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區(qū)培智學校 李銀環(huán)
2007年2月,教育部頒布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指出:“生活語文——著眼于學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為核心組織課程內容,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緊密相關的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可見,新的課程設置方案體現(xiàn)了“以生活為核心”的課程思想,彰顯著“讓生活走進培智教育,讓教育改變學生生活”的理念,而這也正符合了智障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培養(yǎng)目標。因此培智語文課堂“實效”的體現(xiàn),關鍵就是要把語文和學生生活很好的整合。
實踐證明,整合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情境教學。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它的突出特征主要表現(xiàn)生活性、形象性、學科性、問題性、情感性等在五大方面。可見情境教學與“生活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而在情境教學方式的使用中,信息技術發(fā)揮著不可比擬的重要作用。通過信息技術能整合各種生活資源,給智障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回歸到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世界,激發(fā)興趣、激勵主動參與、體驗,突破理解難度、提高運用效率等,從而實現(xiàn)教學為學生“學會生活”的目標服務。
《媽媽的愛》選自培智教材第七冊的一篇課文,是一篇敘事抒情詩。詩歌從兒童的視角,以清新、明快、樸實的語言風格,講述了看似尋常的媽媽愛“我”的3件小事:文中的前二個小節(jié)寫了媽媽對我身體上的關愛,后一個小節(jié)是寫對我思想方面的關愛,謳歌了無私的母愛。
如何通過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生活走進我的語文課堂,走進《媽媽的愛》這篇課文,從而激發(fā)學生內在情感,理解課文內容,并在理解的基礎上比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等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呢?我進行了如下嘗試。
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情感。音樂是情感微妙的起搏器,它以特有的旋律、節(jié)奏,塑造出的音樂形象、音樂氛圍,能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
剛開始上課,我問:“你們喜歡唱歌嗎?有一首歌很多孩子都喜歡唱。聽!”——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當優(yōu)美的音樂旋律一響起,孩子們立刻被吸引住了,不知不覺地跟著唱了起來,唱著唱著,母親般的溫暖氛圍在教室中彌漫開來,學生們的小臉上洋溢著笑容,那是被媽媽的愛浸潤的幸福。
歌聲讓學生們想起了自己的媽媽,想起了媽媽的愛。當我問到:“你能給大家講一件媽媽愛你的事嗎?”孩子們立刻爭先恐后地告訴我:“媽媽給我做飯?!?、“媽媽給我洗衣服”、“媽媽接我?!薄?/p>
學習的關鍵是什么,也許并不是老師高超的教學技巧,而是孩子想學、愛學的情感。我利用學生喜歡的歌曲,奠定了本課的情感基調,開啟學生們自主學習的心門。
進入角色是情境教學最常用的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之一,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走進課文,去體會、理解所學的內容、知識。學生一旦進入了角色,課文就不再是在書本上遙遠的、陌生的、抽象的平面文字,而成了熟悉的、生動的、具體的人或事,這樣一來,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chǎn)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
“看,這是誰?”電腦課件上出現(xiàn)了課文中的媽媽和小朋友的人頭像?!袄蠋煟@個是阿姨,那個是小朋友?!?/p>
“仔細看看!你認識他嗎?”圖上照片立刻變成學生自己的頭像,“老師,是我!”、“老師,是晨晨!”圖像繼續(xù)變換著,“老師,是東東”……
“同學們,課文中的故事,不僅是這個小朋友的,也是咱們自己的,那咱們就把這個小朋友當成自己好不好?”“好!”學生們齊聲回答著,我看到了學生們抑制不住地興奮,我看到了學生迫不急待的學習狀態(tài)。
也正是有了這樣的身份轉換,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變得高漲,讓我看到了“我要學”的熱情。在后面的學習中,孩子們都是以主人公的身份游走在課文中,促進了學生的認知。
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畫再現(xiàn)課文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智障學生觀察、理解能力等都很差,若能把靜止的畫面再變成動態(tài)的畫面,把“過程”再現(xiàn)出來,孩子就能觀察到不易覺察的細微之處,就能更好的體會媽媽那溫暖的、無私的母愛。
“媽媽在給我遮傘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課件展示:傘從媽媽頭上一下一下地移到“我”的頭上。“老師,我發(fā)現(xiàn)了,媽媽把傘都移到了“我”的身上,我沒被雨淋到,媽媽被雨淋到了。” ……
“你能表演一下媽媽是怎么給你打傘的嗎?”“行!”學生接過我手里的傘,動情的表演了起來。也許,在這之前,他們的媽媽也做過類似的舉動,但他們沒有看到也沒有體會到,但今天,他們卻通過一段“慢鏡頭”的再現(xiàn)看到了媽媽的愛。
“媽媽為什么會這樣做?”“當你再看到媽媽這樣做時,你怎么辦?”“老師,我說……”學生們爭先恐后的發(fā)表著自己的見解。
智障學生概括段意的能力差,我就設計了:你能給這個小故事起個題目嗎?——課件支持:“你看老師起了幾個小題目,你能挑出能表現(xiàn)這個小故事內容的題目嗎?”……從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搭建了平臺。
《媽媽的愛》這篇課文,在描述媽媽的愛上,充分利用了“動詞”來展現(xiàn)媽媽無私的愛,如何讓學生體會出以及學習這種描述手法呢?“同學們,在這個故事里,有一個詞是最能表達出媽媽的愛?是哪一個詞呢”,在學生討論之后 ——課件:一顆紅色的“愛心”放在了學生挑好的詞“接”、“打”等動詞上。在學第二、三個故事時,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這篇課文的寫作特點,很快就又找出了“抱”“批評”等動詞。
通過這節(jié)課的設計、實踐再到效果,我深切的感到:在提倡語文課程生活化的時代,在提倡通過情景教學法促進課程生活化的今天,信息技術將成為發(fā)揮好情境教學效能的最佳推進劑。當然,一節(jié)課的收獲畢竟很少,需要我們不斷探索、設計、實踐,不斷挖掘、提煉信息技術推進情境教學的有效策略,從而更好的做到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