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銘利
(首都師范大學(xué),北京 100089)
【哲學(xué)文化】
釋然與超然
——村上春樹與莊子的生死哲學(xué)之比較
徐銘利
(首都師范大學(xué),北京 100089)
作為成功的典型代表,村上春樹的作品能讓受眾者的心靈產(chǎn)生極大的共鳴,其中,他表達的生死觀無疑起到了關(guān)鍵的作用,淡化或者剔除了這一方面,村上春樹的文學(xué)是無法建構(gòu)起來的。莊子集道家思想的精華于一身,他的生死觀是他哲學(xué)思想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村上春樹小說中的人物對死亡的態(tài)度可以說是釋然的。莊子強調(diào)陰陽平衡,死對于生有一定的影響,生對于死也具有相等的影響,兩者對立化解,循環(huán)一氣,達到超然的境界。村上春樹和莊子基于不同的高度,目之所及的景物自然也就不同。但是,兩人位于同一條縱軸,因此有“死生如一”這一片共同的視野。
村上春樹;莊子;生死觀
村上春樹(之后簡稱村上),這個世界上當(dāng)紅的日本作家,自身的經(jīng)歷,給他那顆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心包裹了一層輕薄的、西方化的外衣。作為成功的典型代表,村上的作品能讓受眾者的心靈產(chǎn)生極大的共鳴,其中,他表達的生死觀無疑起到了關(guān)鍵的作用,淡化或者剔除這一方面,村上的文學(xué)是無法建構(gòu)起來的。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公元前約369年,中國的莊子對生與死這個令不少人有所忌諱的問題也有驚人的相似的論述。莊子集道家思想的精華于一身,他的生死觀也是他哲學(xué)思想中不可或缺的成份之一。
一
“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我們通過生而同時培育了死?!保?]村上春樹在其作品《挪威的森林》(以下簡稱《挪》)中借助諸如此類的話語,清楚地表達了他的生死觀——生與死并非位于河的兩側(cè),而是本來就已經(jīng)共同融入生命之河,難分彼此。生的世界和死的世界共生共滅,相互重疊,人存在于其中也徘徊于其中。這樣的領(lǐng)悟在村上的小說中是算不上殘酷的,甚至死亡在這之中也不過是一種極為自然的存在。村上小說中的人物對于死亡的態(tài)度可以說是釋然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我”不等于村上本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的態(tài)度),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一)死并不是生的負擔(dān)。
在《挪》中,渡邊的高中好友木月在自殺之前“走進一家撞球俱樂部玩了四局”,還“贏了其余三局”,“當(dāng)時車上的收音機還開著,雨刷上夾著一紙加油站的收據(jù)?!边@樣的描寫似乎透露著連死者自己都沒意識到自己的死亡,這樣平靜又似乎愉快的死亡狀態(tài),直接地反映了村上的生死觀——一種釋然的生死哲學(xué)。
(二)死總是在影響著生。
釋,解也。原來有所束縛,通過努力之后被放開才叫做釋。對于《挪》的主人公渡邊來說,直到最后,渡邊也沒有真正從死亡的影子里完全走出來,最后迷失在電話亭。只有綠子才是村上筆下理想的生死釋然者。當(dāng)所愛之人逝世時,綠子這樣說:“我半點都沒傷心……老實說,我一滴眼淚也沒掉。小時候養(yǎng)的貓死了,還整整哭了一個晚上呢!”這看似冷漠的無動于衷的背后,可能是綠子早已意識到生與死的世界彼此包含。通過死對生的影響(這也是為什么村上說死是作為生的一部分的原因),看破了生死的界限,而且能像本能似地坦然處之,便是屬于村上的生死哲學(xué)。
二
有關(guān)生與死的哲學(xué)是《莊子》中一個永恒的話題。莊子認為萬物都是“氣”的變化,因此對于生死不必過度執(zhí)著。[2]通過以上關(guān)于村上生死觀的論說,和《莊子》中的相關(guān)句斷的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兩人生死哲學(xué)的相同或者相似之處。
(一)以死為樂,以生為累。
莊子《至樂》篇中的一則寓言里就有所體現(xiàn)。之楚,見空 ,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 而為此乎?將子有 、斧鋮之誅而為此乎?將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丑而為此乎?將子有而為此乎?將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語卒,援髑髏,枕而臥。夜半,髑髏見夢曰:“子之談?wù)咚妻q士,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子欲聞死之說乎?”莊子曰:“然?!摈求t曰:“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以天地為春秋,雖 ,不能過也?!鼻f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復(fù)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妻子、、知識,子欲之乎?”髑髏深顰蹙額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fù)為人間之勞乎!”
從中不難看出莊子這樣的思想:死亡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活人有很多麻煩,而死了就沒有憂慮了,也就是“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這和村上生死觀的第一方面——死并不是生的負擔(dān),死或許是生的一種解脫別無二致。
(二)生便是死,死亦是生,不生不死,不死不生。
這一點不同于村上生死觀的第二方面——死總是在影響著生。莊子強調(diào)陰陽平衡,死對于生有一定的影響,那么生對于死也具有相等的影響,兩者對立化解,循環(huán)一氣,達到超然的境界。這在《至樂》篇中亦有體現(xiàn):
妻死,吊之,莊子則方箕踞 ?;葑釉唬骸芭c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 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 ,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p>
和綠子的情況一樣,親人逝世,莊子并非不難過,他鼓盆而歌是看破了生與死。不同的是,綠子并沒有說清楚、也說不清楚這背后的道理,連她自己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小時候養(yǎng)的貓死了,還整整哭了一個晚上呢!”而莊子卻有一套相對詳盡而嚴密的邏輯體系,“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睆臍獾叫误w再到生命,整個循環(huán)正如四季有規(guī)律的運行,而人死終究不過氣散,死亡也不過是另有去處。
如此看來,村上和莊子的生死哲學(xué)都包含了“生死如一”,但兩人的觀念也有差別:村上有所“憑”,而莊子則無所“待”。有所“憑”就是有所憑借,村上的生死觀并非完全意義上的超脫生死,它是有所憑借的,如渡邊需要綠子來調(diào)和其生與死的平衡,而綠子是憑借自己與常人有所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勉強達到的生死和諧,最后渡邊迷失在電話亭的懸空式結(jié)局,也是在所難免。至于莊子,他是無所“待”的,超然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三
從根本上來說,莊子生死哲學(xué)的思想基礎(chǔ)是“道”。“道”是莊子哲學(xué)的最高范疇,在莊子眼中,這是一個以道為中心不斷變化的世界。人的生死變化也如同晝夜更替,遵從于道。此外,莊子還在“道”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氣”這一哲學(xué)范疇,來闡述生死是如何遵從道的。莊子將人的生與死看成是“氣”循環(huán)運行的過程。因此莊子將死,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列御寇》)因此莊子的生死哲學(xué),是相對于萬物而言的。在戰(zhàn)國那個烽火四起,江山動蕩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很難有共同的價值認知體系。正是莊子對道的堅定和不懈追求使他能超脫生死,達到超然的境界。
村上生死哲學(xué)的思想基礎(chǔ)是“我”。而“我”也屬于“道”的一部分?!八辣緛砭鸵呀?jīng)包含在‘我’這一存在之中?!痹诖迳纤幍纳鐣D(zhuǎn)型期,傳統(tǒng)的價值體系同樣遭到破壞,人們追求自我和個性的同時,得不到背后相對牢固的價值認知體系的支持,喪失了自我。如村上春樹自己所說,他諸多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主人公總在尋找什么。[3]找到了,便以生的狀態(tài)存在,找不到,便以死的狀態(tài)存在,村上就是這么試圖用生和死來定位這個“我”的。因此村上的生死哲學(xué)是相對于每個個人而言的。
村上和莊子可以說是位于同一條縱軸上,但是他們基于不同的高度,目之所及的景物自然也就不同。村上文學(xué)中無時無刻不滲透著莊子“生死如一”的思想,在日本那種“人們贊揚稍微受到一點環(huán)境的刺激或者僅僅因為由于假充好漢而自殺的人”[4]的風(fēng)氣下,他試圖借助這一思想找到自我的出口,村上的作品可以說也是中日思想交流的產(chǎn)物。
[1]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M].林少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256.
[2]傅佩榮.傅佩榮《莊子》心得[M].香港:國際文化出版社,2007.149.
[3]林少華.村上春樹的中國之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45.
[4]涂爾干.自殺論:社會學(xué)研究][M].馮韻文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6.145.
【責(zé)任編輯:周 丹】
B223.5
A
1673-7725(2015)04-0223-03
2015-03-05
徐銘利,女,浙江諸暨人,主要從事文藝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