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芳,艾桂琴,王玉芬
(楚雄師范學院,云南楚雄675000)
解讀歐·亨利短篇小說的公民道德觀
李紹芳,艾桂琴,王玉芬
(楚雄師范學院,云南楚雄675000)
歐·亨利不僅是世界短篇小說三大巨匠之一,而且還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他的一些短篇小說融入了人文關(guān)懷和公民道德意識。道德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選取三篇歐·亨利短篇小說,從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三方面來解讀他的公民道德觀,旨在挖掘其短篇小說對公民道德建設(shè)的借鑒價值。
歐·亨利;短篇小說;公民道德
歐·亨利被譽為美國現(xiàn)代短篇小說之父,他與俄國的契訶夫和法國的莫泊桑被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歐·亨利能夠從各個角度獲取寫作素材,因此他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不拘一格,題材廣泛,他的短篇小說集可以算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一個美國社會縮影。歐·亨利的小說不僅批判了一些利欲熏心的上流社會人士的丑惡嘴臉,而且還歌頌一批艱辛貧窮的下層勞動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味,他的短篇小說融入了強烈的道德意識和人文關(guān)懷。我國學界對歐·亨利作品的關(guān)注多為寫作手法。例如,樊林(2003)分析了歐·亨利小說的藝術(shù)特色,胡長玉(2007)則從創(chuàng)作手法探討了歐·亨利的小說。其實歐·亨利可謂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但學界從道德的角度對其作品的研究并不多。盡管歐·亨利所生活的社會制度與我們的不同,但他對一些勞苦大眾的高尚情操進行了熱情謳歌,他在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的公民道德觀對我們實施公民道德建設(shè)也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因此,本文以《公民道德建設(shè)實施綱要》(新華社,2001)為依據(jù),從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三方面來探討歐·亨利短篇小說所體現(xiàn)出的公民道德觀。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確定人倫關(guān)系的第一場所。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它涵蓋了夫妻、長幼之間的關(guān)系。家庭美德的主要內(nèi)容有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等。家庭美德建設(shè)關(guān)系著社會道德風尚和公民道德素質(zhì)的形成,有利于促進社會文明的全面進步,有利于推進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影響到一些人的婚姻觀念,導致他們的婚姻生活中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家庭和諧和社會穩(wěn)定。歐·亨利生活的年代正值美國內(nèi)戰(zhàn)后的“鍍金時代”,金錢的占有程度已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中心,生活在這樣一個金錢主宰的社會中,人們的喜怒哀樂大都與金錢相關(guān),婚姻生活也不能擺脫金錢的束縛。歐·亨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為喚醒人們珍惜家庭成員間彼此真誠的愛與關(guān)懷,給讀者獻上一個個哀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其中《麥琪的禮物》就是一個關(guān)于夫妻間能夠互相犧牲的感人故事。
《麥琪的禮物》講述了一對夫妻互贈圣誕禮物的故事。妻子黛拉是一位家庭主婦,家庭的重擔落在二十二歲的丈夫吉姆肩上。以前吉姆每周可掙三十元錢,可如今的收入縮減到了二十元,這使得這對夫婦的生活非常拮據(jù),他們只能住在每月八塊錢租金的簡陋公寓里。為了維持生活,黛拉常常得跟那些雜貨店老板和賣菜小販討價還價,而且夫婦倆也沒有錢買新衣服,黛拉穿戴的是舊衣服和舊帽子,甚至都不能給外出上班的吉姆買一件新大衣和一雙手套。盡管這對年輕夫妻非常清貧,但他們卻擁有兩件非常珍貴的東西,一個是吉姆的金表,另一個是黛拉的秀發(fā)。吉姆的金
表是從他爺爺那里傳下來的,表非常氣派,但沒有表鏈,吉姆只好用一根舊皮帶系上湊合著用。黛拉的秀發(fā)猶如棕色瀑布,柔滑光亮,長過雙膝。一年一度的圣誕節(jié)來臨了,夫婦倆都盤算著要給對方送一份合意的禮物。盡管黛拉精打細算地操持家務,省吃儉用幾個月,一分一分攢下的積蓄僅有一元八角七分。第二天就是圣誕節(jié)了,而黛拉手頭的一元八角七分是根本不夠給吉姆買禮物的,無奈的黛拉只好跑到頭發(fā)制品商店賣掉自己心愛的頭發(fā),拿著賣頭發(fā)的二十元錢去各雜貨店為吉姆挑選禮物。她終于在一家店鋪找到合適的禮物,那是一條白金表鏈,它正好與吉姆的金表相配,黛拉花二十一元買下表鏈,帶著僅剩的八角七分錢回到家等待吉姆歸來。當吉姆回到家發(fā)現(xiàn)沒了秀發(fā)的黛拉,他表情奇怪,近乎一個白癡。黛拉向他解釋自己把頭發(fā)賣了給他買了表鏈,并對吉姆說:“也許我的頭發(fā)能數(shù)得清,可是我對你的愛沒有人能數(shù)得清?!?石向騫,1998:11)吉姆從恍惚中回過神,并把黛拉摟在懷里,他從口袋里掏出一包東西放在桌上,說道:“我想不論是剪發(fā)、刮臉還是洗頭,任何這類事情都不能減少我對我的姑娘的愛。不過你要是打開那包東西,就會明白剛才你為什么使我一陣發(fā)呆了?!?石向騫,1998:12)黛拉打開紙包,看到一套她渴慕已久的純玳瑁梳子。原來吉姆已經(jīng)把自己的金表賣了,為妻子買了一套昂貴的漂亮梳子作為圣誕禮物。盡管小說《麥琪的禮物》以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結(jié)尾,但歐·亨利向讀者展現(xiàn)的卻是一對具有優(yōu)秀家庭美德的年輕夫婦及其他們的真摯愛情故事。黛拉和吉姆雖然清貧,可他們互相關(guān)心,承擔好各自的家庭角色。黛拉溫柔善良,勤儉持家,吉姆勤勞穩(wěn)重,盡職盡責。在那個物欲橫流的年代,他們在艱難困苦中仍然保持著彼此間的真愛,為了自己的愛人,他們愿意去奉獻,甚至犧牲自己最心愛的東西。黛拉的秀發(fā)和吉姆的金表都是他們各自的心愛之物,但為了送給對方合意的圣誕禮物,他們都自愿舍去各自的寶貝,盡管他們最終收到的禮物變成了暫時無用的東西,但是那兩份禮物卻是他們偉大愛情的見證。雖然他們生活的世界是無情的,但由于這對純樸善良的夫妻各盡其職,和睦相處,因此他們感受到的是一種無比的幸福。歐·亨利正是通過描寫這樣一個感人的家庭故事,來呼吁人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具有自我犧牲和無私奉獻的美德。
職業(yè)道德是指從業(yè)人員在從事本職工作中應遵守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是評價人們在本行業(yè)內(nèi)部的行為善惡的重要標準,它涵蓋了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內(nèi)容。然而,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的道德意識影響了部分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態(tài)度、職業(yè)觀念、職業(yè)技能、職業(yè)作風和職業(yè)紀律。從職業(yè)道德的角度來開,公平正義是社會的呼喚和文明的象征。歐·亨利從事過多種職業(yè),與許多行業(yè)的勞苦大眾有過交往,他深諳公平正義的重要性,從他的短篇小說《二十年后》就可以看出他的職業(yè)道德觀。
《二十年后》是關(guān)于兩個親如兄弟的好朋友分別二十年后再次重逢的故事。鮑勃和吉米從小一起在紐約長大,他倆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到鮑勃十八歲,吉米二十歲的時候,鮑勃決定到西部闖蕩,但吉米卻不愿離開紐約,于是在鮑勃動身去西部的頭一天晚上,他倆到“老喬”布雷迪飯店吃飯,并約定二十年后還要在當日當時到“老喬”布雷迪飯店見面。在鮑勃去了西部之后,兩人一開始有一些通信往來,可兩年后兩人就失去了聯(lián)系。二十年過去了,到了兩人約定見面的時候,鮑勃從千里之外的西部趕回紐約,并來到當初約定的“老喬”布雷迪飯店,但那個飯店已在五年前拆掉了,現(xiàn)在是一個五金店。早到的鮑勃就靠在五金店門口抽煙,等待好友吉米的到來。此時,一個正在街上巡邏的警察向他走來,鮑勃就對警察解釋自己只是在此等待一個朋友,同時他還向警察打聽關(guān)于“老喬”布雷迪飯店的事。在聊天時,鮑勃劃燃火柴點雪茄,此時警察才看清鮑勃的面容,“他有個方下巴,面色蒼白,目光銳利,右眉邊有一道發(fā)白的傷痕?!?石向騫,1998:92)鮑勃還向警察聊起自己和吉米的友誼以及二十年前的約定,同時還提到自己在西部的發(fā)財過程。在此期間,鮑勃看過手表,距約定的時間還差三分鐘,于是警察問他:“非得要求他準點到不可嗎?”他回答:“才不呢!我至少要多等他半小時?!?石向騫,1998: 93)然后警察說自己還要去巡邏,就和鮑勃告別了。過了大約二十分鐘,一個自稱是吉米的高個子男人朝鮑勃走來,在黑暗中兩人緊緊抓住對方的手,詢問分手后彼此的情況,然后吉米提出要帶鮑勃去找一個地方敘舊。兩人挽著手臂上路了,來到一個亮著電燈的藥店前,兩人借著燈光打量對方,鮑勃松開胳膊說:“你不是吉米。”高個子男人回答:“你已經(jīng)被捕十分鐘了,老滑頭‘鮑勃’”(石向騫,1998:94)高
個子男人還交給鮑勃一張字條,鮑勃看完字條恍然大悟,原來半小時前與鮑勃聊天的那位巡邏警察就是吉米,他按時來與鮑勃見面,但在鮑勃點燃火柴的時候,他通過面容判斷鮑勃就是芝加哥警方正在通緝的犯人,但他不忍心親自緝捕自己情同手足的好友,于是他返回警局讓他的那個高個子同事前來抓捕鮑勃。
歐·亨利給小說《二十年后》設(shè)計了一個出人預料的結(jié)局,通過作品,他不但贊揚了鮑勃和吉米之間的純真友情,而且更重要的是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嚴守職業(yè)道德的高大警察形象。鮑勃和吉米本是發(fā)小,他們形影不離,但由于各自的追求不同,他們只得無奈分開,并約定二十年后再聚。在他們分開后的這二十年間,鮑勃通過非法手段在西部發(fā)了財,但他也成了芝加哥警方的通緝犯,而留在紐約的吉米成為一名公正執(zhí)法的警察,他恪敬職守,兢兢業(yè)業(yè)。由于他們之間的深厚友情,兩位彼此忠誠的好友都信守著二十年前許下的諾言,如約來到指定的地點見面。在他們相認之前,吉米意外發(fā)現(xiàn)鮑勃正是警方通緝的犯人。面對不遠千里,且冒著暴露身份之險趕來赴約的好友,吉米陷入兩難境地,是徇私枉法還是秉公執(zhí)法。最終,忠于職守的吉米還是堅守住了警察應有的崇高職業(yè)道德,在情與法的沖突中,吉米深知法不容情的道理,但他怎么忍心親手抓捕自己親如兄弟的好友呢?他只好請同事前來抓捕鮑勃,吉米的決策既維護了兄弟情義又遵守了自己的職業(yè)道德。歐·亨利通過小說《二十年后》向讀者展示了自己的職業(yè)道德觀,這樣的觀點是值得當代各行各業(yè)的人深思的。
社會公德是公民道德的基礎(chǔ),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倫理基石,是國家和民族形象的象征。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guān)系,它是公民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xiàn),社會公德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等行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存在一些不容樂觀的社會公德現(xiàn)象,例如,在面對需要幫助的人時,許多人往往采取“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態(tài)度。歐·亨利的小說大都是以十九世紀晚期的社會生活為素材,當時美國的社會矛盾日益加劇,許多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面對那樣一個人性扭曲的社會狀況,來自社會下層的歐·亨利借助短篇小說表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公德意識,展示人性美的光輝,從而把讀者引向高尚的心靈境界。下面就以《最后一片葉子》為例。
《最后一片葉子》描寫了三個貧窮藝術(shù)家之間互相幫助的溫暖故事。在華盛頓西邊的一個小胡同,居住著一些貧窮的藝術(shù)家。年輕畫家蘇和瓊斯就住在一棟三層磚樓的頂層,而六十多歲的老畫家貝爾曼則住在這棟樓的底層。蘇和瓊斯在一個飯店邂逅,由于兩人在藝術(shù)趣味、飲食口味和衣飾品味方面有共同之處,因此她倆一起建立了一個畫室。老貝爾曼是一個失敗的藝術(shù)家,他一直夢想能完成一幅驚世之作,但二十五年過去了,他也未能實現(xiàn)夢想,他的作品僅有少量幾幅商業(yè)畫和廣告畫,微薄的收入主要是靠給一些請不起職業(yè)模特的年輕畫家當模特。他也給蘇和瓊斯當模特,而且自認為是樓上兩位年輕藝術(shù)家的保護神。冬天到了,肺炎在他們居住的片區(qū)蔓延,瓊斯不幸染上肺炎,而且病情加重。蘇便請來醫(yī)生給瓊斯看病,醫(yī)生告訴她瓊斯能夠康復的希望僅有十分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瓊斯個人想要活下去的信念至關(guān)重要,然而病情非常嚴重的瓊斯幾乎已喪失活下去的勇氣,她只能躺在床上,看著窗外一堵磚墻,一株老常春藤爬到半墻上,葉子幾乎被風吹落了,剩下不多的幾片。失去生活意志的瓊斯數(shù)著一片片飄落的葉子,她已把自己的生命和葉子聯(lián)系在一起,她堅信最后一片葉子落下時,自己就會死去??粗偕蟽H剩的四片葉子,焦慮的蘇到樓下請貝爾曼來給自己充當?shù)V工模特,同時還把瓊斯的情況告訴他,善良的貝爾曼聽了之后,他眼睛紅紅的在流淚,他認為瓊斯的想法非常愚蠢,怎么能把葉子掉落和生命聯(lián)系在一起呢?那天晚上外面狂風驟雨,等瓊斯睡著了,蘇把窗簾拉下來。第二天早晨,醒來的瓊斯便要求蘇把窗簾卷起,她要看看常春藤上的最后一片葉子是否已落下。當窗簾打開后,瓊斯驚喜地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一夜的風雨洗禮,竟然還有一片葉子勇敢地掛在墻上。這片最后的藤葉給瓊斯點燃了生命的希望,她很快讓蘇給她做飯。當天下午,醫(yī)生來給瓊斯看病,他說瓊斯康復的希望很大,順便還提起樓下的貝爾曼也患了肺炎,由于他年紀大,所以不可能康復了。第二天,老貝爾曼就在醫(yī)院去世了。原來當蘇把瓊斯的情況告訴貝爾曼后,為了不讓瓊斯喪失生的意志,貝爾曼在最后一片葉子落下時,頂風冒雨連夜在墻上畫了一片常春藤葉,由于受寒患上肺炎。
在小說《最后一片葉子》中,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和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zhì)得到充分的詮釋。無論是年輕畫家蘇還是老畫家貝爾曼,在面對生命危在旦夕的瓊斯時,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盡管蘇和瓊斯的認識僅為有個月,但在瓊斯病倒后,蘇無微不至地對瓊斯進行照顧和安慰,在得知瓊斯康復的希望僅有十分之一時,她甚至還大哭了一場,但為了不讓瓊斯知道真相,她在瓊斯面前又假裝出非常愉快的樣子。再來看老貝爾曼,雖然他總在叨念自己要畫一幅驚世之作,但他始終沒有開始動筆,然而當他得知瓊斯的情況后,他并沒有考慮自己年老體弱的實際,為了給瓊斯點燃生命的曙光,他在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把一片永不凋零的葉子畫到墻上,他挽救了瓊斯,卻犧牲了自己。對于蘇和貝爾曼來說,瓊斯并非他們的親人,而他們給她的卻是一種無私的關(guān)懷,甚至獻出生命。歐·亨利就是通過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來傳達他的道德情懷,以喚醒生活在冷漠社會中的人們應具有的良知。
總之,透過歐·亨利那一篇篇構(gòu)思精妙和情節(jié)多變的小說,讀者不僅可以領(lǐng)略到這些作品的強大藝術(shù)魅力,而且還能體會到作者充滿人文關(guān)懷的道德意識。在讀完《麥琪的禮物》《二十年后》和《最后一片葉子》之后,作品所蘊含的深刻精神內(nèi)涵給讀者的心靈帶來的是一種震撼與感動。不論是《麥琪的禮物》中黛西和吉姆的犧牲精神,還是《二十年后》中吉米的公平正義形象以及《最后一片葉子》中蘇和貝爾曼的助人為樂精神,這一個個充滿社會正能量的故事人物都可堪稱道德楷模,使讀者獲得一種無形的精神熏陶,這正是歐·亨利作品的道德教育價值。雖然世界各地的人們所處的文化氛圍不盡相同,但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人類共同的信仰。希望歐·亨利作品中所謳歌的美好人性和高尚道德情操,能喚醒人們擯棄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和利己主義等不良觀念,共同攜手構(gòu)建一個健康和諧的文明社會。
[1]樊林.匠心獨運的反襯驚世駭俗的震撼——淺議歐·亨利短篇小說的藝術(shù)特色[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03(4).
[2]胡長玉.歐·亨利小說的創(chuàng)作手法初探[D].山東大學,2007.
[3]歐·亨利.麥琪的禮物[A].石向騫,譯.歐·亨利全集(第一冊)[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
[4]歐·亨利.二十年后[A].石向騫,譯.歐·亨利全集(第一冊)[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
[5]歐·亨利.最后一片葉子[A].鄧小紅,譯.歐·亨利全集(第四冊)[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
[6]新華社.公民道德建設(shè)實施綱要[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1(6).
Interpretation of the Civil Morality Views in O·Henry’s Short Stories
Li Shaofang,Ai Guiqin,Wang Yufe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Yunnan 675000,China)
O·Henry is not only one of the world’s three great masters in short stories fields but also a humanist,and some of his short stories contain humanistic care and civil morality awareness.Morality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so this paper selects three O·Henry’s short stories to interpret his views of civil mora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 morality,occupation ethics and the family virtues.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find out the valu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morality.
O·Henry;short stories;civil morality
I106.4
A
1672-6758(2015)05-0115-4
(責任編輯:蔡雪嵐)
李紹芳,碩士,副教授,楚雄師范學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艾桂琴,碩士,講師,楚雄師范學院。
王玉芬,碩士,講師,楚雄師范學院。
楚雄師范學院2014年科研項目“19-20世紀優(yōu)秀英美短篇小說與公民道德建設(shè)研究”的成果之一。
Class No.:I106.4 Document Mar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