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凱
(復旦大學 歷史系,上海 200433)
劉歆因政治上依附于外戚王莽,并炮制“新五德終始說”助王莽通過“禪讓”建立新朝而一直為古今詬病,明人王夫之以為“王莽未滅,而劉歆先殺,歆未死而族先滅,哀哉!劉向之澤不保其子孫,而從學之門人與俱盡心。……歆小人也,蒙父向之余烈,自命于儒林,以竊先王之道,君子之器,其可乘乎?貌君子而實依匪類者,罰必重于小人”(王夫之《讀通鑒論(上)·王莽》)。近來已有學者為其正名,然多從靜態(tài)的成型思想角度比較而言,部分問題值得商榷,如以為劉歆的災(zāi)異說“表現(xiàn)出重科學的傾向”,或“感恩于外戚王莽”是其助莽立新的重要原因,或“劉向之子、經(jīng)學家劉歆也好言災(zāi)異,但他的災(zāi)異論不反外戚,正統(tǒng)觀念淡薄,言災(zāi)異而鮮與政治歷史相結(jié)合”,以縱向時間為軸,貫聯(lián)劉歆生平,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觀點存在漏洞,未能達到對古人“了解之同情”。本文試圖通過對王莽與劉歆“相互利用”之關(guān)系的闡釋對此問題添磚加瓦,稍盡綿薄。
西漢統(tǒng)治在武帝時臻于鼎盛,然而在武帝中后期既已顯現(xiàn)的中衰跡象及內(nèi)在矛盾在宣、元、成諸帝時期愈演愈烈,漢室統(tǒng)治進入中衰期。統(tǒng)治階級面臨內(nèi)憂外患:外有農(nóng)民起義。大地主瘋狂兼并土地,大量農(nóng)民被掠賣為奴婢,貧富分化與對立加大加深,在這種形勢下,人民生活難以為繼,鮑宣于成帝時上書,以為民有“七亡七死”“暴露中野,不辟寒暑,摔草耙土,手足阱脹’”[1](漢)班固.漢書·鮑宣傳.中華書局,1962.(P3075)。農(nóng)民起義蜂起,如成帝陽朔三年潁川鐵官徒申屠圣起義,鴻嘉三年廣漢鄭躬等起義;內(nèi)有外戚專政。宣帝時借助祖母家史氏、皇后家許氏除掉霍氏勢力后對對史、許二家以及其母王家、繼后王家均大加重用。元帝即位,石顯等宦官擅權(quán),成帝即位誅殺石顯,但又依附于太后王政君,外戚王氏的勢力迅速膨脹,舅父王譚、王商、王根、王立和王鳳亦同日封侯,后王譚、王商和王根先后為大司馬輔政,長期專擅政權(quán)?!稘h書·成帝紀》:“方今世俗奢僭罔極,靡有厭足。公卿列侯親屬近臣,四方所則,未聞修身遵禮,同心憂國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務(wù)廣第宅,治園池,多畜奴婢,被服綺,設(shè)鐘鼓,備女樂,車服嫁娶葬埋過制。吏民慕效,以成俗!”[1](漢)班固.漢書[M].中華書局,1962.(P324)
劉歆父劉向主要生活于此時期,并被成帝拜為中郎,身為漢室宗屬的劉向有著強烈的捍衛(wèi)劉氏皇朝統(tǒng)治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考之《漢書》本傳劉向與陳湯的談話便可見此種使命感“災(zāi)異如此,而外家日盛,其漸必危劉氏。吾幸得同姓末屬,累世蒙漢厚恩,生為宗室遺老,歷事三主。上以我先帝舊臣,每進見常加優(yōu)禮,吾而不言,孰當言者?”。一方面,他上書闡明“政由王氏出”的危害,借此警告漢成帝,如陽朔二年的《論王氏封事疏》,甚至提出禪讓的理論來進行警告,如在《漢書》本傳中,他上書成帝說:“王者必通三統(tǒng),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也?!盵1](P1950)在《說苑·至公篇》中,他認為堯禪位于舜是至公:“古有行大公者,帝堯是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傳之,不私于其子孫也。”但因此“禪讓”只是為其復興漢家統(tǒng)治服務(wù)的,最終只能停留于理論層面,起警示作用,齊人甘忠可造作宣揚同姓“更受命”被劉向奏以“假鬼神罔上惑眾”而被“下獄治服,未斷病死”便是一明列;另一方面通過著述《洪范五行傳論》來為祛除王氏,復興漢室提供理論支撐及指導,如《漢書》本傳中如此敘述劉向的著述動機“是時帝元舅王鳳為大將軍柬政,倚太后,專國權(quán),兄弟其人皆封為列侯。時數(shù)有大異,向以為外戚貴盛,鳳兄弟用事之咎?!蛞姟渡袝ず榉丁罚訛槲渫蹶愇逍嘘庩栃菥讨畱?yīng)。向乃集合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zāi)異之記,推跡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比類相從,各有條目,凡十一篇,號曰《洪范五行傳論》,奏之。天子心知向忠精,故為鳳兄弟起此論也,然終不能奪王氏權(quán)?!惫手獎⑾蛑鲋康膶崬榉磳ν馄?,即“故為鳳兄弟起此論也”,驗之內(nèi)容,今只在《漢書·五行志》稍有保留,在僅有的150余條論述災(zāi)異的材料中,與外戚、后妃相關(guān)的就有30余條,亦足見劉向的良苦用心。
至劉歆時,客觀情況已與劉向時不同。劉向時期,統(tǒng)治雖有危機,但劉向以為通過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仍是可以拯救漢室的,如《漢書》本傳上書《極諫用外戚封事》,以為“夫時者起福于無形,銷患于未然。宜發(fā)明詔,吐德音,援近宗室,親而納信,黜遠外戚,毋授以政,皆罷令就第,以則效先帝之所行,厚安外戚,全其宗族,誠東宮之意,外家之福也。王氏永存,保其爵祿,劉氏長安,不失社稷,所以褒睦外內(nèi)之姓,子子孫孫無疆之計也?!比粍㈧е饕钣诎У蹠r期,此時的統(tǒng)治危機已到了岌岌可危,千鈞一發(fā)之地步,劉向所謂“按《春秋》六年之中,災(zāi)異未有稠如今者”用來描述此時狀況當更接近。以“受命”說的角度觀察便清晰可見此時的危機程度,在此前雖有昭帝時眭弘唱于前,京房、谷永揚于后的“異姓受命”說,及成帝時甘忠可的同姓“更受命”,然而都未能得逞;至哀帝時,此類言論甚囂塵上,連哀帝本人都開始以實際行動來響應(yīng)“受命”說:建平二年,下詔“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將元年。號曰陳圣劉太平皇帝。”,甚至準備搞異姓受命,禪位于佞臣董賢。
如此環(huán)境,劉歆所做的卻是在哀帝改制時期爭立古文經(jīng)于學官,關(guān)于其原因,以前都不同程度地強調(diào)與學官有關(guān)的祿位問題,如侯外廬等先生《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第九章第三節(jié)說:“經(jīng)今古文學之爭,不在爭取學說之公開流傳,而是爭取置博士,設(shè)弟子員——即官學的地位之確立。所以然者,因為博士的官階并不算小:漢初俸四百石,其后增至六百石,內(nèi)遷可為奉常、侍中,外遷可為郡國守相諸侯王太傅等等……‘祿利之路’的效驗是多么大呀?!碑斀裼袑W者以為劉歆之目的在于“以古文經(jīng)典矯正今文經(jīng)學空疏與妖妄的積弊,建立致用的學術(shù),以期有裨于岌岌可危的劉漢王朝統(tǒng)治”,此種觀點相對于前說當有更充分之理由,“以期有裨于岌岌可危的劉漢王朝統(tǒng)治”也表明了劉歆的終極目的。然而仍有值得商榷處,如為何劉歆以為“以古文經(jīng)典矯正今文經(jīng)學空疏與妖妄的積弊,建立致用的學術(shù)”便可實現(xiàn)“有裨于岌岌可危的劉漢王朝統(tǒng)治”終極目標,即二者通過什么聯(lián)系起來。此點可以通過對劉歆所爭立“古文經(jīng)”的內(nèi)容的考察得到一二解答,因為行動之內(nèi)容從屬于動機,分析內(nèi)容,便可推究出原始動機。
劉歆“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于學官”,這一想法得到哀帝的支持,這說明哀帝與劉歆在這些經(jīng)典上有相同之目標,結(jié)合哀帝時的統(tǒng)治危機,可以推斷此目標當是加強政治統(tǒng)治。反觀經(jīng)典,劉歆最推崇的《左氏春秋》便完全符合此目標,??鬃邮鲎骰騽h改《春秋》,意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恢復周的禮樂制度,劉新認為“《易》與《春秋》,天人之道也”(《漢書·律歷志》),《左氏春秋》重在增補史實,較好的保留了《春秋》原旨,劉歆所謂“左丘明好惡與圣人同,親見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之后,傳聞之與親見之,其詳略不同?!必灤┳髠鞯膬蓷l主線是重禮與重民:樂殊貴賤,禮別尊卑,禮樂相和來保證統(tǒng)治階層的運行;重民在于調(diào)整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關(guān)系,西漢末年內(nèi)憂外患的情況下,這兩重意義無疑是針貶劉漢王朝頑癥的湯劑藥石。因此劉歆爭立古文經(jīng)于學官當是為了藉哀帝改制之機實現(xiàn)禮制重建,恢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關(guān)系,摒棄外戚,復興劉氏正統(tǒng),正如邊家珍先生所說“只有加強禮制方面的建設(shè),才能強“公室”,才不至于“政委棄于家門”。
同時借助哀帝改制,劉歆亦建議了其他一些措施來加強禮制,尊崇劉氏政權(quán),如建議哀帝實行由始祖廟、六世“親廟”組成“七廟”有功德的皇帝宗廟則加以“祖”“宗”尊號,數(shù)量不限定之制,哀帝采納。
然而,建平元年,《移讓太常博士書》指斥今文經(jīng)學者言辭激烈,雖有一定之效果:“是時,名儒光祿大夫龔勝以歆移書上疏深自罪責,愿乞骸骨罷?!钡蠖鄶?shù)是“諸儒皆怨恨”,“歆由是忤執(zhí)政大臣,為眾儒所訕,懼誅,求出補吏,為河內(nèi)太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守五原,后復轉(zhuǎn)在涿郡,歷三郡守?!卑У鄹闹谱罱K亦失敗,“會哀帝崩,王莽持政”[1](漢)班固.漢書[M].中華書局,1962.(P1972)。
至此,劉歆需重新審視自己之目標及實行之路線、手段,風雨飄搖下獨力挽漢室狂瀾于即倒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了,退而求其次,只能是讓此種“名不符實”即君主傀儡,外戚專權(quán)的局面維持,誠然,劉歆確如此想過,居攝三年九月,“少阿、羲和劉歆與博士諸儒七十八人皆曰:‘居攝之義,所以統(tǒng)立天功,興崇帝道,成就法度,安輯海內(nèi)也。……是以太皇太后則天明命,詔安漢公居攝踐祚,將以成圣漢之業(yè),與唐、虞三代比隆也?!似渌员S邮h,安靖元元之效也?!弊屚趺ё饕烈?、周公“居攝踐祚”“保佑圣漢,安靖元元”(《漢書·王莽傳》)。但這種情況只有在一切勢力靜止的情況下才會出現(xiàn),因為此消彼長,事物之間需要均衡,變化不可避免,比如王莽的勢力便在上升;再退而求之,便只能選擇讓漢室“壽終正寢”,或者說“休克”,以后伺機重奪政權(quán),當然這只是僥幸之想法。因此,劉歆與王莽便有了利益上之“結(jié)合點”。
1.“莽少與歆俱為黃門郎”(《漢書·楚元王傳》)為二人形成“相互利用”之關(guān)系提供了前提。
2.“相互利用”關(guān)系如此:劉歆選定王莽為使?jié)h室“壽終正寢”的“執(zhí)行人”,并通過自己的宗室身份、學術(shù)思想及地位為王莽提供服務(wù),最終實現(xiàn)最大程度上“尊崇”漢室的目標,實現(xiàn)和平過渡;王莽則借助劉歆的幫助,通過“漢家堯后”炮制出“王世舜后”,“堯漢火德”炮制出“舜新土德”,進而以“火德銷盡,土德當代”的輿論攻勢及施行“符命政治”,最終建立自己的統(tǒng)治政權(quán)。雙方為實現(xiàn)各自之目標,必須獲得一利益“平衡點”,即利益雙方都接受的、又不損害各自利益的方式,此“平衡點”自非“禪讓”莫屬了。
關(guān)于“漢家堯后”,顧頡剛先生在《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三冊))一文中以為此乃王莽集團為達到其政治目的而陰謀編造的,“王氏為虞后,漢氏自當為堯后?!薄拔覀兯械降睦щy,從漢人看來是不難的,因為他們有造偽的本領(lǐng)。他們說,王莽是舜后,漢高祖應(yīng)是堯后;王莽受漢高帝之禪,正像舜受堯禪一樣。”不過翻檢史籍,可以發(fā)現(xiàn)此說有值得商榷之處:早在王莽篡漢前,“漢家堯后”說便已出現(xiàn)甚至流行。《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首次出現(xiàn)“漢家堯后”一詞,昭帝元鳳三年,“泰山、萊蕪山南”“有大石自立”“昌邑有枯社木臥復生”眭孟使友人內(nèi)官長賜上書宣說“禪讓”,“即說曰:‘先師董仲舒有言,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漢家堯后,有傳國之運。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順天命?!睂τ诖藭渥x理解存在歧義,故對“漢家堯后,有傳國之運”此語的“主人”存在爭論:或以為為董仲舒所說(此說可能性不大:一者因傳世的關(guān)于董仲舒的文獻無直接記載佐證;二者后世學人多以為此說與董氏所主的公羊春秋一派所謂“圣人感生”說矛盾,清時學者蘇輿在《春秋繁露義證》指出“漢家堯后”說“與董說?!?、“董未嘗以漢家堯后”);或者以為乃眭弘本人言論(上述清人蘇輿即持此種看法,然考之眭弘師承,其稱董仲舒為先師,是因其曾從董仲舒弟子嬴公治《春秋》,嬴公又是“守學不失師法”的;退而求之,無論此說為何人所說,眭弘據(jù)此說以立論,有一前提即是此說被普遍接受且其學統(tǒng)傾向應(yīng)不太明顯,所以作為公羊?qū)W家的眭弘才可據(jù)以立論,故此說可商榷處多少與上說同);或者以為當為一其時之社會普遍共識且無需言明出處的第三方言論?!绊趺涎詽h為堯后,不述所本,以事屬當時共信,無煩引據(jù)也?!卞X穆先生在《劉向歆父子年譜》中如是說,當是贊成此觀點的,楊向奎先生亦持此觀點,在《西漢經(jīng)學與政治》中以為“漢家堯后”說是當時“一般學者”的“主張”。據(jù)此觀點,楊權(quán)先生以為“漢家堯后”說產(chǎn)生于“昭帝始元元年(前86)至元鳳三年(前78)之間”,并推斷此“第三者”當是“讖緯”,其說頗有見地,可以參看)。另,在《漢書·高帝紀贊》劉向亦有此說“劉向云戰(zhàn)國時劉氏自秦獲于魏。秦滅魏,遷大梁,都于豐,故周市說雍齒曰:‘豐,故梁徙也?!且皂灨咦嬖疲骸疂h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盵1](漢)班固.漢書[M].中華書局,1962.(P81)“漢帝本系,出自唐帝”而《史記·五帝本紀》有言“帝堯為陶唐”,故亦是“漢家堯后”說。如上節(jié)所述劉向之政治思想——尊崇漢室,及其卒歲(劉向卒于成帝綏和二年,而王莽真正執(zhí)掌朝廷權(quán)柄是元壽二年)可以推論“漢家堯后”不太可能是王莽集團政治陰謀的產(chǎn)物。
王莽利用了“漢家堯后”說并擴大其影響,其目的并非推崇漢室,而是為其建立政權(quán)代漢尋求正統(tǒng)性支持。首先,他承認并積極宣傳“漢家堯后”?!稘h書·王莽傳中》記載:(王莽)又曰:“帝王之道,相因而通;盛德之祚,百世享祀。予惟黃帝、帝少昊、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帝夏禹、皋陶、伊尹咸有圣德,假于皇天,功烈巍巍,光施于遠。予甚嘉之,營求其后,將祚厥祀。”惟王氏,虞帝之后也,出自帝嚳;劉氏,堯之后也,出自顓頊。又“以漢高廟為文祖廟。莽曰:‘予之皇始祖考虞帝受嬗于唐,漢氏初祖唐帝,世有傳國之象,予復親受金策于漢高皇帝之靈。惟思褒厚前代,何有忘時?漢氏祖宗有七,以禮立廟于定安國。其園寢廟在京師者,勿罷,祠薦如故。予以秋九月親入漢氏高、元、成、平之廟。諸劉更屬籍京兆大尹,勿解其復,各終厥身,州牧數(shù)存問,勿令有侵冤?!逼渲小皠⑹?,堯之后也,出自顓頊”“漢氏初祖唐帝,世有傳國之象”都說明王莽承認“漢家堯后”——“惟王氏,虞帝之后也,出自帝嚳”;與兩條材料中亦可見王莽承認此說之目的,即首先承認漢家為堯之后,并炮制出“王氏舜后”其次通過“帝王之道,相因而通;盛德之祚,百世享祀”為自己建立政權(quán)提供支持之一——“予復親受金策于漢高皇帝之靈”。至此,問題的關(guān)鍵便成了王莽如何炮制出“王氏舜后”說并使之成立的,其法是“改族譜”,給祖先重新定位,《自本》一書便在此要求下浮出水面,《漢書·元后傳》記載:“莽自謂黃帝之后,其《自本》曰:黃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舜起媯汭,以媯為姓。至周武王封舜后媯滿于陳,是為胡公,十三世生完。完字敬仲,奔齊,齊桓公以為卿,姓田氏。十一世,田和有齊國,二世稱王,至王建為秦所滅。項羽起,封建孫安為濟北王。至漢興,安失國,齊人謂之‘’王家’,因以為氏?!备鸪杏合壬凇锻趺聜鳌分幸詾椋骸巴跏弦患乙恍盏氖老祩髡f,大抵是以超越家族系統(tǒng)的全民族神話英雄作為其核心人物,以此激發(fā)當時人們廣泛的熱情和崇拜,贏得更寬廣的群眾信仰的基礎(chǔ)。所以用不著追根詰問王莽的祖先,作為一個托名黃帝后裔的新興家族,較確切的記載是西漢文、景期間,王安(田安)孫子(字伯紀),居住于濟南東平陵,生子王賀(字翁孺),后為漢武帝朝的繡衣御史?!币虼藷o論此世系傳說可靠與否,王莽已達到了其目的,這點方是重要處。
王莽苦心孤詣,甚至通過篡改世系炮制了“王氏舜后”,然而要名正言順建立政權(quán)代漢仍有障礙,那便是德屬問題?!耙驗闈h代的五行思想太重了”(顧頡剛《戰(zhàn)國秦漢間人的造偽與辨?zhèn)巍罚┮蚨聦賳栴}便無法避開。在此過程中,劉歆與王莽的利用關(guān)系便顯現(xiàn)出來。,漢朝德屬幾經(jīng)改易,《漢書·郊祀志贊》記載“漢興之初,庶事草創(chuàng),唯一叔孫生略定朝廷之儀。若乃正朔、服色、郊望之事,數(shù)世猶未章焉。至于孝文,始以夏郊,而張倉據(jù)水德,公孫臣、賈誼更以為土德,卒不能明。孝武之世,文章為盛,太初改制,而寬、司馬遷等猶從臣、誼之言,服色數(shù)度,遂順黃德。彼以五德之傳,從所不勝,秦在水德,故謂漢據(jù)土而克之。劉向父子以為帝出于《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傳子,終而復始,自神農(nóng)、黃帝下歷唐、虞三代而漢得火焉。故高祖始起,神母夜號,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自得天統(tǒng)矣。昔共工氏以水德間于木、火,與秦同運,非其次序,故皆不永。由是言之,祖宗之制蓋有自然之應(yīng),順時宜矣。究觀方士祠官之變,谷永之言,不亦正乎!不亦正乎!”五德說本身由“從所不勝”到相生“終而復始”,漢朝德屬也成為“火德”[1]楊權(quán).王莽對“堯后火德”說的移植利用.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5,(4).?!督检胫举潯芬詾榘耸夏镜聻槭?、相生的、宣揚正閏說的新五德終始說乃劉向歆父子共有的,對此觀點,汪高鑫先生在《論劉歆的新五德終始歷史學說》提出異議并加以論證,雖然論證方面存在值得商榷處,然認為“新五德終始說是劉歆而非劉向的歷史學說”一觀點筆者認為是可以站得住腳的[2]汪高鑫.論劉歆的新五德終始歷史學說.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承此說,則可見王莽、劉歆此時之“相互利用”關(guān)系,亦可反過來增強論證汪先生的觀點。楊權(quán)先生在《王莽對“堯后火德”說的移植利用》一文中指出“王莽指使其心腹劉歆對劉向的五德譜做了精心的改造”“心腹劉歆”的職責是“劉歆典文章”,他的學識及身份地位成為王莽可資利用的對象,而劉歆在哀帝時“尊崇漢室”“托古改制”努力失敗后,退求漢室“壽終正寢”,王莽優(yōu)越的條件在“長袖善舞,多錢善賈”的“馬太效應(yīng)”下使其勢力日增,幫助王莽建立政權(quán),實現(xiàn)“和平過渡”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行哀帝時失敗的“復古改制’成為此時劉歆的策略。劉歆與王莽合作的結(jié)果體現(xiàn)在《世經(jīng)》一書中,《世經(jīng)》把從太昊帝到漢高祖的歷代帝王的世次、屬德,都一一做了安排(詳見《漢書·律例志》),劉歆通過人為設(shè)置“閏統(tǒng)”實現(xiàn)了堯漢同為火德,而王莽先前炮制的“王氏舜后”說依此方真正可以說“名正言順”,成一體系。進而以“火德銷盡,土德當代”的輿論攻勢及施行“符命政治”,最終建立自己的統(tǒng)治政權(quán)。
3.劉歆先前提倡立于學官的古文經(jīng)及以“七廟”為代表的古禮復興也是二者“相互利用”關(guān)系一結(jié)合點。
1.劉歆的行為:鮮有服務(wù)。
從王莽代漢至地皇四年整整十四年間,劉歆前后判若兩人:政治行為與學術(shù)成果鮮見于史料。除了始建國二年,歆建議“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與欲得”外。鮮見其他創(chuàng)建性建議。
2.王莽對劉歆及其親族的態(tài)度:防范加打壓。
(1)甄豐、甄尋父子案。
“初,甄豐、劉歆、王舜為莽腹心,倡導在位,褒揚功德;“安漢”“宰衡”之號及封莽母、兩子、兄子,皆豐等所共謀,而豐、舜、歆亦受其賜,并富貴矣,非復欲令莽居攝也?!保ā稘h書·王莽傳》,下同)甄豐于王氏有功,然“非復欲令莽居攝也?!币延姓缲S與王莽矛盾的苗頭?!柏S素剛強,莽覺其不說”因而徙豐“與賣餅兒王盛同列。豐父子默默?!泵苓M一步激化。此時豐子尋“即作符命,言新室當分陜,立二伯,以豐為右伯,太傅平晏為左伯,如周、召故事?!薄皩妥鞣怨蕽h氏平帝后黃皇室主為尋之妻”,王莽震怒“收捕尋。尋亡,豐自殺?!比欢东@甄尋后“辭連國師公歆子侍中東通靈將、五司大夫隆威侯棻,弟右曹長水校尉伐虜侯泳,大司空邑弟左關(guān)將軍掌威侯奇,及歆門人侍中騎都尉丁隆等,牽引公卿黨親列侯以下,死者數(shù)百人?!贝税赣趧㈧Ъ易鍖嵱袊乐卮驌?。
(2)地皇二年王臨劉愔案。
“初,莽妻以莽數(shù)殺其子,涕泣失明,莽令太子臨居中養(yǎng)焉。莽妻旁侍者原碧,莽幸之。后臨亦通焉,恐事泄,謀共殺莽?!碧油跖R妻為“國師公女,能為星,語臨宮中且有白衣會。”后臨事泄,“(臨)自刺死”。王莽先有“”之事,后又贈子謚,極盡庇護。然“詔國師公:‘臨本不知星,事從愔起。’愔憶自殺?!眲㈧畠阂惨虼藨K死。
3.“相互利用”關(guān)系的終結(jié)。
地皇四年,“先是,衛(wèi)將軍王涉素養(yǎng)道士西門君惠。君惠好天文讖記,為涉言:‘星孛掃宮室,劉氏當復興,國師公姓名是也?!嫘牌溲裕哉Z大司馬董忠,數(shù)俱至國師殿中廬道語星宿,國師不應(yīng)。后涉特往,對歆涕泣言:‘誠欲與公共安宗族,奈何不信涉也!’歆因為言天文人事,東方必成。涉曰:‘新都哀侯小被病,功顯君素耆酒,疑帝本非我家子也。董公主中軍精兵,涉領(lǐng)宮衛(wèi),伊休侯主殿中,如同心合謀,共劫持帝,東降南陽天子,可以全宗族;不者,俱夷滅矣!’伊休侯者,歆長子也,為侍中五官中朗將,莽素愛之。歆怨莽殺其三子,又畏大禍至,遂與涉、忠謀,欲發(fā)。歆曰:‘當待太白星出,乃可?!笨梢钥闯鰞牲c:第一,劉歆在利用讖緯說為自己制造機會。與其在與王莽合作時退而求之目標中的僥幸想法相合,“國師不應(yīng)”可以看作僥幸心理的反應(yīng);然而過于迷信讖緯,“當待太白星出,乃可”亦使其失敗。第二,“怨莽殺其三子”是劉歆謀反的重要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