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林霏
(一)中外交際方式的差異。中外交際方式的不同,對文學作品《圍城》翻譯的影響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對《圍城》進行翻譯的時候,不應該簡單地進行直譯,而是應該充分考慮到文化之間的差異,正確理解錢鐘書先生作品的真正意圖,避免產生文化之間的種種誤會。假如將中文中的“你在哪兒”、“在干什么”進行直譯,對于外國人士好像是在打探隱私,會使得其內心產生反感??梢?,直譯不僅不利于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甚至會產生一定的隔閡,影響文學作品的真正價值。
(二)宗教信仰的差異。如果不了解一國的宗教信仰,勢必對文學翻譯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導致翻譯者對文學作品理解不夠深刻,翻譯出來的作品生硬難懂,不利于文學作品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傳。大多英美人士多信奉基督教,崇尚上帝,主張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間萬物,而中國長久以來信奉老天爺;基督教中《圣經》和教堂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地位,而中國的玉皇大帝、觀音菩薩和如來佛祖是人們常常掛在口頭的。中西宗教信仰的不同,也使得不同的翻譯者譯出不同的作品,甚至會出現誤譯現象。因此,外國文學家要想正確譯出《圍城》這部文學作品的真正內涵,就必須深刻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和長久以來的宗教信仰。
(三)思維方式的差異。一個人思維方式的形成是受其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huán)境影響的。不同的思維方式對《圍城》的翻譯會產生出不同的文學效果。一般意義上而言,西方文化比較注重強調對文化因素的邏輯和分析過程,對邏輯思維和分析思維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而中國文化在思維方式上比較注重文化因素的綜合性,較大程度上培養(yǎng)了中國人的綜合思維能力。因此,文學家在翻譯《圍城》時,應該注重思維方式的特點,結合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性,提高作品翻譯的質量,促進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
(一)生態(tài)文化。三伏天是中國農歷中特有的天氣,是中國一年中最熱的時間段,一般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階段,初末伏10天,中伏較長些,10天、20天不等,依據每年天氣的不同而變化出不同的時期,然而,西方文化中并沒有這樣的說法,因此在英語翻譯中譯者就必須用其他的方式來翻譯以表現中國獨有的文化特征。
(二)物質文化。物質文化講的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的生產資料、經濟條件和科學技術。各個國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其物質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圍城》作為中國著名文學作品,表現了當時的中國經濟發(fā)展水平,是一定物質文化的反應,因此,譯者在翻譯《圍城》的時候,就必須結合中國當時的物質生活水平,盡可能謹慎地處理好作品中的物質文化,否則,就會使作品失去較多的文化韻味。比如,對旗袍、長衫、麻將等詞的翻譯,這些都是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在西方發(fā)展史上并沒有相對應的英文詞匯,因此,需要譯者采用相應的處理方式在保留作品原意的基礎上更好地表達中國特有的物質文化。
(三)社會文化。《圍城》中涉及了諸多與中華民族有著密切關系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和禮儀,都屬于社會文化,給翻譯者帶來的巨大的挑戰(zhàn)。比如,對舉人、進士、八股文等詞匯的翻譯,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文化,英語中都沒有相應的詞匯,增加了翻譯的難度,一旦譯者不了解中國的教育制度,就很容易導致作品中大量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信息的缺失,不利于英語讀者了解中國漢語文化。同樣,中國自有的獨特風俗,像洞房、驚喜、端午,譯者在翻譯時都應該充分地了解其文化內涵,才能更好地翻譯出《圍城》的真正涵義。
《圍城》的譯者需要深刻了解中西方之間存在的差異,一方面既能夠運用多種語言表現小說中的人物性格,對西方文化理解的非常到位,另一方面也精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運用多種語言形式,使得《圍城》的翻譯蘊含深刻的文化內涵。然而,在運用多種語言處理《圍城》文化因素的時候,就必須給予一定的注解,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出譯者的真正意圖,了解作品的文化因素,降低《圍城》的誤譯現象,盡可能多地給讀者以呈現出作品的審美性和藝術性。因此,在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下,如何更好地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譯現象,是當前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中外文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分析,針對文化差異提出了相應的具體處理對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處理方式。在文學翻譯過程中,譯者結合上下文意思將作品中的內涵表達出來,使得作品的真正意圖更好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比如對“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使三年前結婚,則此番吾家破費不貲矣”的翻譯,譯者根據上下文的需要,并不是一味地選擇直譯,而是保留了此典故中的比喻意義,進而使得作品更加形象、生動,帶有明顯的中國風,這樣的翻譯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圍城》在英語讀者心里的影響力。
(二)直譯、加注的處理方式。直譯對比意譯而言,既尊重作品的結構形式,也符合作品的內容意思,直接地將文學作品中的內涵和形式呈現出來,盡可能多地保留了原作品中的文化韻味。比如,對“邇來觸緒善感,歡寡愁殷,懷抱具有秋氣”、“飯桶”、“飯碗”“旗袍”等詞匯的翻譯以及文中的注解,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圍城》作品的語言風格和結構形式,增強了作品中的中華文化,一方面給予讀者豐富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也增強了文學作品的審美性和藝術性。
(三)在譯文內增添詞匯的處理方式。受到中西方各種文化因素差異的影響,簡單的直譯和意譯并不能滿足英語讀者的需要,其在理解和認知上存在很大的偏差,感覺文中存在這樣或是那樣的空缺,相應地就會造成對文化因素的錯誤理解,嚴重者會出現難以理解的情況。因此,翻譯者在翻譯《圍城》的過程中,要尊重中西方文化差異,依據上下文的意思適當地填補空缺,增強英語讀者的審美感受和認知體驗。比如,對“看人家一對對談情說愛,好不眼紅”的翻譯,將錢鐘書先生的作品意圖非常生動地呈現給讀者,對于作品的翻譯和理解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圍城》采用的特殊翻譯方法,促使譯者在對其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不僅在譯文的外部形式,而且在其內部深層含義方面,都予以了豐富的文化思想與內涵,甚至對原材料實施了多種形式的文化處理,即對原文存在的文化差異性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應對,以此科學合理的調整,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能夠更加自然、精準、到位地了解與把握原文的主旨和思想,并以此實現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為廣大國外讀者所理解與接受?!秶恰分械膬晌环g工作者,在翻譯過程中進行的一系列文化處理措施,使得我國文化更好的對外交流、傳播與溝通成為了切實的行動,提升了我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強化了我國文化的國際地位。
[1]賈洪偉.英漢翻譯中文化因素的多維思考[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2]陳勝利.《圍城》翻譯的文化因緣[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
[3]王衛(wèi)強.評析《圍城》翻譯中的文化詮釋性[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11
[4]施兵.英漢比喻的文化內涵對比分析[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5]張泉.錢鐘書和他的《圍城》:美國學者論錢鐘書[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