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河北大學 歷史學院,河北保定 071000)
“人所知曉的歷史只是一種知識,而知識作為人的認識活動的產物,就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性”,[1](P82)本文是在承認主觀性的基礎上討論客觀性,追求客觀是每個史家的信念。本文討論的真實與客觀主要集中在史官史家記載史實方面,意在留給后人信史即保障后人史料的真實。我國古代史學表面上與西方古典史學一樣具有真實性與客觀性,但我國古代史學具有道德主義傾向,基于道德判斷的真實是片面真實,基于道德判斷的客觀不是真正的公正的批判的理性的客觀。
許慎認為,“史,記事者也”,由此可知,史主要的作用在于記,記就是為了流傳。記分為單純的記載,就是對所發(fā)生事件的簡單敘述,“單純的記載歷史并不需要具備‘主體’的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2]只需對君主的效忠性即可。史家猶如記憶機器。記又分為柯林伍德認為的“歷史學是一個希臘名詞,原意只是調查和探究”,[3](P49)并具有科學、人文主義、合理、自我顯示的四個特點。希臘人認為歷史學是一門科學,科學當然需要通過調查和研究取得結果。“史學之父”希羅多德揭示出“人乃是一個有理性的行動者”,[3](P50)在史學方面,理性就是通過思考與批判的客觀判斷獲取真實。根據對“史”的闡述,我國史官史家們只是完成了歷史研究的第一步,即“記”,“君舉必書”機械的真實的記來流傳帝王事跡。希臘人不僅記,更重要的是運用理性的調查和研究的客觀原則來記以流傳。
“真實”與“客觀”是“一種廣義的制度共識,即政體形式和法律程序所共有的一種普遍價值理念”。[4](P237)
真實分為歷史真實、史料真實、史學真實,歷史真實不可知,史料真實可以求,史學真實在于求真的精神。史學真實主要在于對史料的甄別,史料是歷史的證據,歷史本身不能重現。
史學包括史料和想象,在法庭中亦需要證據和想象推理,想象是主觀意識,但真實的決定者是史料是證據。史學家面對眾多的史料,肩負著歷史說明與歷史解釋的任務,說明歷史要求歷史要真實,解釋歷史要求判斷要公允客觀。當通過討論取得一致意見時,真實便產生。事實是事件本身的發(fā)生,歷史活動的事件對于史學來說是不存在的。真實是對歷史的合理建構,是對事實的合理重現。
哲學上的客觀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史學上的客觀在形式上是客觀,在內容上是主觀,因為史學具有主觀性,純客觀是不存在的,就算對于史料也有取舍的決定權?!笆穼W的客觀性只是指排除主體主觀因素的消極干擾,而不是否定任何主觀性。”[5]史學的客觀是理性客觀,屬于認識論范疇,與歷史實際無關??陀^也不是中立。中立是一種立場,客觀是一種具有公正性的主觀判斷。史家采用正義、公平、求真的態(tài)度撰寫史書。
“一切歷史是當代史”的觀點說明人們往往會根據時代的不同重寫歷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同一個人也會因時間的推移推翻自己以往的論點。“歷史學不是對‘客觀的’事件、而是對寫它的人投射了光明,它不是照亮了過去而是照亮了現在?!盵6](P896)依據同樣的材料也會得出不同的觀點,與自然科學中在一樣前提下結論相同的情況不同,盡管歷史學具備科學的特點,但在客觀性上歷史學與自然科學是不同的,一種是純粹的客觀,一種是主觀的客觀。
影響客觀性的因素有個人偏見、階級地位、寫史意圖及指導理論。人有好惡,將研究的人物或事件極度夸贊或極度貶低。社會分為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階級立場不同,對同一事件的看法會有天壤之別。例如對待人民起義,統(tǒng)治階級將人民起義視為賊,屬于殺無赦的范疇;被統(tǒng)治階級則將起義看作尋求自身解放的必經之路。寫史意圖分為掩蓋事實真相與公布真相,對自己的歌功頌德與對他人的極盡貶低。指導理論分為神本位或天本位、人本位、倫理道德教條和批判理性探索理論,在不同的理論指導下歷史研究的客觀性成為問題。史家應堅持客觀的信念。
史源于巫,史官由巫官演化,“史?!薄笆肺住边B稱,故天人秩序是史官不得不考慮的內容,依照天時記載人事,“《春秋》是世界史學史上將自然與人事結合得最為密切的一部史書”,[4](P247)史書是天命的表征,講究天人合一。這種按時間順序的書寫格式注定簡單如賬簿,“一眼看不到頭的時間序列像大海一般完全控制著軟弱無力的歷史之舟”,[4](P243)為了進一步明確天人關系,顯示皇帝的天子尊位,年號承擔了時間單位的職能,沒有皇帝就沒有時間,正統(tǒng)君主的時間成為絕對時間,封建專制加劇?!笆饭贂w系正是以時間順序擠壓了意義空間,使得歷史間的因果性解釋成為不可能?!盵4](P242)此外,當時迫于生產能力的限制,并沒有紙張,古人在竹書上刻寫費時費力,只能務求真實簡約、一字褒貶。
“孔子一生最敬仰的人是周公”,“最大的理想就是恢復周代的禮樂制度”。[7]“素王”“孔子作《春秋》僅僅是在賦予歷史以道德意義”[4](P261)使亂臣賊子懼,他并不是因后人不知世事而記載人類活動??鬃影凑兆约旱睦斫庥涊d史事,盡管記述是真實的,但只能是禮法道德的真實而不是史事的客觀真實?!啊洞呵铩犯采w下的中國史學只能容納真實性,而不能容忍客觀性?!盵4](P262)“趙盾弒其君”“崔杼弒其君”,實際情況是趙穿殺靈公,太史董狐卻依據禮法認為弒君者是趙盾;崔杼弒君,卻不解釋弒君原因。機械地依據禮制而不加考察是非功過只能造成歷史的無言冤案。
“《春秋》筆法的基礎是史官制度”,[4](P239)史官的任務除了觀天象外就是如實記載事件,機械地記載只求真實,史官并不會自覺地去思考和探索事件的背后故事。“《春秋》筆法構成了史官文化的基本語法”,[4](P238)奠定了我國史學理論的基礎。為尊者諱、親者諱、賢者諱、中國諱的道德教化倫理基調貫穿史書,“一好百好,一壞百壞”的暈輪效應滲透其中。史官書法體系又是“一種以禮制為基礎的統(tǒng)治方式和政治秩序”,[4](P287)它以道德禮制為標準尺度,以人物或事件是否合乎道德來褒貶。史書記載的標準就是對道德禮制的服從??陀^性的基礎是平等,禮制的實質是不平等,這就意味著重視禮制道德的《春秋》筆法從根本上無視客觀性,更產生不了客觀性。
《春秋》一字褒貶的修辭和隱諱手法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一字之褒,榮于華袞;一字之貶,嚴于斧鉞”。合理的文字修辭是史官技能的基本要求。修辭亦是史官書法的體制要求。遣詞造句暗含大義。一字褒貶微言大義的《春秋》語境中,“歷史事實真實性岌岌可危,歷史事實客觀性無立足之地。”[4](P259)“褒貶一般影響了歷史事實的客觀性,隱諱則往往既影響了歷史事實的真實性,又損害了歷史事實的客觀性”,[4](P273)隱諱制造的歷史空白比有意褒貶造成的后果更嚴重。因為或褒或貶表達的是著史者自身對史實的看法,況且他還要遵守一套標準。隱諱則不同,著史者將史實隱而不記或故意淡化是對歷史的褻瀆。
《春秋》筆法提供了一條準則,褒貶的執(zhí)行在于史家的認知,史家摒除個人偏見就是客觀。客觀是“古今齊一”,[4](P302)一個標準來衡量古今??陀^性的內涵是“人性、人類、自由、真理”。[4](P302)歷史學是研究以往人類的行跡,“在歷史解釋背后的,歸根到底乃是對人性的概括”。[6](P891)這就涉及到認識論和價值觀問題,人性有善惡之分,自由也不是絕對,真理并沒有終極。因此,客觀是“善”,善就是好心,是對歷史的負責,是史家不以自己好惡為好惡的態(tài)度,就是沒有偏見。史學追求真實,但歷史是不存在。史家以“善”來記錄世事,最大限度的追求真相。
有一種觀點認為,“倫理的和政治的標準由于與歷史學家的主題具有天然的密切關系,因此,它們對于理解過去是有幫助的,而不是一種障礙?!盵8](P222)《春秋》筆法確立的史學書寫制度與史官的地位相關,史官是官方史學的書寫者,它既屬于“史”,又屬于“官”,這種雙重身份決定史官既要重視倫理又要重視政治?!皻v史事實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就在這種極度繁密的政治考量和道德顧忌的人為過濾下而消耗殆盡,不復呈現”,[4](P259)史官在兩重標準下編纂史書,只能重視真實性,倫理和政治下的真實。倫理和政治標準對于史官來說是編纂史書的客觀要求,只有在這種原則標準下的史書才有意義和價值。但這種史書只是官史帝王史。
劉知幾明言“古來唯聞以直筆見誅,不聞以曲詞獲罪”?!氨P直書”“書法不隱”是史家的職業(yè)要求,但是直書并不直而是曲,書法并不是不隱而是通過有意淡化來隱。究其原因,還是專制政體不允許直筆,或者僅限其授意下的直筆即“用君的標準去評判君”。[9]史家出自史官,既然是官,就必須以皇帝的意志來做人做事,以皇帝的判斷為判斷,這是集體無意識,史官毫無自主性可言。在編纂史書特別是記錄當代事件時往往不能就事論事,他們會帶有偏見,如魏收的《魏書》和許敬宗記事“虛美隱惡”以及唐太宗閱覽關于玄武門事變的記錄。這些行為使史學客觀性無從建立。在君主專制時代,史學是否真實或真實的程度是由君主決定的。“專制恐懼真實,敵視客觀。”[4](P331)皇帝是天子,皇帝的命令就是天的旨意,是不能違反的。臣民對于命令,沒有民主,沒有辯論,沒有理性,只有執(zhí)行,對事物沒有判斷,更沒有作為判斷的客觀。“春秋筆法”規(guī)定了直書的標準。“春秋筆法”可以明哲保身。
中國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考試內容不外乎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考試考什么,人們就學什么。人一生的道路是規(guī)定好的,這種規(guī)定不是父母的意志,不是自己的意愿,而是社會的意志,即讀書—科舉—做官的人生路。學堂里學生跟著先生搖頭晃腦地讀著根本不懂的東西,考場上應試者答題思路熟識于胸,再不濟,歌功頌德也可以多費些筆墨終不會錯。整個社會氛圍哪里能看出思考的理性身影,政府禁止私人布衣修史,修史者只能是官員,官員是沒有理性思考能力的,思考能力早就被扼殺在戒尺之下。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歷朝無一例外用禮法治理天下,禮制的等級性決定評判標準的不同。再者,我國自古是人治社會,盡管有律例存在,律例是統(tǒng)治階級的不是百姓的。民主、法治在當時人的觀念中是不存在的。當百姓被冤屈時,他們期待的是青天大老爺,可惜青天大老爺也是根據他自己的判斷決獄,而非法律。亂世盼明君,明君亦是人治。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法就不重視,在史學領域中法就更無立足之地。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竊國者既已為諸侯就必須為之諱。史學作為上層建筑脫離不了政治的附屬地位。史書修成是存于府邸而不是廣而告之,史書是天子的史書,不是百姓的史書,史書是為了天子而修,又怎能讓百姓窺視。寫作目的與定位讀者說明史學的不平等性。
古希臘語中“‘歷史’一詞的含義就是通過拷問、探究所獲得的真知,而非真?zhèn)文娴摹畬嶄洝?。[10](P61)希羅多德通過親身實地采訪調查獲取材料撰寫《歷史》?!傲⒁馇笳?、竭誠探索,試圖揭示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與發(fā)展規(guī)律,這也許是西方古典史學傳統(tǒng)的核心”,[10](P60)修昔底德被譽為“求真的人”,具有理性批判精神。我國傳統(tǒng)史學也求真,但并不探索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只是單純記錄,沒有理性的思考,更沒有批判反思精神,客觀無從談起。
古希臘史學是西方史學的源頭。古希臘在地理上與海洋關系密切,海洋文化造就了古希臘人的冒險、探索的理性思考性格。荷馬史詩中隱含著歷史的探究精神,赫西俄德在《神譜》中對神話傳說理性考察的探索精神。赫克泰阿斯在《譜系志》中開門見山地指出希臘人的傳統(tǒng)是荒謬可笑的,顯示出懷疑精神。“史學之父”希羅多德的《歷史》盡顯批判之法,希羅多德推崇希臘,但他對波斯并無歧視且對波斯文化進行贊揚,絲毫沒有中國《春秋》筆法中華夷之辨的筆調。
古希臘史學和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都是產生在愛奧尼亞地區(qū),科學和哲學的批判懷疑精神使歷史與神分離。希臘史學涉及希臘哲學,哲學是一門理性思考的學科,“古希臘主客體分裂的哲學傳統(tǒng),使得主體性思維和客觀性思維同時產生”,[4](P309)故而,希臘史學的理性批判反思具有天然的客觀性特征。
希臘城邦實行“主權在民”與“輪番執(zhí)政”的奴隸主民主政治,公民是平等的,奴隸不是公民。西方民主政體培養(yǎng)了民眾的客觀理性判斷能力?!翱陀^意識則產生于法律生活”,[4](P309)“希臘人整個說來是擅長法庭訴訟的,而一個希臘人會發(fā)現,把他所習慣在法庭上對付目擊者的那種批評應用于歷史是作證上并沒有困難”。[3](P57)
西方史學自古堅持人本主義原則,在荷馬史詩中已有最初的人本觀念,以人為出發(fā)點的民主,普羅太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來沖擊宗教道德這些腐朽的觀念。我國封建時代只有皇帝一人,其他人都是他的奴才奴婢。
人類是感性與理性共存的生物,在處理事情時要看二者誰占上風。理性是客觀的基礎,客觀是真實的條件。人類不可能泯滅自我超然于物外,他能做的只能是讓理性占據上風。史學是記錄人類活動事跡的科學,史學工作者在編纂記載事跡時應具備宏觀的歷史眼光和深刻的理性思考能力確保記載的客觀與真實,唯有如此才能為子孫后代寫出一部真正的信史,唯有如此史學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靜靜流淌。
[1]李劍鳴.歷史學家的修養(yǎng)和技藝[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
[2]雷戈.“歷史”的文化闡釋——中西方史學精神之比較[J].學術月刊,2000,(5).
[3]柯林伍德.何兆武,張文杰.歷史的觀念[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雷戈.史學在思想[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
[5]李培鋒.史學的客觀性新論[J].中州學刊,2001,(6).
[6]何兆武.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近現代西方史學著作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7]武威利.論儒道相濟——孔子對隱者的態(tài)度[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10).
[8]陳新.當代西方歷史哲學讀本(1967-2002)[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9]雷戈.論歷史學的客觀性原則[J].史學月刊,2000,(6).
[10]張廣智.西方史學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