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太原學院 經(jīng)濟貿(mào)易系,山西 太原 030032)
赫爾曼·梅爾維爾是19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之一。他一生塑造了許多影響深遠的、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稌泦T,巴特爾比》是梅爾維爾短篇小說中的佳作。在這部短篇小說中,梅爾維爾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可思議的人物——巴特爾比。批評家對該人物形象做了許多闡釋。他們對巴特爾比怪異的行為做了諸多設想。例如,Leo Marx在一篇文章中認為,巴特爾比是梅爾維爾的化身。梅爾維爾本人拒絕寫作那些千篇一律、毫無意義的小說,正如巴特爾比拒絕抄寫法律文書[1]。Naomi C.Reed應用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闡釋了這篇小說。他認為,巴特爾比代表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意欲反抗權(quán)威的工人階層[2]。C.L.R.James認為,巴特爾比影射了無數(shù)人的現(xiàn)實生活,他們將所有精力用來應付生活,日復一日坐下來打字、校對、歸檔,翻找那些對于他們來說就如巴特爾比處理的死信一般毫無意義的文件[3]。
該小說完整的名字為《書記員,巴特爾比:華爾街的一則故事》。華爾街是美國的商業(yè)中心。在這個由金錢驅(qū)動的社會中,華爾街象征著物質(zhì)和財富。貪得無厭的資本家們掌控著財富和他們的員工。在小說中被敘事者提及三次的約翰·雅各布·阿斯特是這些資本家的代表。他是大公司各種劣行的同義詞:壟斷市場、剝削工人、政治腐敗。資本家們都忙于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構(gòu)建他們的財富帝國。而那些受雇于他們的員工被他們當做物品,確切說來就是賺錢的機器,而非人類來對待。社會底層人民為生存所累,日漸麻木。他們嚴格遵守著傳統(tǒng)的社會價值觀,逐漸淪為生活的奴隸。他們的生活就像書記員們筆下的文件抄本一樣,毫無新意,一潭死水。作為一名抄寫員,巴特爾比的生活如他的工作一樣枯燥乏味。他對待世界的被動態(tài)度正是他對這種生活方式的反抗。他的這種生活態(tài)度使他遠離了這個世界,也是導致其悲劇命運的原因之一。
故事的敘述者是一名律師,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資本家代表。在小說的字里行間,這位律師貪婪的本質(zhì)展露無遺。對他來說,金錢就是一切。他之前工作的地方——衡平法院法官的事務所被取消之后,他表現(xiàn)得十分不滿:“我本指望著一輩子就靠他了,沒想到只享用了短短幾年?!盵4]這充分表明了他的拜金主義思想。功利主義也是他的人生價值觀。凡是對他有利的人和事,他都可以忍受。在故事的開篇,他說到,在衡平法院法官事務所的工作雖然不是很費力,但是卻有利可圖,所以他接受了這份工作。當事務所被突然取消之后,他大發(fā)牢騷。而且他將自己的雇員看作是他的工具。在故事中,除了巴特爾比以外,其他職員都沒有名字。讀者只知道他們的綽號——火雞、鉗子和姜汁餅干?;痣u和鑷子性格古怪。上午,鉗子會變得非常緊張急躁。下午,火雞則會變得輕率魯莽,激動慌亂。盡管有時候律師本人也很難忍受他們的這些怪脾氣,但是考慮到他們在正常情況下對他的工作還是大有用處的,他也就忽視了他們的怪脾氣。對巴特爾比亦是如此。雖然巴特爾比被動消極的態(tài)度和古怪的行為舉止違反了辦公室的制度,影響到了工作的正常運轉(zhuǎn),但當他想到巴特爾比的用處之后,采取了讓步的姿態(tài)。作為事務所的所有人,律師有著一種天然的優(yōu)越感。當他提到火雞那身油膩膩的外套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感覺到他的那種優(yōu)越感。然而,為了顯示他的慷慨和善意,他想送給火雞一件他自己的華麗的外套。但是,他卻不明白他的慷慨傷害了火雞的自尊。正是這種自以為是的態(tài)度導致他沒有幫到巴特爾比。虛偽是資本家的典型特征之一。在小說中,律師想盡辦法幫助巴特爾比。比如,即使巴特爾比拒絕做任何事,他仍然讓其留在辦公室;他多給了巴特爾比二十美元;他提議讓巴特爾比在找到工作之前先住到他家里。律師看似慷慨,但當他第一次決定讓巴特爾比留在他的辦公室的時候,他真正的目的就暴露了。所以,律師幫助巴特爾比僅僅是出于自私的考慮,是為了為自己樹立一個美好的圣人形象。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律師的眼中,錢可以買到一切,甚至是良心。他幫助巴特爾比的前提條件是巴特爾比不會影響到他的生意,不會破壞他的聲譽。當巴特爾比的存在威脅到他的生意和聲譽的時候,他便毫不猶豫地將其驅(qū)除出去。律師正是資本家的典型代表。
除了社會因素和自私冷血的律師以外,工作環(huán)境也是導致巴特爾比悲劇命運的原因之一。在故事的最后部分,敘事者提到了一個關(guān)于巴特爾比的傳言。據(jù)說巴特爾比曾經(jīng)在華盛頓死信辦公室工作。那里的工作人員每天都在處理一些由于送信員的小失誤而導致無法投遞出去的信件。如果這些信件被妥善投遞,它們本會帶給那些絕望中的人們些許希望。長期處理這些死信對巴特爾比產(chǎn)生了嚴重的影響。他對生活的希望和熱情隨著這些信件一同化為灰燼。正如Thomas R.Mitchell所說,“巴特爾比自己也變成了一封‘死信’。無論他曾經(jīng)所擁有什么樣的希望,都已煙消云散,無論他在面對死寂的墻壁時內(nèi)心產(chǎn)生什么絕望的念頭,都已塵封在他固執(zhí)的沉默中,隨他一同進入了公墓監(jiān)獄”[5]。他在死信辦公室的工作經(jīng)歷也是導致其絕望和異化的因素之一。此外,律師事務所的工作環(huán)境也是加深其絕望情緒的一個因素。律師辦公室的一端,“正對著一個大恬靜的白色內(nèi)壁”,另一端,“推窗只見一堵高高的磚墻,無遮無攔。由于年深日久且整天見不著陽光,墻黑乎乎的”。在辦公室中,律師和他的雇員之間由落地玻璃推拉門分隔開來。后來律師為了保留自己的隱私,他在自己和巴特爾比之間放置了一個高高的綠色折疊屏風。這樣巴特爾比就被限制在了他那方由墻壁圍著的小小天地。在這樣一個四周被高高的建筑包圍的辦公室工作,巴特爾比發(fā)現(xiàn)自己被困住了,被困在一種他所厭惡的生活中。他變得越來越絕望,拒絕與任何人交流。那些墻壁逐漸封鎖了他的內(nèi)心,將他與這個世界隔離。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只屬于自己的世界。他人無法穿透那些墻壁走進他的內(nèi)心,一如他無法理解被墻壁包圍的這個世界。
“在這個由習俗和金錢統(tǒng)治的社會,沒有人能夠理解巴特爾比——一個隨心隨性活著的人。”[6]人們都認為他瘋了。這個社會沒有他的容身之地,所以公墓監(jiān)獄成了他的歸宿。在那里他選擇了用絕食來結(jié)束生命,最終走向墳墓。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自私的律師、死信辦公室的工作經(jīng)歷和事務所的工作環(huán)境使巴特爾比最終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于他而言,活著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甚至是一種負擔,死亡也許是一種解脫。
除了客觀原因以外,巴特爾比的人格缺陷也是導致其悲劇命運的重要原因。根據(jù)律師的敘述,巴特爾比是一個離群索居、孤僻冷漠的人。他像一個幽靈一樣安靜地生活在他的那個角落,或是工作,或是站在窗戶前面對著死氣沉沉的墻壁陷入幻想。他從不主動與人交流。有時,即使他的老板召喚他,他也沒有反應,不作回應,繼續(xù)沉浸在自己的天地。他異常沉默和不善交際的性格使他在人群中格格不入。對于他人的請求或問題,他總是回答“我不愿意”。當有人提出幫助他時,他總是用這一充滿挑釁意味的回答冷冷地面無表情地拒絕,沒有理由。他將自己的心封鎖在厚厚的墻壁后面,沒有人能夠穿透。他在墻壁后面按著自己的意愿活著。但是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巴特爾比的行為卻表明,他是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
“樂觀的人善于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美好的一面,知道如何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而悲觀的人總是看到黑暗的一面而陷入絕望?!盵7]在這個故事中,律師是一個樂觀的人,他能夠注意到事情積極的一面。例如,他的兩個書記員,火雞和鉗子,性格中都有一些他有時也無法忍受的怪癖。但是他總能看到他們的優(yōu)點。當他們一切正常的時候,他們的工作效率是非常高的。所以他找到了與他們相處的平衡點,能夠與他們和平相處。當他去公墓監(jiān)獄探望巴特爾比的時候,他注意到了腳下柔嫩的、無拘無束的青草。從這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到,在他的生活中永遠存在著希望。與律師的樂觀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巴特爾比的悲觀態(tài)度。巴特爾比總是選擇去關(guān)注世界的黑暗面。他只看到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卻忽視了人們互相之間的愛。盡管死信辦公室的工作經(jīng)歷給他帶來很多痛苦,但是他看不到那些信件里面承載著的人們的愛和寬容,即使它們沒有被送到收信人的手中。除此以外,巴特爾比還十分傲慢。他將自己鎖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認為沒有人能夠理解。他輕蔑地拒絕任何幫助,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需要那些幫助。律師多次伸出援手,但每次都被拒絕。他的傲慢態(tài)度使他無法融入他人的圈子。在霍桑的短篇小說《牧師的黑面紗》中,牧師面戴黑紗以向他的會眾暗示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但是與此同時,他也犯了傲慢之罪。他的黑面紗令會眾心生畏懼,使他與這個世界產(chǎn)生了隔膜。同樣,“巴特爾比固執(zhí)地與慣常的社會法則作對,試圖揭示被禁錮于高墻之下的人類的生活是多么枯燥乏味?!盵8]但是他的輕蔑的行為讓他人感到更加困惑,也最終導致了他的悲劇。
《書記員,巴特爾比》被看作是麥爾維爾短篇小說中的代表作。巴特爾比這一人物的模糊性已經(jīng)成為評論家熱議的一個論題。他對生活的被動態(tài)度讓人難以理解。不同的人對巴特爾比有不同的理解。“悲劇總是能夠激發(fā)讀者去思考他們的生活,進行自我反思。它能夠啟發(fā)、精華我們的心靈?!盵9]巴特爾比的悲劇命運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導致的,其中社會因素是主導因素。在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人們已經(jīng)屈從于他們的命運,對生活和周圍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變得麻木。但巴特爾比不同。他不想像一臺機器一樣接受命運的安排,決意做些事情抵抗這種沒有意義的生活?!暗撬姆纯故潜粍佣皇侵鲃拥?。由于他人的麻木和自私,沒有人能夠完全理解巴特爾比的絕望,并給以真正的幫助。”[10]律師雖然想要幫助他,但是他并沒有明白巴特爾比真正的需求。所以巴特爾比注定會失敗,注定會湮沒在時間的洪流之中。但是,社會因素不是導致其死亡的唯一原因。巴特爾比的性格缺陷加速了他的死亡。他被動和傲慢的態(tài)度使他與外部世界隔絕,間接導致了他的死亡。巴特爾比的悲劇讓我們反思我們自己的生活,思考活著的意義何在。
[1]Marx Leo.Melville's Parable of the Walls[J].Sewanee Review,1953,(61):602-27.
[2]Reed Naomi C.The Specter of Wall Street:"Bartleby,the Scrivener"and the Language of Commodities [J].American Literature,2004,76(2):247-273.
[3]JamesC.L.R.Mariners,Renegadesand Castaway:The Story of Herman Melville and the World We Live in [M].Hanover: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2001.107.
[4]Melville Herman.Bartleby,the Scrivener.Concise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M].New York:Macmillan,1985.735,741,754,737,735.
[5]Mitchell,Thomas R.Dead Letters and Dead Men: Narrative Purpose in "Bartleby, the Scrivener"[J].Studies in Short Fiction,1990,27(3):329-338.
[6]Elliott M. An overview of "Bartleby the Scrivener"[J].Short Stories for Students,2002,(7):89-91.
[7]郭招蘭.試述小說《繕寫員巴特比》中的異化問題[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09,(4):63-66.
[8]徐鵬來.《書記員巴特爾比》中的價值取向研究[J].才智,2012,(1):18-20.
[9]吳格非.荒謬境遇中的生命抗爭-麥爾維爾小說《謄寫員巴特比》的存在主義解讀.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3):57-61.
[10]畢宙嬪.文書巴特爾比“怪”之意義[J].外語藝術(shù)教育研究,2008,(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