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磊
摘要 目的:觀察并分析臨床中運用改進的治療方法對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效果。方法:收治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00例,臨床中采用改進后的治療方式,手術過程中對患者的肱三頭肌不切斷的情況下,對于塌陷部位進行復位,當塌陷程度較大時,則將骨折端的骨質進行一定量的切除,使得切除長度同塌陷長度相同,觀察治療效果。結果:運用改進后的治療方式對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進行手術之后,5年回訪中僅4例出現肘內翻的情況,出現率4.0%。結論:根據小兒的肱骨髁的生理特點,其骨折后存在部分致使復位部位出新肘內翻的情況,然而臨床治療期間從根本上糾正尺偏傾斜,并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能夠大大降低肘內翻的出現幾率。
關鍵詞 肱骨髁;骨折;治療方法;改進
肱骨髁骨折是目前臨床中常見的病癥之一,屬于肘部損傷類疾病的一種,多見于兒童。根據相關數據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小兒出現肱骨髁骨折的患者占全部患者的40%左右。臨床中對該類疾病進行治療期間,其骨折部位出現肘內翻是出現幾率較大的并發(fā)癥之一。本院近年來收治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00例,臨床中采用改進后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2年2月-2014年4月收治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00例,男78例,女22例,年齡2~14歲,平均6.2歲。經入院檢查之后所有患者均符合肱骨髁上骨折的臨床診斷標準,其入院就診的時間1~4h,平均2.4h。
治療方法:在對患兒進行手術期間,在其肘部的外側進行切口,一般切口位置的選擇在肱橈肌以及肱三頭肌之間。將骨膜切開之后,將骨膜進行剝離,使得骨折部位由肱骨前方露出,同時將肱三頭肌以及骨膜向后牽引,使得骨折端的后側露出。將患兒的骨折部位、橈側、背側等進行復位處理之后,沿肱骨置入克氏釘對骨折部位進行基本固定。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的差異,選擇1.5 mm或者2 mm的克氏釘。之后使得患者將肘關節(jié)處于伸直狀態(tài),在保證三面復位的情況下,根據患者骨折部位的實際情況,調整攜物角,其最大增幅應控制在5。之內。調整完成之后,置人第2根克氏釘,使其同骨折部位交叉固定。此時克氏釘由患兒的肱骨內側穿入,由骨折近端穿出,在肱骨外與第1個克氏釘經鋼絲擰緊,鋼絲節(jié)置于骨折遠端處。當患兒肘部的活動范圍正常時,對切口進行包扎。手術治療方式的改進主要體現:手術的切口選擇在肱橈肌以及肱三頭肌之間,在患者肱骨內側。手術期間將患者的肱三頭肌以及骨膜進行剝離,對于塌陷部位進行復位,當塌陷程度較大時,則將骨折端的骨質進行一定量的切除,使得切除長度同塌陷長度相同,并根據患者骨折部位的實際情況,調整攜物角。對于尺側肱三頭肌的切開部分,可采用不縫合操作,從而降低患者骨折部位的側向拉力。
結果
在本院患者治療結束的1~5年中,其出現肘內翻的患者4例(4%)。
討論
在對小兒肱骨髁上骨折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其治療的重點在于對肘內翻的并發(fā)癥進行預防以及控制。由于患兒骨折程度以及類型差異較為明顯,臨床中的治療方式也不僅限于該類方法一種,因此治療方式的不同,其肘內翻的出現幾率也不盡相同。然而預防肘內翻的出現,根本在于對患者的骨折部位原始復位效果的優(yōu)劣,尤其是尺偏傾斜是否達到解剖位置以及固定是否穩(wěn)定等。應根據相關研究資料顯示,肱骨所承受的軸向外力指向尺側。當外力加大時,尺側邊緣的應力增加情況明顯高于橈側。因此,肱骨髁上的應力相對較大,其骨質出現塌陷的幾率相對較大,且容易形成傾斜角。臨床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對該類病理進行準確的治療,則尺側骨質塌陷的程度就會相對加大,CA角也將出現一定程度的減小,最終引起患兒肘內翻的出現幾率增加。所謂的解剖復位,其實質是將骨折部位以及周邊組織恢復到骨折之前的情況,因此,在手術治療等過程中,應對骨質塌陷的情況進行準確有效的處理,從而能夠修復患兒骨折部位的軸線。
相對而言,小兒肱骨髁上部周圍的相關組織較多,其肌肉也較為發(fā)達,所以其血液循環(huán)較好,骨折之后的恢復速度相對較快,其不愈合或者骨不連的情況較為少見。在對患兒手術治療結束的6 d左右,應南醫(yī)護人員陪同,對肘部進行一定程度的活動,主要為屈伸練習。手術結束20 d左右,將患兒骨折部位存在的克氏釘進行取出,由醫(yī)護人員或者家長配合,對患兒的肘部進行被動鍛煉。鍛煉過程中應以避免骨折遠端向內側偏轉。
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資料顯示,當患兒出現肱骨髁上骨折之后,肱骨所承受的壓力主要來源于外側橈骨,而其所承受的拉力通常來自于內側尺骨。根據相關研究資料報道,多數專家學者傾向于骨折遠端向內側移位,將外側骨膜進行一定程度的剝離,保證內側骨膜的完整性,對骨折部位進行前位固定,從而能夠有效避免肘內翻的出現。然而根據臨床實踐研究表面,該類理論存在一定缺陷。原因在于當患兒肱骨髁上的皮質較薄時,骨折發(fā)生之后其內側骨膜以及外側骨膜均有可能同時遭到破壞。
采用三面復位的方式對于無骨質塌陷的患兒而言,能夠有效避免骨折遠端向內側偏移,同時能夠避免骨折遠端出現內側傾斜的現象。然而對于存在骨質塌陷的患兒而言,三面復位僅能夠避免骨折遠端向內側移動,而不能對其向內側傾斜發(fā)揮抑制作用。因此在本院對患兒進行臨床治療期間,在運用第1個克氏釘對患兒進行一定程度的同定之后,在保證攜物角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再運用第2根對其橈側張力進行固定。從而能夠有效使得骨折內側進行一定程度的分離,放置骨折遠端向內側發(fā)生傾斜,從根本上降低了肘內翻的出現幾率。根據本院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對100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兒回訪1~5年中,其出現肘內翻4例。
綜上所述,臨床中運用改進后的治療方式對小兒肱骨髁上骨折進行治療,治療過程安全可靠,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