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紅
(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編輯部,南昌330046)
高校學報編輯職業(yè)素養(yǎng)自我修煉之路:碎片化學習
鐘曉紅
(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編輯部,南昌330046)
高校學報編輯群體不同程度存在“忙、盲、茫”職業(yè)特征。高校學報編輯自我修煉的外因是學科邊界的不斷拓展,內因是編輯內心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追求完美與尊嚴的需要。編輯人員須堅守學術道德底線,加強政治導向意識、出版業(yè)務知識、數字化知識、外語知識及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知識的碎片化學習。具體途徑有:利用網絡、智能手機、報紙電視等媒介關注時事新聞熱點;關注國內重大課題立項,跟蹤學術熱點及動態(tài);通過審稿專家的審讀意見、學術會議交流、利用互贈期刊等進行碎片化學習;記“編輯筆記”,多讀多寫,持之以恒。
高校學報編輯;自我修煉;碎片化學習;“T型編輯人才”;編輯筆記
高校學報是記載、報道、傳播科研成果的重要載體,承擔著繁榮學術、傳播知識、傳承文明的歷史使命。隨著中國實力的加強,在世界大舞臺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而經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也是必然的趨勢。高校學報作為文化出版業(yè)的一部分,對于中國科學研究走向世界,對于中華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也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高校學報人員構成主要包括:主編、編委會、編輯、審稿專家[1],這其中,主編或執(zhí)行主編是期刊的靈魂與核心,是領頭羊;編委會則是負責學術領導的一種組織形式,是期刊的標桿和旗幟;編輯則是處于出版工作一線的人員,對期刊進行務實的工作;審稿專家則是期刊學術質量的把關人和保證。這其中,編輯是基石,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部分。
高校學報編輯人員是高校知識分子的一員,有著多重社會角色,主要可以概括為:學術陣地的守望者、新知識的發(fā)現者、文字的加工者、學術代言人、學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2]。這一群體中不同程度存在一個共同的職業(yè)特征:“忙、盲、?!?。編輯工作不僅是對稿件文字的修修改改,而是從欄目策劃、組稿、初審、外審、退稿/退修、錄用、三校、排版、出版、發(fā)行等都要全程參與的一項很勞心勞力的工作,很瑣碎繁雜,每天忙忙碌碌,卻總是默默無聞。編輯一直被人稱為“為他人做嫁衣裳”,聽著有些崇高的色彩。但是一件工作被視為崇高,就必然有許多欲說還休的酸甜苦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單調、煩瑣、枯燥的案頭工作會消蝕一個人勞動的樂趣、甚至會影響到對生活的熱愛。編輯工作是一項自主性不夠強的工作。編輯只能根據學報欄目要求組稿選稿用稿,似乎大多數時候會盲目地被作者牽著走。高校學報編輯人員在高校大舞臺中似乎永遠是一個配角,很難展露才華;待遇一般,收入也差強人意,從來難以引起太多關注,有的博士畢業(yè)生進入編輯部經過若干年的工作實踐后原來的雄心壯志漸漸被磨滅,感覺個人價值難以體現,從剛步入職場的豪情萬丈、堅定樂觀到后來漸漸迷失方向,找不到工作的成就感、滿足感,甚至有人生的挫敗感,從而感到前途迷茫。
職業(yè)素養(yǎng)是指職業(yè)內在的規(guī)范和要求,是在工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概括起來包含職業(yè)知識、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作風[3]。編輯工作是一門技術性和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首先要求編輯人員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同時又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和編輯業(yè)務能力,更要求學報編輯“一專多能”,所以在知識傳播多元化的今天,善于“碎片化”的學習是必須的,編輯人員必須隨著學科邊界的拓展,科研水平的進步不斷更新知識、進步成長。因此,高校學報編輯須加強職業(yè)素養(yǎng)的自我修煉,如何集應用性、理論性、實踐性于一身,需通過后天修煉來彌補先天不足。
(一)職業(yè)知識的要求:學科邊界的不斷拓展要求編輯提升知識結構
隨著科研水平的進步,許多交叉學科出現,高校對編輯人員的知識結構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理想狀態(tài)下,高校學報編輯首先應是某一學科領域的專家,精通某一學科知識,這樣才能對相關學科的文章有一定的眼力。故一直有專家呼喚“編輯學者化”。但編輯僅“專”還遠遠不夠,還必須“一專多能”。除所涉獵學科熟悉外,還須關注了解其它相關學科領域知識和前沿動態(tài)。當前,編輯應緊跟形勢,學習先進辦刊經驗,大力推進期刊數字化[4]。
(二)職業(yè)理想的期待:編輯人員內心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追求完美與尊嚴
知識分子有一個共性特征:重精神追求,重個人價值的實現。高校學報編輯是高校知識分子的一員,同樣如此。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有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高等的需要[5]。知識分子都渴望被尊重,希冀才華有施展的平臺,愿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有更大的擔當。這也決定了編輯人員愿意加強職業(yè)素養(yǎng)的自我修煉,以更好地適應工作的需要。
(三)職業(yè)道德的規(guī)定:編輯人員須堅守學術道德底線
高校已不再是往日的象牙塔,同樣編輯人員也是一群活生生的人,面對目前學術不端泛濫的現實,高校學報編輯作為學術的把關人,學術陣地的守望者,應加強反抄襲系統(tǒng)這一利器的使用[6],更需要堅守學術道德底線。堅守稿件取舍的唯一標準——質量。拒絕“人情稿”“關系稿”,不能讓學報成為職稱評定的基地,而應讓高校學報成為科研展示的大花園。編輯人員好比是花園的園丁,辛勤澆灌,等待學術鮮花盛開,碩果滿園。
碎片化學習是近些年來新興起來的一個詞匯,它是與微時代同步到來的。學術期刊編輯的碎片化學習可以表述為:它是學術期刊編輯利用碎片化時間,針對微型內容而自然展開或發(fā)生的一種具有實際價值的學習行為[7]。高校學報編輯需要進行碎片化學習的具體內容包括:
(一)政治導向意識學習
“思想道德品質是人的靈魂”,思想道德素質會決定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高校學報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一個傳播載體,這對學報編輯人員的政治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一定意義上說,編輯人員首先必須是“政治家”。
(二)出版業(yè)務知識學習
編輯人員大都非科班出身,雖然基本都具有碩士或博士學歷,但出版法律、法規(guī)及業(yè)務方面的知識必須在工作中不斷補充、更新。
(三)數字化知識、外語知識學習
數字時代的來臨,對編輯人員提出了更高的外語能力要求和數字出版技能要求。因為許多新知識的出現,首先可能是在外刊上展現,編輯人員通過關鍵詞檢索,對自己學科方向領域的知識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和追蹤。
(四)學科知識學習
專家型編輯、學者型編輯是新時代對高校學報編輯提出的要求。學報編輯要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自己首先要是某一學科領域的專家。編輯人員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用各種途徑和方式加強學科知識的累積及提升。
(五)人文社科素養(yǎng)的修成
高校學報編輯要加強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知識的學習。做編輯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高校學報發(fā)表的文章絕大部分是科學嚴謹的學術類文章,文字及內容相對缺乏藝術性和文學性。日復一日的學報編輯工作,整天與這些文字打交道,有時會讓人覺得單調乏味。
所以,編輯人員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廣泛涉獵不同知識,通過碎片化時間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資料或文學書籍,豐富自己內心情趣情感,做一個熱愛生活的有趣的編輯人。一個善于讀書的人,能夠完成自我對學習的需要。讀書,能讓人在歷史、未來、現實、虛空中來回穿梭,豐富心靈,完善人生體驗。
高校學報編輯工作與高校教師教書育人工作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無論具體從事什么工作,應該說,每個職業(yè)都是為社會提供服務,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社會服務鏈上的一環(huán)[8]。高校學報編輯工作從本質上來說,是“助人成才”的工作。因此,在這個社會服務鏈中,高校學報編輯必須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鼻逍岩庾R,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加強自身的職業(yè)修煉,以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一)利用網絡、智能手機、報紙電視等媒介關注時事新聞熱點,樹立正確的政治導向
隨著3G的出現,智能設備的普及,人們可以利用“路上、車上、會上”的點滴時間碎片化學習,隨時關注時事新聞,了解資訊。編輯工作不能與社會脫節(jié),如果說學術價值是辦刊的關鍵,是辦刊的動力,是辦刊的生命線,那么政治導向則是辦刊的前提,是辦刊的根基,是辦刊的保證,兩者之間是對立統(tǒng)一的,既要防止“唯學術”又要避免“唯政治”,不能走極端。這就真正應了那句話“學術研究無禁區(qū),學報傳播有紀律”[9]。學報編輯通過碎片化學習,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對涉及國家穩(wěn)定、安全,民族、宗教等內容的文章要慎之又慎。
(二)關注國內重大課題,跟蹤學術熱點及動態(tài)
高校學報編輯要注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否則長期脫離科研工作,過度依賴審稿人,知識“老化”,專業(yè)優(yōu)勢喪失[10]。可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關注國內重大課題立項,了解國家、?。ú浚┘壷攸c課題和獲獎成果;瀏覽前沿期刊摘要;跟蹤知名專家最新學術成果等方式追蹤學術熱點及動態(tài),加強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修煉。
(三)從審稿專家的審讀意見中進行碎片化學習,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
編輯人員要善于學習,也要善于“借力”,善于從專家審稿意見中獲得營養(yǎng)[10]。審稿專家的審讀意見是一種很好的碎片化學習途徑。編輯在初審稿件時,有的交叉學科讓編輯感覺力不從心,無法給出準確的初審意見,只能從文章的規(guī)范性上進行表層的淺閱讀。文章送到審稿專家手中,有時甚至會被審稿專家以專業(yè)不符而退稿。審稿專家通常是各學科的名師大家,專家高屋建瓴式的稿件審讀意見就是編輯人員一個很好的有針對性學習的機會。編輯人員可揣摩專家對稿件的判斷角度和方式,從而獲得“入得其內”又“出乎其外”的學術視野,以后可逐漸減少對審稿專家的依賴。這樣可提高編輯的處理稿件能力,也能縮短稿件的處理時間。審稿專家對每一篇論文涉及的專業(yè)知識和研究的評述,可以使編輯開拓學術視野,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
(四)通過學術會議交流進行碎片化學習
交流可以拓展視野,激發(fā)靈感。編輯部內部交流是編輯成長的基石,外部交流則是編輯成長的助推器。編輯放下手頭的工作,參加學術會議,與同行交流溝通,可以看作是一種休息,也是一種放松?!皶簳r的休憩是為了走得更遠”。參加編輯類學術會議,聽資深編輯講工作經驗和體會,了解出版界的熱點問題及發(fā)展趨向,一些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天馬行空的會議發(fā)言或自由交流就是碎片化的知識呈現。通過同行交流編輯之間互相學習,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
(五)利用互贈期刊進行碎片化學習,提高審稿能力及防止作者“一稿多投”
通常全國同類高校編輯部之間會互贈學報進行交流,這是編輯很好的一個碎片化學習的媒介和途徑。編輯人員收到樣刊后,及時翻閱,會發(fā)現互贈期刊有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它有助于提高編輯的編輯技能;有助于提高編輯的審稿能力和防范作者“一稿多投”[11];有利于防止類似選題重復刊登、有利于突出期刊特色及優(yōu)勢;也有利于及時發(fā)現優(yōu)秀作者,豐富稿源,推出學術名家;還有利于編輯開拓視野,汲取先進的辦刊經驗。
(六)記“編輯筆記”,多讀多寫,持之以恒,積極撰寫編輯學論文
編輯不僅要注重交流,也要注重積累,積累可以通過讀和寫來實現[12]。多讀《編輯學報》《中國出版》等專業(yè)編輯學書刊,多翻閱編校規(guī)范等工具書,通過多讀發(fā)現問題,找到興趣點多寫。把平時讀到的、看到的或偶爾靈機一動想到的與工作相關的知識,總結心得,寫出筆記,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碎片化學習方法?!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編輯學論文的撰寫功夫在文外[10]。周而復始的編輯工作其實是一項不斷創(chuàng)新的工作,仿佛“波瀾不驚的外表下面暗濤洶涌”。寫作是編輯快速成長的途徑,多寫閱讀體會,多寫專業(yè)論文或編輯學論文,把工作中的感悟、心得撰寫成論文,對自己而言,是一種修行和提升,同時也是為自己職稱評定積攢業(yè)績,為自己做嫁衣。
淡看一切不易,堅守一種也不易。日復一日的編輯工作,如果在崗位上沒有出色的表現,就永遠擺脫不了平庸。編輯要成才,要自覺做到“慎獨”[14],應加強職業(yè)素養(yǎng)修煉,提升正能量[13],工作中盡量做個完美主義者,碎片化學習是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加強自身修煉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有效途徑。
[1]李來福,劉瑩娟,劉培一.近10年科技期刊辦刊隊伍建設研究綜述[J].編輯學報,2014,26(6):532-538.
[2]鐘曉紅.新時期高校學報編輯角色的思考[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4,34(1):91-93.
[3]厲艷飛,徐狀.審稿專家促進科技期刊青年編輯職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J].編輯學報,2014,26(4):375-377.
[4]黃志紅.新創(chuàng)辦期刊打開局面的探索———以《有色金屬科學與工程》為例[J].編輯學報,2013(6):598-600.
[5]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EB/OL].(2015-07-03)[2015-10-26].http://baike.haosou.com/doc/2102592-2224471.html.
[6]黃志紅.加強反抄襲系統(tǒng)建設及應用監(jiān)管的若干思考[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2(4):507-509.
[7]陶侃.微時代視域中期刊編輯的碎片化學習[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2,25(5):57-61.
[8]萬家練.敬業(yè)與專注:科技期刊年輕編輯成才的必備條件[J].編輯學報,2009,21(5):448-450.
[9]劉會強,劉娟.科技期刊青年編輯綜合素質提升途徑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2(4):47-50.
[10]張鯨驚,韓健,黃河清.科技期刊青年編輯職業(yè)素養(yǎng)的自我修煉之路:補充·更新·總結[J].編輯學報,2013,25(1):86-88.
[11]韓長友.淺談高校學報之間互贈期刊的信息價值[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9(4):110-113.
[12]劉怡辰,范雪梅,沈波.自我培養(yǎng)是高校學報青年編輯快速成長的捷徑[J].編輯學報,2012,24(1):82-83.
[13]盧妙清.科技期刊青年編輯應當提升正能量[J].編輯學報,2014,26(1):83-85.
[14]葉松慶.科技期刊青年編輯的思想道德素質及其提高途徑[J].編輯學報,2009,21(4):357-359.
G214.1
A
2095-3046(2015)06-0135-04
10.13265/j.cnki.jxlgdxxb.2015.06.027
2015-06-11
鐘曉紅(1972-),女,副教授,主要從事編輯出版學方面的研究,E-mail:4055307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