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莞市大朗鎮(zhèn)實驗小學 劉遠橋
教育需要更多的做與思
文/東莞市大朗鎮(zhèn)實驗小學 劉遠橋
學生鄧某來電說:“老師,我考進了某名校實驗班,數(shù)學考了100分?!碑敃r,我激動地說:“考上了?數(shù)學100分?”鄧說:“真的!老師您要兌現(xiàn)我們的協(xié)議哦?!睆哪且豢唐穑倚牟辉倨届o,是因為幾屆畢業(yè)生以來第一個考該校數(shù)學得100分;也是我?guī)龑卯厴I(yè)生以來第一個;更是建校以來第一個考進該名校實驗班的學生。我深知這結果不是個人的功勞,原因是多方面的。事往矣,展未來,我想說教育需要更多的做與思。
(一)課余聊天,簽定協(xié)議
六年級接手該班,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聊天,了解每個學生的志向。當了解到有學生志向消沉不明時,我會及時地幫助他們理清利弊,引導積極向上;當了解到有學生志向積極向上時,我會及時鼓勵。下面是我與學生的一段對話,當時鄧某說:“不如,我們打賭,如果我考上某名校實驗班,老師您就請我吃麥當勞的一份套餐,如果考不進實驗班就我請?!蔽艺f:“好呀。沒有證明,若屆時耍賴怎么辦?”鄧某說:“不如我們簽訂協(xié)議?”我說:“好?!蔽覀冞€找來了見證人,還按上手指模。
(二)先學后教,精講多練
一年來,我盡量在課堂上留有15-20分鐘練習時間,為師者都知道練習的重要性,每課保證有15-20分鐘練習時間不是一件易事。我要求學生先學,把困擾學生的癥結、難點、易錯點盡早暴露,基于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教學,弄懂弄透再練習。經(jīng)典的題多練,想方設法留給學生發(fā)表見解的時間與空間,教學生互教,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三)每天一練,設置難題
每天課后我會出一道難題,樂意做的做,做正確可得5分加分,計入小組得分。起先,我選的題較簡單,學生很快能完成,有很多學生做。我深知這些題對某些同學來說沒有難度,對進一步提高這部分同學的解題能力刻不容緩。接著,我分層次出題,分A、B兩類題,做對A類題可得5分,做對B類題可得10分。分層出題,既不減弱學生的熱情,又為接受能力強的設置挑戰(zhàn),讓他們有更長足的發(fā)展,形成良性的發(fā)展區(qū)。最后發(fā)現(xiàn)完成B類題的學生相應減少,這是意料中事。遇到難于解決的問題,有些學生會問同學、老師、家長,思考不出來,我就會提供一些方法或引導他們閱讀相關的課外書,如自學初中的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知識。有幾個學生堅持每天做B類題,這些學生中,有1個考進名校實驗班,6個考進普通班,而且數(shù)學成績都在92分以上,一個100分。
(四)課外輔導,雙管齊下
我內(nèi)疚,對接受能力快的學生,投放在他們身上的精力太少。教學中,我把精力80%分配給學習較慢的,20%分配給學習較快的,這是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改變不了環(huán)境,只能改變自己。大部分家長,都想讓小孩嘗試考鎮(zhèn)外一些社會公認的名校,我建議家長找一些校外輔導班加強培訓,雙管齊下。
(一)簽定協(xié)議,是否恰當
以下是我與學生鄧某凡的QQ談話(掌門指作者):
掌門:我們的協(xié)議真起到這么大的作用?
鄧某凡:其實并不只是你的協(xié)議發(fā)揮的效果。
鄧某凡:我爸本來說我如果考上實驗班帶我去國外旅游。
掌門:你覺得是什么發(fā)揮作用?
鄧某凡:我姨媽也說如果我考上實驗班給我去美國買最新耐克球鞋。
鄧某凡:我也想到如果考到實驗班會省那么多錢。
鄧某凡:就發(fā)揮效果了。
從談話中可以看出學生的心理并不是簡單地認為一兩件物質(zhì)“引誘”就可以引導學生沿著目標發(fā)展的,它是多方面的。雖然還沒有達到為了自己而努力學習的境界,但學生能想到為了幫家里節(jié)省錢而努力學習,這已經(jīng)是不錯了,畢竟還是小學生。我覺得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的舉措,是可以做的,值得做的。
(二)課堂有效,還需努力
“先學后教,精講多練”是我的課堂宗旨。人是應該有所追求的,不然,就會平庸。追求一定要遠大的、正面的、積極的、可操作的。課堂上我要求學生教學生,具體可行的操作方法,還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努力改進提高。杜郎口中學高中升學率連續(xù)幾年100%,中國教育刮起了杜郎口“旋風”,其中有一條法寶就是10+35。10分鐘講授,35分鐘學生自主練習,值得學習與借鑒。
(三)以點帶面,承認差異
每天一道難題,針對一部分學生。對接受慢的學生有點不厚道,但課標提倡:“人人學有不同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蔽蚁雽γ總€學生因材施教,但是面對人數(shù)多的班級不太可能;要么是小班教學,但現(xiàn)在的社會資源還達不到這種水平。不同的學生做不同的練習,優(yōu)的讓他更優(yōu),慢的讓他進步。對同一類學生進行因材施教。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