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祥 海
(石家莊學院 政法學院,石家莊 050035)
【高等教育研究】
大學精神與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
朱 祥 海
(石家莊學院 政法學院,石家莊 050035)
大學是現(xiàn)代社會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基地,大學精神是社會的靈魂,表征著時代的精神狀況。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大學精神的風向標,直接決定著大學目的和功能的順利實現(xiàn)。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異化源于行政權力的過度壓制和社會功利思維的宰制。尊奉大學的精神和理念、建立現(xiàn)代大學制度,是重建合理的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走出功利、浮躁和虛夸的必由之路。
大學精神;生態(tài)環(huán)境;學術自由;學術評價
大學是知識集中生產場所,是傳播思想、培育優(yōu)秀人才的基地。大學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整體精神風貌。教學、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是大學所承載的三大功能。大學目的和功能的實現(xiàn),以高水準的學術研究為前提。良好的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獨立的學術自由和合理的學術規(guī)范與評價體系,直接關系到學術活動的質量,對大學的功能能否順利實現(xiàn)至為關鍵。
與希臘的學園和中國古代的書院不同,現(xiàn)代大學是更為組織化、專業(yè)化和常規(guī)化的“知識生產場所”。學園和書院制度無論在學術體制、知識分化、學制和教學內容等諸多方面,都明顯遜于現(xiàn)代大學制度。自西方首創(chuàng)現(xiàn)代大學以來,大學就被賦予了重要的功能,以培育各類專門人才、傳播思想和為社會服務為價值目標。良好的教學(包括教育理念、內容體系和知識的遞進式累積)和積極的社會服務功能的實現(xiàn),均以學術研究的整體質量為前提。如果沒有高水準的學術研究,就不可能順利地達到培育人才和服務社會的目標。
19世紀德國教育家洪堡創(chuàng)立伯林大學,奠定了“學術自由”“教學自由”和“學習自由”的三項原則,成為現(xiàn)代大學普遍尊奉的基本準則。其中,自由的學術研究活動構成了現(xiàn)代大學的精神特質,其要義是學術自由(academic freedom)、學術自治(academic autonomy)與學術中立(academic neutrality)。大學精神主要由這三個方面構筑,現(xiàn)代大學制度致力于弘揚以人為本位與中心的人文精神、執(zhí)著于科學真理的探索精神、以真理為唯一追求目標的學術評價體系和以推進整個社會理性發(fā)展為目標的公共服務精神。自現(xiàn)代大學在西方普及以來,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飛躍式發(fā)展。西方之所以能夠在近現(xiàn)代以來同其他文明競爭中取得絕對性優(yōu)勢,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以大學為思想和知識之源而激發(fā)出來的社會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作為知識生產、傳播和教育的主導力量,大學只有在一種特定的精神理念的引領下才能發(fā)揮巨大的社會功能。大學精神代表著一種超越性的氣質、高舉遠慕的品格和執(zhí)著于真理的求索精神。首先,大學精神是科學理性的探索精神。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追求建立新的知識體系和解釋體系,明顯地區(qū)別于神話式、常識主義和宗教的知識系統(tǒng)。以科學主義和理性邏輯為基石,建構起來的知識體系提供了可驗證的、可靠的理論學說,并以真理為指向,以實踐為檢驗標準。其次,大學精神是弘揚人的價值的人文主義精神。西方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大大提升了人的地位,修正了舊有的宇宙觀和宗教觀,把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作為中心。人本身得到了尊重和崇敬。在這種人文主義精神的支配下,知識和教育的方向都發(fā)生了重大轉向?,F(xiàn)代大學更加注重對人的生活世界的研究、創(chuàng)造,致力于建構生活的意義世界。再次,大學精神是一種批判的超越精神。這種批判精神有兩個維度:第一個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理論批判。運用知識和理論的武器,致力于批判反科學主義的迷信觀念、假惡丑的道德墮落。第二個是對大學自身的知識生產和理論學說的學術批判。沒有批判就沒有知識的增長和文明的進步。在學術批判中,對既有的各種理論學說進行理性驗證、批駁,從而推動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嚴肅的學術批判,也就是對知識增量具有重要意義的從知識角度的批評。正是通過這種有助于知識增量的學術批評,我們能夠進一步洞見到此前我們認識不到、或不意識、或忽視的許多問題?!盵1]36科學的理性精神、人文主義精神和批判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實質,由此,現(xiàn)代大學才能在推進文明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發(fā)揮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大學精神的實現(xiàn),有賴于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特定的時代價值觀念。縱觀人類歷史,在巨大的社會變遷時期,往往能夠帶動文化的重大創(chuàng)新和轉向,促進思想范式的更新。但同時,也會出現(xiàn)異質因素而導致文明發(fā)展的遲滯,造成文化精神的衰退。受這種文化變遷內在邏輯的制約,大學精神也始終受到多種有利或不利因素的牽制、影響和挑戰(zhàn)。
20世紀初期的德國,處于重大轉折時期的大學里彌漫著抑郁、悲觀的氣息。圍繞著學術與政治、知識與權力、學術管理體制、“去學術”的專業(yè)化和純粹學術等問題聚訟紛紜。在這種背景下,馬克斯·韋伯在對青年教師的講演中指出,學術應當成為一種精神上的志業(yè)。但是,“今天,學術已經作為一種職業(yè)的經營,以學術為志業(yè)受到了限制,就是學問已進入一個空前專業(yè)化的時代,并且這種局面將一直持續(xù)下去”[2]96。韋伯所批評的是大學中的墮落現(xiàn)象,即嚴肅的學術活動、以教育為志向的大學,已經被逐漸功利化的職業(yè)謀生所取代。認為這是大學精神衰落的征兆,將危及大學獨立自治的理想。概言之,大學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會導致大學創(chuàng)造力的衰減,最終造成文化發(fā)展失去根本動力。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當代中國的大學教育同樣面對著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學術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尤為嚴峻。學術研究中普遍存在著功利化、學術失范、學術操守和道德嚴重墮落、浮躁與虛夸的現(xiàn)象。韋伯所批判和警告的危險正在逐步成為現(xiàn)實的寫照,這種現(xiàn)狀“正如我們在敗壞著精神一樣,我們也在敗壞著情感”[3]2。
學術創(chuàng)造原本尊奉的價值和理想不再神圣,而處于利益和權力的圍城之中。在大學中存在著數量與質量、功利與學術、敬業(yè)與浮夸等多種矛盾。大學的學術管理體制嚴重背離了學術的精神實質和發(fā)展邏輯。數字化管理已經成為普遍規(guī)則,評判大學的等級、學術聲譽以及教師的學術水準皆以此為標準。研究基地和博士碩士點的數量、科研經費的引進數額、論文發(fā)表的數量和刊物級別以EI、SCI區(qū)分等等,不一而足。這種管理體制便于進行直觀的評判,簡化了管理的難度和成本,簡便易行。但是,這恰恰傷害了學術本身的嚴肅與尊嚴。在這種學術管理體制下,嚴肅的學術研究演化成了商業(yè)性的數量競賽。“一旦這些商業(yè)性的外部標準代替學術的內在尺度,成為評判和衡量所有學者的統(tǒng)一尺度,就使得知識的生產,就像資本主義的物質生產一樣,在不斷追求效率的形式合理性背后,是失去了其本身意義的實質不合理。”[4]58于是,在這種環(huán)境里,粗制濫造、抄襲、炒作、自我復制等反學術的現(xiàn)象不斷滋生?!皩δ切┮坏┻M入這一賽跑并決心參與競爭的人來說,這場競賽激勵他們參與了一場每個人要對抗所有人、人人相互利用又相互對抗的斗爭。這一斗爭決不包含帶來學術革命的危險,相反,它以自己的邏輯促進這一包含時間性距離的體制和秩序的延續(xù)和繼承。一方面,這是因為參與競爭就意味著承認競爭有著共同的目的,而另一方面又因為競爭在任何時刻都局限于大約位于同一起跑線的競爭者,還因為仲裁者是那些占有更高位置的人。”[5]118缺少了學術敬畏之心的所謂“創(chuàng)新”究竟能有多大的新意和貢獻呢?人類的知識由此而得到了多大增長呢?是否推進了社會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呢?另一方面,在教育行政化的體制下,與學術卑微相對照的是權力的傲慢。學術自治和學術權利始終依附于權力的支配,學術自由因此得不到制度化的保障。異化的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既無法傳承大學的精神和理想,又使得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低下、教育教學質量降低。“學術‘成果’在大量涌現(xiàn),學術真金卻在不斷萎縮;學術市場熱鬧非凡,學術空氣卻異常浮躁?!盵6]在表面光鮮浮華的背后,難以掩蓋的卻是學術精神和大學理想的衰落。
作為制度化、組織化的大學,首先是一個秉承共同學術理想的知識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尊奉著特定的理念、共享著一整套價值認同和學術話語。學術思想“只能于產生自己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只有當它發(fā)現(xiàn)它自己時,它才存在并且才是真實的”[7]10。學術研究活動遵循著自身的特定邏輯,過度的逐利思維必然使得學術創(chuàng)造發(fā)生異化。作為相對自治和自主的知識共同體,大學社會功能的實現(xiàn),是在秉承其自身理想的前提下完成的。如果沒有了學術共同體的相對自治,大學就無法持續(xù)地成為思想文化的中心和培育優(yōu)秀人才的基地。
制度正義是首要的正義,矯正異化的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應當從制度建設著手。建立真正的現(xiàn)代大學制度和良好的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保障大學精神和文化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首先,涉及學術研究與學術管理體制的關系。大學的行政化建制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盡管“去行政化”的呼聲在近年頗為響亮,但卻困難重重,行政化的管理仍將是大學制度的主流格局。在這種現(xiàn)狀之下,學術活動缺乏獨立性,嚴重地依附于行政權力。比如,學術資源的行政控制,行政權力支配學術權力,行政權力對評獎、職稱晉升的全面管制等等。由此,學術研究并未遵循自身的邏輯而展開,學術的內在規(guī)定性時時處于行政的權力邏輯規(guī)訓和支配下。缺乏學術獨立和自由,必然導致學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被圈定在權力的邏輯中,也就無法真正地推進學術發(fā)展。在本真意義上,學術研究工作是人類存在的一種活動,其特質表現(xiàn)為思維活動、觀念更新與知識生產。它構成了人類文明熠熠生輝的精神基礎和必要前提。學術研究和思考的領域“無窮大”,從浩瀚的星空到不可見的微觀世界,從形而上的思維世界到現(xiàn)實具體的生活世界。既包含對可見物理世界的研究,也涵括形而上的純思維活動。作為思維活動的學術,并沒有不可思的領域,但卻有邊界,即受限于人類自身的理性——人的邊界構成了思維的邊界。打開人類知識的演進史,就可知學術本身并不以明確的功利為首要目的,它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單純的思想上的愉悅,之后才被人們運用于現(xiàn)實生活之中。真正的思想者,“他們的活動本質上不是追求實用的目的,而是在藝術、科學或形而上的思索尋求樂趣,簡言之,就是樂于尋求擁有非物質方面的利益”[8]12。當然,這并非表明學術活動缺乏現(xiàn)實關注的情懷。在思想本身的“原初狀態(tài)”里,它就是一種自由自在的思考。行政權力對學術活動的過度壓制和宰制,既違背了學術的邏輯,也背離了大學的獨立自治精神。行政話語主宰、壓制著學術話語和民主話語,學術資源的分配更多地受制于行政權力,造成了學術自由的匱乏和學術自治的虛無,最終必然導致學術創(chuàng)新精神、積極性和能力的衰減。其次,學術的承認和學術榮譽感對社會總體價值觀的臣服。這主要表現(xiàn)為在物欲主義和逐利主義對大學的影響。學術研究不再遵循學術生長的邏輯,反而,學術本身異化成了謀求經濟利益的工具。失去了神圣光環(huán)的學術,就必然演化為追求物質利益、謀求課題經費、各種頭銜和名望的手段。按照馬克斯·韋伯的看法,除魅之后的社會神圣結構被打破,逐步演化為一個形而下的“逐利的世界”,侵入到社會的所有領域而成為一個時代性的表征。學術研究同樣無法免于被侵蝕而獨保清純,功利主義成了學術的評判標尺和至上追求。再次,身處行政權力支配和物質利益誘惑雙重擠壓之下的知識分子,其價值的承認與最優(yōu)化往往不是學術創(chuàng)造本身決定的。所以,也難以認真對待學術、虔信知識即力量、敬畏學術的尊嚴與高貴。學術與權力和功利纏繞一處,學術逐步功利化、趨利性和平庸化,催生出了另一種“時代的喧囂”——有理論而無思想、刊物大于觀點、課題經費至上、普遍的學術墮落、抄襲成風。虛假繁榮的局面,既無法傳承或創(chuàng)造出一種學術傳統(tǒng),更無法創(chuàng)造出世界性的知識貢獻。
真正弘揚大學的精神和理念,救治異常浮躁的學術氣息,建構健康的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成為刻不容緩的時代性課題。建立現(xiàn)代大學制度,制定完備的大學章程來依法治校,才能使學術環(huán)境逐步好轉。具體而言,“法律是遠離激情的理性力量”,理性的制度是矯正激情、欲望、人情和恣意權力的最佳手段。通過共同制定作為“公意”契約的大學章程,明確劃分、規(guī)范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關系,是保障學術獨立和自由、防止行政權力過度干預的前提。如果知識分子的一切榮譽和利益,只能從學術創(chuàng)造中產生而沒有其他渠道,那么,學術將能夠重新獲得神圣、尊重與尊嚴。“知識分子式一小群才智出眾、道德高超的哲學家——國王(philosopher-kings),他們構成人類的良心?!盵8]13只有獨立才是保有尊嚴與良知的基礎。同時,維護大學作為知識共同體的自治地位和學術尊嚴,就必須同步變革數字化管理的學術體制。從統(tǒng)計學式的管理體制和評價體系,轉換為由學術共同體基于特定的學術傳統(tǒng),按照學術評價的內在邏輯評判“學術產品”的質量和貢獻,給予學術活動制度化的保障,減少行政權力的不當干涉與非理性壓制,建立現(xiàn)代大學制度,合理規(guī)范行政權力與學術研究的關系,確立學術活動相對自治與獨立的地位,改變通行的學術管理體制,是建設健康的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根本。只有尊重學術自身的邏輯和規(guī)律,才能矯治學界的浮夸、腐敗和浮躁,也由此才能真正促進大學精神的弘揚與理性發(fā)展。
[1] 鄧正來.反思與批判:體制中的體制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 [德]韋伯.韋伯論大學[M].孫傳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3] [法]帕斯卡爾.思想錄[M].何兆武,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
[4] 許紀霖.回歸公共空間[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5] [法]波丟.人:學術者[M].王作虹,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6] 應星.且看今日學界新父之朽敗[J].文化縱橫,2009,(4):45-46.
[7] [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8] [美]賽義德.知識分子論[M].單德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
【責任編輯 馬小俠】
University Spirit and the Academ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ZHU Xiang-hai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35, China)
University is a bas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odern society, while the university spirit is the soul of society and represents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The academ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n indicator of university spirit, which directly decides the university the smooth realization of the purpose and function. Academ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alien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excessive suppression of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social domination of utilitarian thinking. The gist of the university spirit and concept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s the only way to reconstruct the reasonable academ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break away from the utilitarian, impetuous and grandiose aura.
university spiri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cademic freedom; academic evaluation
G644
A
1009-5128(2015)04-0015-04
2014-03-12
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大學章程與大學治理結構的法治化研究(GH144018);河北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學術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1412088)
朱祥海(1971—),男,遼寧撫順人,石家莊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從事法理學、比較法律文化、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