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練軍
法治,知易行難
劉練軍
法治,最近又開始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了。它這是第幾次成為社會熱門話題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30余年來,在打破人治、厲行法治方面,我們的步子邁得還不夠大,不僅是摸著石頭過河,甚至會摸著石頭不走。對我國來說,走上法治軌道為什么就那么難呢?
陋見以為,原因主要還是在人的主觀方面,而非外部客觀環(huán)境之故。就外部條件而言,我國完全俱備全面實施法治的經濟文化基礎和人口素質條件。人口識字率的快速上升,以及伴隨而來的人口素質的總體提高,并未在事實上沖擊到人們的社會治理觀念,人治照樣大行其道,法治常常躑躅不前。于是,與權利相比,人們依舊寧愿相信權力;與法律相比,人們依舊寧愿相信關系;在私利面前,人們照樣樂意拋棄公益;在人情面前,人們照樣樂意拋棄規(guī)則。人治橫行、法治不彰的結果是,一些黨政官員的權力難受制約,恣意濫用而罔顧人權;平民百姓私權屢遭侵犯,鋌而走險而藐視法律。
自19世紀中葉國門被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打開之后,我們就開始了向西方法治文明學習的上下求索之路。然而,歷史已然走過了一個半世紀,吾國吾民依然沒有擺脫人治的窠臼,法治始終處在那遠遠看得見但怎么也靠不近的地平線上。自近代以來,控訴人治、鼓吹法治的有識之士大有人在,至于為沖破人治、贏得法治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勇猛之士亦不乏其人。問題在于大多數人只把法治掛在嘴上或放在心里,從而未能在現實生活中做到信仰法律,一切嚴格依法辦事,做一個真正的法治信徒。法治,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知易行難。
就以大學法學院為例,法學院是培養(yǎng)法律人才的搖籃,法官、律師、檢察官和法學家等具體法治的建設者都產自法學院。然而,在管理方面,法學院比其他院系更富有法治意識、更彰顯法治精神了嗎?換言之,在研究和傳播法律至上的地方,我國的“憲法”、“高等教育法”、“教師法”等都得到嚴格遵守了嗎?它們是不是也像在別的院系一樣被行政化傾向架空、變得形同虛設了呢?實際情況是,在管理方面法學院跟其他院系并無二致,院長個人的意志同樣是最有效力的“法”。他們中的許多人只喜歡在課堂上唾沫四濺地談論法治,在實際工作生活中則難以做到以法度為憑,對法治躬行實踐。以法治為己任的法學院都是人治霸道、法治靠邊,這樣的大學怎么會有法治?這樣的國家又如何輕易實現得了法治?
既然知道問題的根源在于“行之惟艱”,那就對癥下藥從我做起,在現實生活中刻意自律,嚴格遵守現行的各項法律法規(guī),既不越法律雷池之半步,又不讓法律權利之半寸,用自己的自覺行動來守護法律的當下要求,通過恪守法律而成為法治的守護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按人治行事的每一個動作,都將造成危害他人或社會的不良后果,就像依據法治處世的每一個舉動,都將顧及他們私權或社會公益一樣。最后以馬克斯·韋伯在1919年演講中的一段告誡結束此文:“能夠深深打動人心的,是一個成熟的人(無論年齡大?。?,他意識到了對自己行為后果的責任,真正發(fā)自內心地感受著這一責任。然后他遵照責任倫理采取行動,在做到一定的時候,他說:‘這就是我的立場,我只能如此?!@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令人感動的表現?!?/p>
(責任編輯:馬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