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非言語性反饋:話輪轉(zhuǎn)換中的“非語言交際”

2015-03-18 01:06許名央
外語學刊 2015年2期
關(guān)鍵詞:體態(tài)語講話言語

許名央

(五邑大學,江門 529020)

非言語性反饋:話輪轉(zhuǎn)換中的“非語言交際”

許名央

(五邑大學,江門 529020)

整合性考察話語分析和跨文化交際學研究可以得出,話輪研究對言語性反饋與非言語性反饋的區(qū)分、跨文化交際學對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的區(qū)分具有一定相通性。其中,“非語言性反饋”和“非語言交際”是具有內(nèi)在一致性的研究內(nèi)容;前者同樣屬于交際范疇,能夠完成話輪并促成話輪轉(zhuǎn)換,應當是話輪的組成部分;后者同樣以實現(xiàn)對話、生成意義為目的,可以結(jié)合合作原則、禮貌原則等展開系統(tǒng)研究。

話語分析;跨文化交際學;話輪轉(zhuǎn)換;非言語性反饋;非語言交際

1 引言

作為語言研究領(lǐng)域的兩門獨立學科,話語分析和跨文化交際學都經(jīng)歷了幾十年發(fā)展歷程,并取得豐碩成果。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有著不同的理論源頭和發(fā)展軌跡,但是,兩門學科的研究成果既有相通性又有互補性。無論從話語分析出發(fā)考察跨文化交際理論還是通過跨文化交際視角反觀話語分析研究,都可同時提升兩者的理論實踐與應用價值。由于在研究內(nèi)容上,話語分析和跨文化交際學具有一定相通性甚至重合之處,因此兩門學科突破學科壁壘實現(xiàn)對話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普遍認為,話語分析是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lǐng)域。”(李悅娥 范宏雅 2002:1) 對話語的分析是語言交際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常語言交際也正是話語分析的主要研究對象。在話語分析中,話輪與話輪轉(zhuǎn)換研究較早受到關(guān)注。對話及其銜接與連貫是日常交際的顯著特征與重要表現(xiàn)。本文嘗試把話輪轉(zhuǎn)換與語言交際研究有機結(jié)合,力求通過揭示兩者研究內(nèi)容的相通之處獲得新的理論發(fā)現(xiàn)和啟示。

2 話輪轉(zhuǎn)換中的反饋項目

話語分析研究表明,話輪(turn)是日常會話的基本構(gòu)成單位。這一概念最初由H. Sacks和E. A. Schegloff等人提出。然而,他們并沒有對話輪做出明確界定。Z. Harris認為,話輪代表說話人連續(xù)的談話,在其說話之前之后都以沉默為標志(Harris 1991:14)。學術(shù)界普遍認為這種描述有其局限性,無法解釋話輪重疊、打斷、插入等現(xiàn)象。Edmondson(1981)認為,話輪有兩個意思:其一是說話人在談話中獲得講話的機會,其二是指說話人所說的話。顯然,這種解釋同樣不具體。事實上,話輪是說話人連續(xù)說出的話語,“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色互換或各方的沉默”(李悅娥 范宏雅 2002:22)是話輪的形成標志。

話輪轉(zhuǎn)換在日常會話中具有普遍性,它是基本的“言說轉(zhuǎn)換機制”(speech-exchange system) (Sacks 1974:698)。針對話輪轉(zhuǎn)換的研究主要考察話輪的構(gòu)成(turn-constructional component)、分配(turn-allocation component)和轉(zhuǎn)換規(guī)則(turn-taking rules)。研究表明,話輪可以由不同語言單位構(gòu)成,英語中的單詞、短語、從句、句子、句子組合等都可以充當話輪(Sacks 1974)。在對話輪轉(zhuǎn)換的考察中,“反饋項目”(back channel item)(Van Lier 1988)受到學者們的關(guān)注。會話中的反饋項目通常由聽話人發(fā)出,旨在表達對說話人的注意與理解?!叭绻f話輪的作用在于不斷發(fā)出‘我說,你聽’的信號,反饋項目的作用則在于不斷發(fā)出‘我聽,你說’的信號?!?李悅娥 范宏雅 2002:24) 從會話內(nèi)容來看,反饋項目傳遞的信息量可能微不足道,然而從整個對話的發(fā)展與對話雙方的互動關(guān)系來看,反饋項目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聽話人沒有向說話人傳遞反饋信息,說話人則無法確定其話語是否已被對方理解,從而影響對話的順利進行。

目前,關(guān)于反饋項目是否屬于話輪系統(tǒng),能否構(gòu)成話輪都尚無定論。Orestrom認為,反饋項目不能充當話輪,而Erickson(1979)和Schegloff(1988)都強調(diào)反饋項目在會話中的重要作用。筆者認同Leo van Lier的觀點:日常會話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反饋項目是構(gòu)成話輪的重要內(nèi)容,這些反饋可以分為言語性反饋和非言語性反饋(Van Lier 1988:116)。言語性反饋可以是非詞匯,如ah, aha, hmm, ohm等,也可以是詞匯,如Yeah, OK, well, good, right等,還可以是短語,如I see, I know, Fine, That’s OK等。Van Lier把這些言語性反饋稱為聽力反應(listening responses)(Van Lier 1988:116)。非言語性反饋通常指表情、注視、姿勢、動作等。例如,在我國高校外語課堂中,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通常通過OK, good, yeah, 或注視、點頭、微笑等言語性、非言語性反饋給予學生鼓勵,也可以使用hmm, wait a second, well, but等打斷學生的回答獲得下一話輪。學生則很少用言語性反饋ohm, yeah, good等來表達對老師講課內(nèi)容的關(guān)注,而更多地通過點頭、注視等非言語性反饋來表現(xiàn)對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在一些西方國家的語言課堂中情況剛好相反。因此Van Lier和Erickson 認為,會話過程中反饋項目的運用情況存在文化差異(Van Lier 1988:117,Erickson 1979)。

3 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

跨文化交際研究得出,人們可以運用除語言之外的許多其他手段傳遞信息、表達思想。“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統(tǒng)稱之為非語言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包括眼神、手勢、身勢、微笑、面部表情、服裝打扮、沉默、身體的接觸、講話人之間的距離、講話的音量、時間觀念、對空間的使用等等。”(胡文仲 1999:94)

一些學者認為,就信息量而言,依靠語言傳遞的信息只占30%左右,70%的信息是通過非語言手段表達和傳遞,更有甚者認為,后者的比例可能達到90%。從中足以看出非語言交際的重要性。說話人在對話過程中突然沉默、尷尬、慌張……可能包含比言說更加豐富的意思,這些非語言表現(xiàn)和行為同樣生成“可以被聽話人解讀的意義”(李洪儒 2013:47)。說話人的眼神、手勢、姿勢等都會傳遞豐富的含義,并作為對話的組成部分影響對話的進展和延續(xù)(李洪儒 2005)。因此,Samovar和Porter(1982:156)認為,非語言交際“包括在交際環(huán)境中人為的和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對于傳播者或受傳者含有潛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边@一界定著重強調(diào),無論哪一類非語言交際都必須包含和傳遞潛在信息。Malandro和Baker同樣強調(diào)非語言交際過程中語言意義的產(chǎn)生。他們把非語言交際界定為“個人發(fā)出有可能在他人頭腦里產(chǎn)生意義的非語言暗示的加工過程”(Malandro, Baker 1991:9);例如,咳嗽、眨眼、跺腳都是生理行為或身體動作,其本身并不包含任何意義,然而如果在交際過程中刻意做出這些動作或行為,就會起到暗示聽話人、生成和傳遞意義的作用,從而促成非語言交際的實現(xiàn)。

學術(shù)界普遍認為,非語言交際不同于語言交際的顯著特征是,“它沒有固定的規(guī)律和法則,也沒有一套明確的符號,它可以連續(xù)不斷地進行”(胡文仲 1999:121)。手勢、身勢、眼神、微笑、沉默、面部表情、服飾、體觸、體距、對于時間和空間的利用等不必通過語言手段就能夠?qū)崿F(xiàn)的交際都可以看成非語言交際。這些交際手段有的是說話人先天具有的,有的則須要后天習得。然而,無論對于非語言交際還是語言交際,文化都起著重要的支配和決定作用。相同動作、姿態(tài)或手勢在不同文化中可能表達完全不同的意義。雖然非語言交際手段極其豐富,但是在通常情況下,非語言交際都要與語言交際相結(jié)合,從而起到對后者的強調(diào)、補充、修正,甚至替代或否定等作用。除了考察兩者的相通性和密切聯(lián)系,學術(shù)界經(jīng)常展開對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的比較研究;例如,胡文仲把兩者的區(qū)別歸納為5點。簡單講,第一,語言交際具有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遵循語法規(guī)則,而非語言交際卻沒有正式的規(guī)則和模式,沒有固定的結(jié)構(gòu),因此要正確地理解非語言交際行為往往需要綜合分析周圍的情況才能確定。第二,語言交際使用特定的符號,而非語言交際卻沒有一套具有明確意義的符號。第三,語言交際在講話時進行,停止講話則中斷。講話一般總是時斷時停,因此語言交際是非連續(xù)性的。非語言交際與此不同,它是連續(xù)不斷的。第四,一部分非語言交際手段是人類的本能,如哭、笑等表情,有些手段則須后天習得,如一些手勢、姿勢、副語言手段、服飾以及對時間和空間的利用等。第五,從神經(jīng)生理學的角度看,人們從事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時分別使用大腦左半球和右半球(胡文仲 1999:96-97)。

4 非言語性反饋與非語言交際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話語分析對話輪轉(zhuǎn)換中言語性反饋和非言語性反饋的區(qū)分同跨文化交際學對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區(qū)分具有一定相通性。形成這一相通性的關(guān)鍵正是體態(tài)語(body language)和副語言(paralanguage)等非語言交際手段在日常交際/會話中的運用,構(gòu)成非言語性反饋和非語言交際的內(nèi)核。體態(tài)語是構(gòu)成話輪轉(zhuǎn)換中反饋項目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非語言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胡文仲 1999:94)。體態(tài)語包括眼神、手勢、身勢、面部表情、體距、體觸等。副語言亦稱伴隨語言,包括說話人的表情、語調(diào)、音質(zhì)、音幅、音量、語速以及會話中發(fā)出的聲音等。學術(shù)界從上世紀20年代就已經(jīng)展開對體態(tài)語的研究。繼Kretschmer出版《體格與個性》(PhysiqueandCharacter)之后,Birdwhistell于1952 年出版《體語學導論》(IntroductiontoKinesics),首次研究并提出記錄體態(tài)語的一套符號。體態(tài)語言和副語言等非語言交際手段共同道出非語言性反饋和非語言交際的共性所在。

一方面,話輪轉(zhuǎn)換中的非言語性反饋正是對體態(tài)語和副語言的運用。外語課堂中師生之間的對話是較典型的話輪轉(zhuǎn)換過程。A.McHoul(1978)細致分析大量課堂教學錄音材料并得出結(jié)論,課堂教學中的師生會話同樣遵守一定話輪轉(zhuǎn)換規(guī)則。我國外語課堂教學中的師生話輪轉(zhuǎn)換與日常會話話輪轉(zhuǎn)換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其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為兩點,其一,在話輪轉(zhuǎn)換時間上,單個話輪通常沒有固定的時間長度。一般情況下,在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話輪總是比學生的話輪更長。大部分教學內(nèi)容都由教師主持并完成,尤其是課堂重要內(nèi)容的講解通常都要以教師獨白形式進行。并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不必擔心話輪時間過長而被學生打斷,因此可以隨意停頓或插入其他話題。其二,在話輪轉(zhuǎn)換方式上,教師可以使用手勢和眼神等體態(tài)語言指定學生發(fā)言或回答問題。當教師終止講話學生開始講話時發(fā)生話輪轉(zhuǎn)換。反過來,學生通常不會借助手勢和動作等副語言,而是用提問的言語表達方式實現(xiàn)話輪轉(zhuǎn)換,從而讓教師回答問題。當學生講話時,教師往往通過體態(tài)語言鼓勵學生繼續(xù)講下去,也會采用言語性反饋打斷其講話或插入其他內(nèi)容。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話輪轉(zhuǎn)換通常伴隨較長時間的沉默與停頓,這大概是因為在教師講話時,學生很少通過言語性反饋打斷教師,而“在學生把持話輪時,其話輪的持續(xù)時間、言語長度、都由教師決定”(李悅娥 范宏雅 2002:28)。以往研究通常認為,在話輪構(gòu)成及其轉(zhuǎn)換方式上,使用反饋項目構(gòu)成話輪的往往是課堂主導者教師。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把非言語性反饋納入話輪轉(zhuǎn)換中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運用非言語性反饋的情況同樣極其普遍。教師在課堂上占據(jù)主導地位,通過體態(tài)語言、副語言做出非言語性反饋;學生可以通過點頭、搖頭、低頭、抬頭以及各種面部表情示意教師其注意力和興趣所在,并對教師的講課內(nèi)容做出反饋,這充分表現(xiàn)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另一方面,體態(tài)語和副語言也是構(gòu)成非語言交際,甚至所有交際活動的必要成分。通常情況下,非語言交際會伴隨語言交際并與后者有機結(jié)合發(fā)揮不同功能,如對語言交際起到補充、修正、強調(diào)、否定、重復、替代、調(diào)節(jié)等作用。只是由于我們經(jīng)常會把注意力投入語言表達,因此對體態(tài)語和副語言的選擇與使用并未給予過多重視,然而事實上,后者是幾乎所有交際活動必不可少的,人們在講話時經(jīng)常用姿態(tài)、手勢、動作等加強語氣或強調(diào)某一觀點。例如,逢年過節(jié),我們在家中歡迎遠道而來的親戚和朋友,經(jīng)常會說“哎呀,終于過來了!吃飯了沒有?快進屋坐……”同時帶著驚喜、興奮的表情握手、擁抱、整理衣物等。這些表情和動作正是對問候與寒暄的補充和強調(diào)。再如,當我們吃到不可口的食物或收到不喜歡的禮物時,往往出于社交禮儀而遵守禮貌原則,通過語言交際表達對食物和禮物的贊美或喜愛,然而我們臉上則極有可能并未呈現(xiàn)出愉悅的表情,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接收到副語言的聽話人來說,我們的面部表情完成一種非語言交際。并且,在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傳遞的信息發(fā)生沖突時,人們傾向于相信后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邊講話邊用手勢或眼神表達同樣的意思。例如,坐公交車投幣時會伸出兩根手指并說“兩個人”,這種由體態(tài)語所構(gòu)成的非語言交際起到重復和強調(diào)作用。特別是“在兩個人談話時,說話人常用眼神和語調(diào)表示下面該是誰講話(語言學中稱為話輪轉(zhuǎn)換),調(diào)節(jié)相互的關(guān)系”(胡文仲 1999:97)。甚至在有些情況下,人們無法用語言交流信息,而必須采用非語言交際,如輪船上水手的旗語、警察指揮交通的體態(tài)語、鬧市中商販們使用的手勢語等。

5 結(jié)束語

通過整體性考察話輪轉(zhuǎn)換與跨文化交際研究可以得出,“非言語性反饋”和“非語言交際”是具有內(nèi)在一致性的研究內(nèi)容。這昭示我們,一方面,非言語性反饋同樣屬于交際范疇;話輪中的肢體語言、手勢語言、面部表情等同樣實現(xiàn)話輪的交際目的,它們能夠完成話輪并促成話輪轉(zhuǎn)換,因此應當是話輪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非語言交際并非毫無規(guī)矩可循;完成話輪并促成話輪轉(zhuǎn)換應當是非語言交際的重要目的之一。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的結(jié)合與交替,后者對前者的補充、強調(diào)、修正、替換等都能夠體現(xiàn)說話人對話輪的完善。把兩個研究領(lǐng)域有機結(jié)合可以進一步發(fā)現(xiàn),說話人的文化差異和交際目的對于話輪轉(zhuǎn)換具有重要意義,以此為基礎(chǔ)或許可以對話輪中的重疊、沉默等作出新的思考;非語言交際同樣以實現(xiàn)對話、生成意義為目的和內(nèi)容,因此可以結(jié)合語用合作原則、禮貌原則等展開系統(tǒng)研究。由此可見,深化現(xiàn)有理論研究需要新方法或新手段;整合性研究可以多元借鑒相關(guān)學科成果,實現(xiàn)學科間的靈活轉(zhuǎn)化,獲得理論研究的綜合視角。

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李洪儒. 試論語詞層級上的說話人形象[J]. 外語學刊, 2005(5).

李洪儒. 說話人意義的形成機制及其功能——“語言與人”系列研究(1) [J]. 外語學刊, 2013(6).

李悅娥 范宏雅. 話語分析[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洛雷塔·馬蘭德羅 拉里·巴克. 非言語交流[M].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1.

Edmondson, W.SpokenDiscourse:AModelforAnalysis[M]. London: Longman, 1981.

Harris, Z.ATheoryofLanguageandInformation:AMathematicalApproach[M]. Oxford: Clarendon, 1991.

McHoul, A.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s at Formal Talk in Classroom[J].LanguageinSociety, 1978(7).

Sacks, H., Schegloff, E.A., Jefferson, G. A Simplest Systematic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in Conversation[J].Language, 1974(4).

Samovar, L., Porter, R.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Reader[M]. San Francisco: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Schegloff, E. Presequences and Indirection: Applying Speech Act Theory to Ordinary Conversation[J].JournalofPragmatics, 1988(12).

Van Lier, L.TheClassroomandtheLanguageLearner:EthnographyandSecondLanguageClassroomResearch[M]. London: Longman, 1988.

【責任編輯孫 穎】

NonverbalBackChannelItem: “NonverbalCommunication”inTurn-taking

Xu Ming-yang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20, China)

To study discourse analysi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ity finds out that there is certain connection between differentiations of verbal vs. nonverbal back channel items in turn study and verbal v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y, in which existing some intrinsic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research content “nonverbal back channel item”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former also belongs to communicative category, which can complete the turn and contribute to turn-taking; therefore it should be component of the turn. The latter also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conversation realization and meaning generation; therefore cooperation principles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further study.

discourse analys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urn-taking; nonverbal back channel item;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H0-05

A

1000-0100(2015)02-0061-4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2.011

2014-06-29

猜你喜歡
體態(tài)語講話言語
言語思維在前,言語品質(zhì)在后
“注水”講話
課堂教學中教師體態(tài)語的作用
國旗下的講話
《世說新語》中的“言語”趣味故事
女大學生體態(tài)語優(yōu)化課程建構(gòu)與訓練技巧研究
男朋友
初中英語教師體態(tài)語應用建議
淺談節(jié)目主持人體態(tài)語的運用藝術(shù)
關(guān)于冬天
达拉特旗| 扶绥县| 农安县| 龙海市| 库尔勒市| 都匀市| 佛山市| 湘乡市| 特克斯县| 文登市| 延边| 宁化县| 平远县| 略阳县| 无为县| 娄底市| 共和县| 久治县| 嘉峪关市| 澜沧| 岫岩| 陇南市| 通海县| 剑川县| 新安县| 芜湖市| 鸡西市| 伊宁市| 寿光市| 阿克陶县| 沅江市| 扶余县| 绵竹市| 专栏| 获嘉县| 阳原县| 波密县| 陈巴尔虎旗| 澄城县| 囊谦县| 左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