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光華
(五邑大學 文學院,廣東 江門 529020)
?
五邑大學學報編輯部
今本《老子》新考七篇
龐光華
(五邑大學 文學院,廣東 江門 529020)
通過對今本《老子》的七個訓詁學和文獻學的問題予以新的考證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管子》和《戰(zhàn)國策》可與《老子》相比對;“營”可解釋為“魂”;“學”與“教”常常相混;“華”訓“外表”;“有物混成”的“物”指元氣;“民不畏死”的“民”通假“愍”;“襲明”訓為“重明”。
老子;營;學;教;愍;襲
《老子》五千言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國際顯學。前人對《老子》的研究很多,但至今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本文挑選七個訓詁學和文獻學的問題予以研究,提出自己的見解。
《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瘪R王堆帛書本略同,稍有殘損?!豆瓿喞献印酚腥弧⑷?,正好缺少三十三章?,F(xiàn)在多數(shù)學者認為郭店簡本《老子》是一個節(jié)抄本,不能因為其中沒有此言,便斷定原始《老子》本無此語,今本此章是在戰(zhàn)國后期才編入《老子》中。
今考《史記·商君列傳》載趙良對商君曰:“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君不若道虞舜之道,無為問仆矣?!雹仝w良與商君同時,乃戰(zhàn)國中前期人,所言頗與《老子》三十三章近似?!段男牡颀垺な骂悺吩唬骸叭粍t明理引乎成辭,征義舉乎人事,乃圣賢之鴻之謨,經籍之通矩也?!惫湃搜哉Z頗喜引成言,如《老子》二十二章曰:“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老子》所錄的“曲則全”分明是古人語錄,是上古哲言。②這里的趙良下引虞舜之言又是一例?!胺绰犞^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數(shù)句必是引古人成言,非趙良自創(chuàng)之語,當是從《老子》書引述而來。當時人頗習知《老子》書,故趙良未道出處。汪中《述學》中的《老子考異》③考定《老子》五千言作者是秦獻公十一年入秦的太史儋,而不是孔子請教過的老聃。汪中此說最為有力。則《老子》當作始于太史儋入秦關之時,即公元前374年,為秦獻公之時。而秦孝公為秦獻公之子,趙良、商君為秦孝公時人??记孬I公享國二十三年。卒后,其子秦孝公立。孝公三年,衛(wèi)鞅入秦說孝公變法,遂用秦。則商君事秦時,《老子》已成書15年。且太史儋入秦,使《老子》一書最早在秦國流行,故趙良得見《老子》書并引其言?!俄n非子·喻老》引《老子》正作:“自勝之謂強”,與趙良言完全一致,與今本《老子》略異?!队骼稀酚忠独献印罚骸白砸娭^明”,與趙良言“內視之謂明”極為近似,與今本《老子》“自知者明”略異。此也可比對揚雄《太玄》卷五《視》初一曰:“內其明,不用其光。測曰:內其明,自窺深也?!贝味唬骸熬右晝龋∪艘曂?。測曰:小人視外,不能見心也。”可映證趙良言“內視之謂明”??芍俄n非子》引《老子》存有《老子》古跡。太史公記言確為實錄,多存古人之真。亦可知《老子》一書與漢以前古書可互相參證。
再舉二例:其一,《老子》五章曰:“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庇忠姽旰啽尽独献印芳灼?。此可比對《管子·心術上》:“天之道,虛其無形,虛則不屈?!逼涠稇?zhàn)國策·魏策一》第一章《知伯索地于魏桓子》:任章稱“《周書》曰:將欲敗之 ,必姑輔之 ;將欲取之 ,必姑與之。” 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二:“任章引曰《周書》云云,此豈蘇秦所讀《周書》、《隂符》者歟?老氏之言出于此。朱子曰‘老子爲柱下史,故見此書’?!比握率谴呵锬┢谌?,他已經熟悉《周書》。而《周書》此言又見于《老子》三十六章,馬王堆帛書甲乙本略同。是知《老子》此言也是根據(jù)《周書》。
錢鐘書《管錐編》第二冊第十一條論《老子》第二十八章時指出《老子》的某些思想頗與先秦其他典籍相合,多有舉證。
《老子》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魄”一詞,古今眾說紛紜,今并不錄。在上古文獻中,“營”與“環(huán)”相通。例如《韓非子·五蠹》:“自環(huán)者謂之私”?!墩f文》引“自環(huán)”為“自營”。又如《毛詩·齊風·還》:“子之還兮”?!稘h書·地理志》引《齊詩》“還”作“營”。再如《毛詩·周頌·閔子小子》:“嬛嬛在疚”。《釋文》:“嬛,崔本作煢”。而嬛從睘聲,煢從得聲。錢繹《方言箋疏》卷十六稱“煢”與“睘”相通。最后如《荀子·成相》:“比周還主黨與施”。王念孫《讀書雜志》曰:“還讀為營”④。王念孫《讀書雜志·荀子第四》的“不還秩”條和《荀子第五》的“環(huán)主”條論證還“環(huán)”與“營”相通,舉證詳密,當為定論。而環(huán)、還與魂音近可通。環(huán)、還上古音皆為匣母元部,魂為匣母文部。文、元二部古音極近,且為雙聲。知環(huán)、還與魂通。故“營魄”可釋為“魂魄”。東漢王逸注《楚辭·遠游》釋“營魄”為“靈魂”,似亦“魂”釋“營”,然未明晰。劉申叔《老子校補》亦釋“營”為“魂”。[1]然前賢皆未言及“營”與“環(huán)”通,從而通“魂”。西晉陸機《文賦》:“攬營魂以探頥”?!盃I”就是“魂”,二者構成同義連綿詞,《文選》注家多未明。陸機的“營魂”當是出典于楊雄《法言·修身》:“熒魂曠枯”。
《老子》四十二章曰:“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朱謙之《老子校釋》曰:“教父即學父,猶今言師傅。”馬敘倫《老子校詁》引數(shù)種別本作“學父”。敦煌已本、傅奕本“教父”亦作“學父”。帛書甲本亦作“學父”。顧歡本作“敩父”。今按:朱謙之的解釋前半部分“教父即學父”是對的,后半部分“猶今言師傅”則完全錯誤。此文作“學父”為古本,馬王堆帛書甲本保留了古本《老子》。敩是學的異體字。然而各本實際上互相吻合,完全一致。在古書中,教、學、敩、效四字音義皆通?!独献印反苏轮械摹敖獭被颉皵苯援斪x為“效”或“學”。《釋名·釋言》:“教,效也”?!段男牡颀垺ぴt策》:“教者,效也”?!洞呵镌罚骸敖?,效也”。而“學”也是“效”義。如《廣雅》:“學,效也”?!渡袝髠鳌肪矶骸皩W,效也”?!墩撜Z·學而》:“學而時習之”。朱熹注:“學之為言效也”?!靶А本褪切Х?、模仿、學習。在古書中還有“學”訓“教”的現(xiàn)象,例證頗多,參看《故訓匯纂》“學”字65-72條。這時的“學”當讀《集韻》音“居效切”,實際上是“教”的異體字。正因為“學”可以作為“教”的異體字,所以今本《老子》將古本《老子》的“學”誤成了“教”,但意思還是一樣,當訓為“學習、效法”,而不是“教育”。更考楚簡本《老子》甲本“教不教,復眾之所過”,丙本作“學不學,復眾之所過”。今本《老子》六十四章、帛書甲乙本、《韓非子·喻老》都作“學不學”。《老子》古本必為“學不學”,“教”與“學”常常相混。我們不能把《老子》這里的“教”當作“學”的反義詞?!独献印反苏履搜裕喝酥鶎W,我亦學之。“強梁者不得其死”,這句話我將當作“學”之本。
另外《老子》書慣于把根源性的存在比喻成父或母,學者多有論述,不必贅言。
《老子》三十八章曰:“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和《老莊詞典》釋“華”為“虛華、無實質的、浮華”。朱謙之《老子校釋》、高明《帛書老子校注》、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⑤諸書于“華”字無解。馬敘倫《老子校詁》謂:“華借為夸”。范應元曰:“華,榮也,道之散也”。吾謂前人皆不得正解?!独献印反苏乱匀A與實相對,曰:“是以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⑥考《國語·晉語四》:“華而不實,恥也”。韋注:“有華色而無事實?!狈置饕詾橥獗?。《國語·晉語六》:“華則榮矣,實之不知?!表f注:“榮者,有色貌。實之不知,華而不實也。”亦以華為色,即外表?!段男牡颀垺洝罚骸爸V者,直語也?!苈窚\言,有實無華。”華為外飾,在這里與“文”義近。《淮南子·俶真》:“是故神越者其言華?!备咦ⅲ骸肮嗜A而不實。”言有外表而無實質。《史記·商君列傳》商君引《語》曰:“貌言華也,至言實也。”⑦“華”為外表?!蹲髠鳌の墓迥辍罚骸扒胰A而不實,怨之所聚也。”《禮記·樂記》:“樂者,德之華也。”言音樂是“德”的外表。又曰:“和順積中,而英華發(fā)外?!笨梢姟坝⑷A”是外在的東西?!段倪x·東京賦》:“若仆所聞,華而不實。”李善釋華為虛華,不確切,當為“外表”?!肚f子·知北游》:“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毖浴岸Y”是“道”的外表,而不是“道”的實質。古人多以“華”與“實”相對,而以“華”與“首”、“始”相關,意思是“華”是最外層、最表面化的東西,不是根源和實質?!独献印?、《莊子》中“道之華”的“華”當訓表,即是外表之義?!叭A”為外表,而“實”為內核。“華而不實”謂僅有外表,而無實質?!妒酚洝ど叹袀鳌匪^“貌言華也”,貌正是外表之義。《禮記·樂記》所謂“樂者,德之華也”正言樂是德的表現(xiàn),故后文言“英華外發(fā)”。古有“華表”一語。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今之華表木也?!蛑^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笨勺C“華”與“表”同義。“道之華”即道之表面,而非道之實質,非謂虛華、浮華也?!痘茨献印ぞ瘛罚骸笆枪恃獨庹?,人之華也,而五藏者,人之精也?!薄叭A”與“精”相對,華為外在現(xiàn)象,此例文義甚明白?!冻o·九辯》:“何曾華之無實兮?!蓖踝ⅲ骸巴饷踩糁叶呢??!狈置麽尅叭A”為外貌,以“實”為心?!段男牡颀垺ふ魇ァ罚骸叭粍t圣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謂既有外在的形式,又有實質的內容。《文心雕龍》一書常以華與實對舉。如《明詩》:“華實異用,惟才所安?!薄对馈罚骸坝癜娼鹂|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薄侗骝}》:“玩華而不墜其實。”《才略》:“馬融鴻儒,思洽登高同,吐納經范,華實相扶?!薄稌r序》:“華實所附,斟酌經辭?!薄斗舛U》:“華不足而實有余矣?!薄吨T子》:“覽華而食實?!彼e各列中的“華”皆當訓“形式”或“外表”,無一例可解為虛華、浮華,學者們注解《文心雕龍》多以“華”為華麗,亦未確當。另如《中論·藝紀》“中和平直,藝之實也;齊敏不匣,藝之華也?!薄墩摵狻ぷ约o》:“夫養(yǎng)實者不育華?!薄墩摵狻狻罚骸拔镉腥A而不實,有實而不華者?!薄墩摵狻ぐ笗罚骸叭A實不相副”。
《老子》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云云。帛書甲乙二本“天下母”均為“天地母”。郭店楚簡本《老子》甲篇也作“天下母”,與今本合,不同于帛書本。當以帛書本為長。⑧今觀朱謙之《老子校釋》、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對此皆無明晰的詮釋。唯馬敘倫《老子校詁》稱:“古書言混沌者皆謂未分析?!闭矂Ψ逶唬骸盎斐删褪菤庑钨|具而未相離的渾淪?!闭彩现阅耸歉鶕?jù)《列子·天瑞篇》之文。馬、詹二氏之說為善,然亦語焉不詳。今考《開元占經》卷一《天體混宗》引東漢張衡的《靈室》曰:“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漠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虛,厥外惟無,如是者永久焉?!w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氣同色,混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氣體固未可得而形,其遲速固未可得而紀也?!睆埡鉃闁|漢通儒,此段文字是對《老子》二十五章的最佳詮釋。《靈變》所稱“道志”之言正指《老子》二十五章。觀《靈室》此文,可知上引《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指天地產生之前的混沌的元氣?!独献印贩Q之為“天地母”,《靈憲》稱之為“道之根”,是指沒有形象可言的氣體?!独献印返倪@種宇宙觀在后來的古書中有顯著的反映,但以《老子》書為最早提出這種觀點?!冻o·天問》:“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淮南子·天文》:“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正是說天地未分之前是混沌的“象”,而沒有成形?!墩摵狻ふ勌臁罚骸罢f《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笨梢娫诨煦鐮顟B(tài)中的宇宙只有元氣,那時還沒有天地,因此元氣可為天地之根或天地之母?!短接[》卷一引《三五歷紀》曰:“未有天地之時,混沌狀如雞子。溟涬始牙,濛鴻滋萌。歲在攝提,元氣肇始。”同書同卷又引《禮統(tǒng)》曰:“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所自焉?!庇忠逗訄D》曰:“元氣無形,洶洶蒙蒙。偃者為地,伏者為天也?!庇忠缎⒔涀笃酢吩唬骸霸獨饣煦?,孝在其中?!庇忠抖菁组_山圖》曰:“有巨靈者,徧得元神之道,故與元氣一時生混沌?!惫湃搜栽獨舛嗍侵柑斓匚瓷暗幕煦缰畾狻!独献印贰坝形锘斐伞钡摹拔铩闭侵高@種元氣。郭店簡本《老子》甲篇“物”作“狀”,這是強調天地之前的元氣還不成其為物,沒有一般物的“形態(tài)”,所以稱為“狀”。這個“狀”字應是原始《老子》的古本。前人解析《老子》此章皆未明確論證這點。另可參看拙文《關于今本<老子>的訓詁舉例》⑨。
《老子》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今案,此句各家注歷來無正解。這里的“民”并非人民之民,而是暋字之借?!独献印反苏履耸且贸裳浴?嘉髦艹跄瓿闪⒌摹渡袝た嫡a》:“凡民自得罪,寇攘姦宄,殺越人于貨。暋不畏死,罔弗憝?!闭鳌皶〔晃匪馈?。偽孔傳:“暋,強也。自強為惡而不畏死,人無不惡之者。言當消絕之?!笨资瑁骸耙杂傻米铮旐毥^之?!薄渡袝纷鲿。墩f文》作敯?!墩f文》暋字下引《周書》亦曰:“暋不畏死?!?正因為《康誥》稱對“暋不畏死”的人“罔弗憝”(即人人都怨恨他,“憝”訓“怨”)。所以《老子》才唱反調,說“奈何以死懼之”??芍独献印反搜允轻槍Α犊嫡a》而發(fā)的?!独献印贰懊癫晃匪馈闭恰渡袝返摹皶〔晃匪馈?。“不畏死”一語在《尚書》中是貶義,還有一例:《尚書·酒誥》稱殷紂王“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笨讉鳎骸凹q疾很其心,不能畏死,言無忌憚?!薄睹献印とf章下》引《康誥》作“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爾雅·釋詁》:“昏,暋,強也?!惫⒁稌吩唬骸皶〔晃匪馈保c今本《尚書》、《說文》同??蓞⒖己萝残小稜栄帕x疏》的有關解釋,頗為詳密,此避繁不錄。足證“暋不畏死”或“閔不畏死”的人決不是民,而是民所痛恨的人?!独献印反苏碌南挛慕又f:“若使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從此文來看,上文的“民”只有解釋為“愍”的借字才能通暢。《老子》別本“若使”的后面有“民”字,則此別本已經不解《老子》古意,妄加“民”字,古意遂隱。景龍本、敦煌本沒有“民”字正是古本之真。因此,筆者根據(jù)《尚書》、《孟子》,斷定《老子》“民不畏死”的民當為暋之借,訓“強”,而不是人民。《韓詩外傳》卷九:“吾聞忠不畔上,勇不畏死?!薄坝虏晃匪馈迸c“暋不畏死”義正相近。另外,《老子》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畏至?!边@里的“民” 也是暋之借。而帛書乙本七十六章(相當于今本七十四章)已作“若民恒且畏不畏死……使民恒且畏死?!辈瘯疚牧x難解,但顯然視為民眾之民,則帛書已經誤解《老子》本義。東漢荀悅《申鑒·政體第一》:“民之不畏死,不可懼以罪?!憋@然是取典于《老子》,但已經不明《老子》古意。
注釋:
① 趙良之言不見于《商君書》。今本《商君書·畫策》有類似之言:“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
② 戰(zhàn)國以降的著作則是從《老子》引述?!渡髯油馄肪硪唬骸笆且浴独献印吩唬呵鷦t全,枉則直”?!痘茨献印さ缿罚骸肮省独献印吩弧扒鷦t全,枉則正”。
③ 又見《新編汪中集》406-408頁。廣陵書社,2005年??级ɡ献訛樘焚僦略?07頁。
④ 但《沈兼士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2004年版)中的《漢魏注音中義同換讀例發(fā)凡》一文認為營與還相通是訓讀。筆者認為此處不是訓讀,而是古音相通,當以王念孫之說為確。
⑤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独献印反苏乱娪凇俄n非子· 解老》。
⑥ 帛書甲乙本“處”作“居”。
⑦ 敦煌本《春秋后語》同,見王恒傑《春秋后語輯考》,齊魯書社,1993年。
⑧ 雖然古人以“地”與“下”二義近似,“天地”與“天下”確實不同,因為“天地”包含有“天”和“地”兩方面,“道”不僅是“地”之母,也是“天”之母,這更符合《老子》的精神。而“天下”不包含“天”,只包含“地”,也就是“道”不是“天”之母。這顯然不符合《老子》的精神。而且《老子》前面說“道”先于“天地”而生,并不是先于天下生。
⑨ 參見《東亞文獻研究》第七輯,韓國忠州大學,2011年2月。
⑩ 《漢語大字典》根據(jù)《玉篇》收有“依”義,而《故訓匯纂》“亥”字條漏收“依”義,應據(jù)《玉篇》增補。
[1]劉申叔.儀征劉申叔遺書:第七冊[M].揚州:廣陵書社,2014:2621。
[責任編輯 文 俊]
2015-01-23
龐光華(1968—),男,重慶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古漢語、古文獻、文化史的研究。
H131
A
1009-1513(2015)02-008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