大夏;北海;內(nèi)蒙古? ? ? ? ? ? ? ? ? ? ? ? ?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3—9864(2020)02—0063—08
關于“飴鹽”的記載最早出自《周禮·天官·鹽人》:“王之膳羞,共飴鹽,后及世子亦如之”①,可知“飴鹽”在周代是一種非常尊貴的鹽,僅周天子、王后及世子才可以享用,一定程度上具有別貴賤的意義。但是,目前學界對“飴鹽”尚缺乏深入探討②,而傳世文獻雖記載有青鹽,但鮮有學者將“飴鹽”與青鹽聯(lián)系起來。鹽本味咸,何以被稱之為“飴鹽”?《周禮》所言的“飴鹽”出自哪里?以及傳統(tǒng)上對《呂氏春秋·本味》篇所提及的“大夏之鹽”③、《尸子》卷下的“北海之鹽”④ 的認識尚有商榷的余地,本文故作如下探討,以求教于方家,旨在對“飴鹽”進行較為全面的認識。
一、“飴鹽”即青鹽
《周禮·天官·鹽人》記載:“鹽人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賓客,共其形鹽、散鹽。王之膳羞,共飴鹽,后及世子亦如之。凡齊事,鬻鹽以待戒令。”⑤ 可見,周時鹽的種類已經(jīng)很豐富,不同類型的鹽有不同用途,有專門用來祭祀不加任何湅制的苦鹽和經(jīng)海水湅煮而成的散鹽,有用來接待貴族使用的形鹽,以及供周王、王后及世子享用的飴鹽,并且當時已經(jīng)設立專門的職務——鹽人對鹽進行統(tǒng)一管理。在上述鹽中,有一種專門供周王、王后及世子享用的鹽,被稱為“飴鹽”。
鹽本味咸,何以被稱之為“飴鹽”?學界對于“飴鹽”的解釋,大多局限于鄭玄注《周禮·鹽人》:“飴鹽,鹽之恬者,今戎鹽有焉”,及賈公彥疏“即石鹽是也”①;而至明人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時對于“飴鹽”的認識已經(jīng)不太清楚,故兼釆兩說,他指出“飴鹽,以飴拌成者;或云生于戎地,味甜而美也”②。今人李興魁先生《飴鹽·戎鹽·青鹽》一文沿用李時珍其中一說,指出“飴鹽”以鹽的形狀而命名,是加工成飴糠狀的食鹽,指產(chǎn)自漳縣的鹽③,但是這種解釋摒棄東漢鄭玄之說,而獨取明人李時珍兩說中一說,本來就缺乏證據(jù);并且傳世文獻對青鹽的特征描述恰好與“飴鹽”相吻合,且這種鹽“味甘甜”,因此,李興魁先生認為“飴鹽”是加工成飴糠狀食鹽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
“飴”,《說文》解釋為:“米糱煎也。從食,臺聲”④,即指用米和麥芽熬制而成的糖稀,本義味甘甜?!对娊?jīng)·大雅·綿》有“周原膴膴,蓳荼如飴”,這里的“飴”指的就是飴糖。孫怡讓也稱:“饋食尚褻味,故鹽以甘為貴也。飴味甘,故鹽味甘者謂之飴鹽?!雹?可見,“飴鹽”蓋因味道咸而微甜,故名“飴鹽”。至于鄭玄所注“飴鹽”即戎鹽,《隋書·食貨志》亦載:“掌鹽掌四鹽之政令。一曰散鹽,煑海以成之;二曰盬鹽,引池以化之;三曰形鹽,物地以出之;四曰飴鹽,于戎以取之。”⑥ 可見飴鹽既不同于海鹽,也不同于池鹽,當來自戎族之地,故亦稱為“戎鹽”。而賈公彥所說“飴鹽”即“石鹽是也”,段龜龍《涼州記》記載:“有青鹽池出鹽,正方半寸,其形似石,甚甜美?!鼻迦藦堜谳嬝龝r寫道:“今寧夏涼州地,鹽井所出青鹽,四方皎潔如石,山丹衛(wèi)即張掖地,有池,產(chǎn)紅鹽,色紅,此二鹽,即戎鹽之青赤二色者。”⑦ 蘇頌《本草圖經(jīng)》亦記載:“今青鹽從西羌來者,形塊方棱,明瑩而青黑色,最奇。北胡來者,作大塊而不光瑩,又多孔竅,若蜂窠狀,色亦淺于西鹽,彼人謂之鹽枕,入藥差劣。北胡又有一種鹽,作片屑,如碎白石,彼人亦謂之青鹽,緘封于匣中,與鹽枕并作禮贄,不知是何色類?”⑧ 而清《本草從新》亦有“戎鹽,一名青鹽,甘咸而寒。方棱明瑩色青者良”⑨,蓋“飴鹽”因外形似石頭,故亦稱為“石鹽”。
通過梳理文獻我們可知,青鹽味道甘美,形似石頭,且出自戎族地區(qū),正好滿足鄭玄、賈公彥所注疏“飴鹽”的三個條件,并且“飴鹽”產(chǎn)地遠離當時的中心統(tǒng)治區(qū),在周代亦屬罕見,故僅有周王、王后及世子才可以享用。因此,“飴鹽”應該就是青鹽了。
“飴鹽”不僅味道甘美,而且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具有瀉熱、止血、明目、潤燥等多重功效?!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戎鹽,主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去毒蠱。”① 北宋寇宗奭《本草衍義》:“戎鹽,功在卻血,入腎,治目中淤赤澁昏。”② 清人鄒澍《本經(jīng)疏證》中對食鹽與戎鹽進行了區(qū)分,他指出戎鹽與食鹽有相同的功效,如“為明目、治目痛、清火降火之物,其堅肌骨”,而不同之處在于“食鹽則劫痰涎而使吐,戎鹽則挽血液而使凝也”③。此外,飴鹽亦可以用在治療皮膚病及疝病上。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記載治療“白處”(相當于今天白癜風病的癥狀)的三個藥方中,有兩個藥方提到使用“甘鹽”,即“飴鹽”。其一為內(nèi)服之劑,即“取灌青,其一名灌曾,取如□□(甘)鹽二分斗一,灶黃土十分升一,皆治,而□□指,而先飲食之。不已,有(又)復之而□灌青,再飲而已。令一一六?!雹?此方的意思是治療白處病,要取灌青、二十分之一斗的甘鹽、十分之一升的灶黃土,研成末……讓患者飯前飲食之,如果效果不佳,則可以再酌量加灌青喝下去。經(jīng)檢驗,這種藥方是有效的。此外,在治療“白處”的第二種藥方中,亦使用到甘鹽:“□□其□□□□□與其真□□,治之以鳥卵勿毀半斗,□甘鹽……”⑤ 可見,甘鹽,即飴鹽是治療白處病的一種重要藥材。此外,飴鹽亦可用在治療(當指的是患疝而不能行走)疾病上,在第十一治方中提到:“贛戎鹽若美鹽,盈隋(脽),有(又)以涂(涂)隋(脽)□下及其上,而暴(曝)若□169?!雹?即,治療的辦法就是要將戎鹽或精制的食鹽涂抹在患者所患部位。當然,飴鹽不僅可以用來醫(yī)人,亦可用來治療動物的疾病。如《居延漢簡(甲乙編)》中道上亭驛就記載,用戎鹽來治療馬眼睛流淚的癥狀:“治馬頭涕出方,取戎鹽三指挾三□□?!薄?55.8(乙壹壹壹版)】⑦
由上可見,飴鹽應該就是青鹽,產(chǎn)于戎族之地,故被稱為“戎鹽”,又因其形狀似石,亦被稱為“石鹽”。其不僅味道甘美,而且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在先秦時期的中原尚屬罕見,尤為尊貴,只有周王、王后及世子才可以享用。
二、重釋“大夏之鹽”和“北海之鹽”
先秦文獻關于飴鹽的記載并不多,僅見于《呂氏春秋·本味》篇和《尸子》卷下篇。筆者認為,《呂氏春秋·本味》篇提到的“大夏之鹽”和《尸子》提到的“北海之鹽”都應指的是今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巴彥卓爾市一帶的青鹽,即《周禮》所言的“飴鹽”。
(一)“大夏之鹽”當指飴鹽
《呂氏春秋·本味》篇引伊尹曰:“和之美者:陽樸之姜,招搖之桂,越駱之菌,鳣鮪之醢,大夏之鹽……”⑧ 即美味的調(diào)料有來自陽樸的姜、招搖的桂、越駱的竹筍、大魚的肉醬,以及大夏的鹽等等。高誘注“陽樸,地名,在蜀郡;招搖,山名,在桂陽;越駱,國名;大夏,澤名,或曰山名,在西北”⑨。可見,這些都是來自各地有特色的佐料,大夏之鹽理應指的是當時有特色的一種鹽。東漢崔駟在《七依》中寫到:“適靡四海,摝珍□□?!桃躁枠阒?,蔌以壽木之華。鹺以大夏之鹽,酢以越裳之梅?!蓽患耙?,桓公所未嘗。”① 南朝梁簡文帝《七勵》與此有異曲同工之處:“九州珍雜,八方豐貴,名廉天地之聲,肴竭山海之味?!匆匀V端?,調(diào)以大夏之香鹽?!雹凇镀咭馈泛汀镀邉睢匪d的“大夏之鹽”屬于四海之珍寶,尤其言“成湯不及見,桓公所未嘗”,正好印證了“大夏之鹽”是當時少見的、有特色的一種鹽。高誘作注時亦指出大夏“在西北”,可見一些學者將“大夏之鹽”解釋為河東地區(qū)的鹽池是有問題的③?!按笙摹惫倘豢梢灾赶男嫠诘?,但是若“大夏之鹽”指今河東池鹽,則與《呂氏春秋》《七依》及《七勵》中所表達的“和之美”“適靡四海,摝珍□□”“成湯不及見,桓公所未嘗”的表述相矛盾。
河東鹽池歷史悠久,早在黃帝時就有黃帝與蚩尤大戰(zhàn),蚩尤戰(zhàn)敗化身為解池的傳說④。夏商時期此地亦一直被統(tǒng)治者重視,如出土甲骨文中曾多次記錄商王到訪河東鹽池之事,如“甲子□,巫帝(禘)?惠丁卯步?王往于?(《合集》33159);“……于帝,戊寅卜,庚辰王步。”(《合集》32946)對于“”字,馮時先生讀為“盬”,指河東鹽池⑤,其說是有道理的。商王經(jīng)常親自到訪河東鹽池,足見其對此地的重視程度?,F(xiàn)今考古發(fā)掘的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中發(fā)現(xiàn)一組圓形建筑基址,這些圓形建筑的平面形狀都是圓形,直徑在8.5~9.5米之間,高出當時地面約30~50厘米,至少有7排,每排6座或7座,總數(shù)大概有40至50座之多⑥,經(jīng)化學檢驗曾經(jīng)儲藏過鹽,很可能是二里頭時代晉南池鹽集散地⑦。這些說明,河東鹽池在夏商時期就已經(jīng)得到開發(fā),并且被統(tǒng)治者牢牢控制,對于成湯來說自然是見過的。而西周早中期的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M1017出土有三件霸伯簋,三件簋的銘文內(nèi)容相似,所記當為同一件事。其中霸伯簋一(M1017:8)器底銘文記載:“隹(唯)十又一月,丼叔來?鹽,(蔑)霸白(伯)(歷),事(使)伐用(疇)二百、丹二糧、虎皮一,霸白(伯)拜稽首,對楊(揚)井叔休……”⑧ 銘文記載了丼叔主持?鹽以祈求鹽鹵豐產(chǎn),以及蔑霸伯歷而賞賜之事。周王派專門的人員到河東鹽池舉行?鹽之事,說明河東鹽池在西周時期亦受周王室的直接管轄。此外,西周穆王時免盤銘文“王在周,令作冊內(nèi)史賜免鹵百”(《集成》10161),以及春秋初年晉姜鼎銘文亦記載“嘉遣我,賜鹵責千兩,勿廢文侯景命,俾貫通□,征繁湯,取厥金,用作寶尊鼎”(《集成》2826)。不論是西周時期周王賞賜免鹵,還是春秋初年晉姜鼎載以河東千兩鹽來換取青銅,都說明當時河東鹽池的產(chǎn)量很大,在周代絕對不是稀有之物??傊?,河東鹽池開發(fā)歷史久遠,且在三代時期鹽產(chǎn)量已經(jīng)很豐富,是商周王室的主要供鹽產(chǎn)地,在當時絕對非稀有之物。因此,《呂氏春秋》《七依》及《七勵》所言的“大夏之鹽”不應該是河東鹽池。
阿波《大夏之鹽新探》一文認為“大夏之鹽”指“豎沙作煮鹵之白鹽”,即位于今彭州境之湔江流域①。其說很有新意,但是他將大夏與豎沙(即夙沙)認為一地,在古蜀地,尚缺乏充足的證據(jù)。其實高誘注“大夏在西北”是有道理的?!痘茨献印椥斡枴芬嘤涊d:“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澤。”②《淮南子》所言的地理位置是以“冀州為中土”,大夏在西北方,則大夏當位于古雍州一帶?!秴问洗呵铩橛酚校骸皶幸挥?,則北至大夏,南至北戶,西至三危,東至扶木,不敢亂矣。”而《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八年于瑯邪臺立石頌秦德,其中提到:“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③《呂氏春秋》完成于秦始皇統(tǒng)一前夕,與始皇二十八年瑯邪臺立石相距不遠,《呂氏春秋》所言的疆域是北至“大夏”,《史記·秦始皇本紀》言“北過大夏”,這都說明“大夏”位于秦朝疆域的北端。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二十六年的疆域:“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jù)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闭x“謂靈、夏、勝等州之北黃河,陰山在朔州北塞外。從河傍陰山,東至遼東,筑長城為北界”④,即秦朝的疆域北至位于流經(jīng)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巴彥卓爾市的黃河一帶?!肚厥蓟时炯o》言秦朝疆域“北過大夏”,則大夏當位于其南。并且學界也多認為夏民族一度北遷至這一地區(qū)⑤,因此,大夏在今鄂爾多斯市一帶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此外,《逸周書·王會解》記載成周之會上,各邊遠方國的貢物:“禺氏騊駼。大夏茲白牛。犬戎文馬……匈戎狡犬……皆北向?!雹蕖柏稀薄按笙摹薄叭帧薄靶偃郑葱倥辈⒘?,說明四者位置應當相距不遠,且都位于偏遠北方?!柏稀?,《管子·輕重》篇有:“堯舜之王,所以化海內(nèi)者,北用禺氏之玉……”可知,“禺氏”位于堯舜之國的北邊。而《山海經(jīng)》亦有“北海內(nèi)有獸,其狀如馬,名騊駼,色青”⑦,以及《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奇畜則……騊駼?!鳖亷煿旁弧俺霰焙V小雹?,《山海經(jīng)》和《史記·匈奴列傳》注言“騊駼”出自北海,且匈奴國有“騊駼”。而《逸周書·王會解》記載“禺氏”進貢“騊駼”,說明匈奴、禺氏都產(chǎn)騊駼。匈奴屬于我國北部民族,自然屬于北海(這里的北海是泛指北方偏遠之地,下文還將詳細論述);而禺氏位于虞舜國之北,并且能進貢產(chǎn)自北海的騊駼,可推斷禺氏也距北海地區(qū)不遠;而《逸周書·王會解》將大夏與禺氏、匈奴并列,理應也距北海之地不遠?!兑葜軙ね鯐狻酚涊d伊尹為四方令時所言也可以印證上說:“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豹胡、戎翟、匈奴、樓煩、月氏……請令以橐駝、白玉、野馬、騊駼、駃騠、良弓為獻。”① 由上所述,大夏屬于北方方國,與“禺氏”“匈奴”相連。而上文提到大夏大致位于今鄂爾多斯市,在先秦時期遠離中原統(tǒng)治,屬于北海之地,符合《逸周書·王會解》對“大夏”的記載,亦進一步印證了大夏可指鄂爾多斯一帶之說。
更重要的是,“大夏”所處的鄂爾多斯正好是目前文獻關于青鹽的最早記載之地?!稘h書·地理志》第八下:“朔方,金連鹽澤、青鹽澤皆在南?!笨芍贩娇h的南部分布有青鹽澤,而《水經(jīng)注·河水三》引《魏土地記》亦曰:“縣(朔方縣)有大鹽池,其鹽大而青白,名曰青鹽。又名戎鹽,入藥分,漢置典鹽官。池去平城宮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朔方縣,據(jù)《水經(jīng)注》所言為漢元朔二年衛(wèi)青“取河南地為朔方郡,使校尉蘇建筑朔方城”,治所在今內(nèi)蒙古杭錦旗北黃河南岸什拉召附近;“新秦”,《水經(jīng)注》引薛瓚所說為“秦逐匈奴,收河南地,遷徙民以實之,謂之新秦”②。史念海先生亦認為“新秦”大致為“陰山之下的黃河以南,南至朝那、膚施之間的秦昭襄王所修筑的長城,東西兩側(cè)都到達了黃河”③,可見《水經(jīng)注》所言青鹽池的位置大致就在今鄂爾多斯市一帶?!端捞峋V》亦記載,“套中產(chǎn)鹽池,以喀喇莽尼為大,即古金連鹽澤及青鹽澤,唐時名胡洛鹽池也”④。此外,據(jù)《漢書·地理志》中鹽官的設置,“沃野,武帝元狩三年城,有鹽官;廣牧,東部都尉治,莽曰鹽官”。此外,五原郡的成宜亦設置有“鹽官”⑤。沃野縣治所在今內(nèi)蒙古磴口縣東北河拐子古城,廣牧縣治所在內(nèi)蒙古五原縣西南西土城子古城,成宜縣治所在今內(nèi)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南白彥花鎮(zhèn)西,漢時在沃野縣、廣牧縣、成宜縣都有鹽官設置,說明這一地區(qū)鹽業(yè)生產(chǎn)已經(jīng)達到一定水平。依據(jù)鹽池及鹽官的分布,可以推斷西漢時期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和巴彥卓爾市是青鹽的重要分布區(qū)。此外,《元和郡縣圖志》亦可以印證上說:“朔方縣,本漢舊縣,今縣理北什賁故城是也?!俏髂嫌卸}池,大而青白?!雹?/p>
大夏位于今鄂爾多斯一帶,而這一地區(qū)又是文獻中關于青鹽池的最早記載處和重要產(chǎn)鹽區(qū),并且這種青鹽味道甘美,在周代是僅僅供周王、王后及世子來享用的,正好符合《呂氏春秋》《七依》及《七勵》中所體現(xiàn)“大夏之鹽”的珍貴與罕見。因此,可以推斷《呂氏春秋·本味》篇所言的“大夏之鹽”應當指分布在鄂爾多斯、巴彥卓爾市的青鹽。
(二)《尸子》卷下所言“北海之鹽”當指飴鹽
《尸子》卷下載:“昔者桀紂縱欲長樂,以苦百姓,珍怪遠味,必南海之葷,北海之鹽,西海之菁,東海之鯨,此其禍天下亦厚矣?!雹?這里的“北海之鹽”,傳統(tǒng)觀點認為其指今渤海一帶的海鹽,其實不然。據(jù)《辭?!返慕忉專焙!俺鯙楸狈竭h僻地域泛稱,春秋戰(zhàn)國時又或指今渤海,秦漢后凡塞北大澤,往往被稱為北?!雹?,可見“北?!弊畛醪⒎翘刂覆澈?,而是指北方的“荒晦絕遠”之地?!蹲髠鳌焚夜哪暧涊d齊侯攻打楚國時,楚國國君派人到齊師問:“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楊伯峻先生注中指出,“此所謂北海、南海者,猶言極北、極南,不必以實地證之”②,此說是有道理的。此外,《荀子·王制》有“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楊倞注云:“海,謂荒晦絕遠之地,不必至于海水也。”③ 楊倞是唐代人,依他所說,唐代人已把“?!崩斫鉃椤昂K绷耍c我們今天的理解相同。但他指出《荀子·王制》中的“海”是指“荒晦絕遠之地”,可見楊倞注解當有所本。此外,《禮記·祭義》中曾子有對“四?!钡恼撌觯骸胺蛐ⅲ贫胖T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④ 漢語中的“?!迸c“晦”是相通的同源詞,《荀子·王制》和《禮記·祭義》篇中分別把“北?!薄澳虾!薄皷|?!薄拔骱!焙汀爸袊毕鄬Χ寓荩潜硎局性蜄|南西北四方荒蕪絕遠之地是對立的概念?!妒印肪硐滤缘摹氨焙V}”亦然,《尸子》篇在描述桀紂“縱欲長樂”的行徑時用“南海”“北?!薄拔骱!薄皷|?!眮碇复姆?,與“中國”相對,顯然,這里的“北?!笔欠褐?,而不是特指。因此,這里的“北海之鹽”應該指的是位于北方偏遠之地的鹽。
而上文提到的“大夏之飴鹽”,大致位于今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巴彥卓爾市,這一地區(qū)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于北方戎狄居住區(qū),遠離中原王室,稱得上是北海之地;且秦時在這一地區(qū)曾設有北地郡,如《史記正義》引《擴地志》云“鹽州,古戎狄居之,秦北地郡也;朔州,春秋時北地”⑥ 正好佐證上說。此外,《本草綱目》引《別錄》恰好有戎鹽生北地的記載:“戎鹽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北海青、南海赤。”⑦《太平御覽》引《廣志》亦云:“北胡中有青鹽,五原有紫鹽。”⑧ 北胡一般指包括匈奴所在的漠北地區(qū),可見大夏地區(qū)屬于北海之地。并且文獻亦記載北海之地產(chǎn)青鹽,這種青鹽因味道甘美而別于山西的鹽池,備受統(tǒng)治者青睞,這與《尸子》卷下所言“桀紂縱欲長樂,以苦百姓,珍怪遠味”的內(nèi)容相吻合??梢酝茢?,《尸子》所言的“北海之鹽”應該就是《呂氏春秋·本味》篇所言的“大夏之鹽”,即飴鹽。
反觀傳統(tǒng)觀點認為“北海之鹽”指渤海地區(qū)的海鹽,則與《尸子》所言“桀紂縱欲長樂”“禍天下亦厚”的內(nèi)容不吻合。渤海地區(qū)煮鹽的歷史也非常悠久,早在炎帝時期就有夙沙氏煮海鹽的傳說,《世本》(秦嘉謨輯補本):“宿沙氏煮海為鹽。炎帝之諸侯,夙沙民叛,以歸帝魁。后有夙氏、夙沙氏、宿沙氏?!雹帷秴问洗呵铩び妹瘛菲骸百砩持?,自攻其君而歸神農(nóng)?!雹狻八奚场?,即為“夙沙”。依據(jù)夙沙煮海鹽,以及《左傳》襄公十七年載“齊人獲臧堅。齊侯使夙沙衛(wèi)唁之”①,夙沙衛(wèi)是齊人,當是《世本》《呂氏春秋》所言的夙沙氏的后人,因此,夙沙氏一般認為是位于今渤海一帶世代煮海鹽為生的氏族?!渡袝び碡暋酚小昂?、岱惟青州……厥貢鹽絺,海物惟錯”②,青州臨渤海、黃海,據(jù)《禹貢》所記在夏時就要向王室進貢海鹽?!妒酚洝へ浿沉袀鳌芬嘤涊d:“太公望封于營丘,地瀉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奔猓骸盀a,鹵,咸地也?!雹?以及考古發(fā)現(xiàn)渤海一帶有大量的盔形器,這種盔形器被認為是用來煮鹽的器皿,時間可早至殷墟文化第三期④,這些都說明渤海地區(qū)的海鹽開發(fā)歷史也比較久遠,在夏商時期就已經(jīng)要向中原王室進貢海鹽,這對于桀紂來說,獲得海鹽是正常的行為,并不是什么“禍天下之舉”。
綜上所述,《尸子》卷下所言的“北海之鹽”與《呂氏春秋·本味》篇提到的“大夏之鹽”很可能就是一回事,“大夏”與“北?!睉撌翘刂概c泛指的關系,大夏位于北海之地,大夏之鹽指產(chǎn)自今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巴彥卓爾市的青鹽。青鹽因其味道甘美,又有藥用價值,因此備受統(tǒng)治者青睞。但鑒于其遠在戎族之地,北海之洲,遠離中原王室,對于先秦統(tǒng)治者來說尤為珍貴,因此,《七依》和《尸子》篇都將獲取飴鹽作為譴責桀紂荒淫的一個行徑。
總之,《周禮·天官·鹽人》所說的“飴鹽”就是青鹽,其形似石,故被稱為“石鹽”,又因其來自戎狄所在地,亦被稱為“戎鹽”。這種青鹽味道甘美,而且具有重要的醫(yī)藥價值,在先秦時期的中原地區(qū)尚屬罕見,故其僅僅供周王、王后及世子來享用,具有一定分等級、別貴賤的含義。其中《呂氏春秋·本味》篇所說的“大夏之鹽”和《尸子》卷下所言的“北海之鹽”,都應該指的是這種青鹽,而據(jù)現(xiàn)有文獻記載,當位于今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和巴彥卓爾市。
(責任編輯:王放蘭)
The Discussion on Syrup Salt from the Salt Man in the Rites of Zhou
ZHANG Qiaoqiao
Abstract: The syrup salt from the Salt Man in the Rites of Zhou is known as “stone salt” because its shape like stones,and also named “rong salt”as from Minority areas.It not only tastes delicious, but also has important medical value, which was reserved for the king, queen and sons of the Zhou Dynasty.The syrup salt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central plains 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salt of Daxia and Beihai both probably refer to the green salt of Ordos and Bayanzhuo in modern Inner Mongolia.
Key words: syrup salt; green salt; Daxia; Beihai; Inner Mongo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