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影,陳兆軍
(1.營口理工學院,遼寧 營口115000;2.煙臺南山學院,山東 煙臺 265713)
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一門使學習者實現英語知識和技能專門化的應用型課程,諸如新聞英語、法律英語、醫(yī)學英語、旅游英語、商務英語、外貿英語、金融英語等等,是與職業(yè)領域相適應的英語。ESP教學在我國已經全面展開,高校管理和教學人員已對 ESP教學進行了的大量實踐,并在課程設置、教材選編、教學管理、教學方法諸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ESP學習者的學習自主性的培養(yǎng)沒有受到關注。ESP學習者常常跟不上常規(guī)課堂的進程,課堂學習滿足不了他們的個人需要,而且 ESP課程比較短,即使課程結束,學習者也要自己繼續(xù)學習。只有在課程中指導學生怎樣增強自主性以及應該如何去學習,學生才會更加自主[1]。當學習者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承擔學習責任,并參與做出影響學習的決定時,學習會更加有效。
常規(guī)的 ESP課堂教學主要采取語法翻譯法,教師是課堂中心,教師教什么,怎樣教,教多少,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隨之減弱,學習自主性更難以培養(yǎng)。人本主義教育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要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學什么,怎樣學,學得怎樣,都應由學習者自由討論決定。所以 ESP教學要以學習者為中心,激發(fā)學習者學習動機,促進學習者的學習自主性。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對外部的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同樣,認知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學習者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學習者要通過與他人的不斷交流、溝通和合作,在自己原有背景知識的基礎上完成新知識的意義建構;積極合作產生促進性互動,學習者會彼此鼓勵和促進學習。
培養(yǎng)交際能力是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當然也是ESP教學的目的。在ESP情景下,學生可以在通過英語學習專業(yè)和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把語言置入大腦信息庫中。ESP學習應是信息的輸入、貯存、編碼和提取的過程。學生必須把所接收的信息經過分析比較,歸類整理,建立起自己的內在系統(tǒng),所學的知識才能在頭腦里扎根,而后才能隨時提取,才能在交際中運用自如[2]。
基于現實和理論的要求,依托網絡(Internet)進行的ESP學習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一種方法,ESP課程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性的提高,這種方法正適合ESP課程教學。ESP學生可以運用網絡學習學科內容和完成學科任務,從而學習語言。
為了評估網絡對ESP教學的有效性,ESP課程內容設計必須考慮:如何使用可靠的和新穎的資料,設計現實中可以激勵學生興趣的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融合各種語言技能,組織活動讓學生為了真實目的而使用語言,活動和資料能滿足學生的學習目標和需要并適合學生的水平,能發(fā)展學生的批判式思維能力,能合作學習等。
網絡可以輔助 ESP教師按照上述原則來設計課程,因為網絡可以提供大量的真實資料以及最新信息的檢索,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參考資料和學習資料。學生可以使用電子郵件與同伴或者外國人聯系。電子郵件和計算機網絡可以使學生參與合作項目。比如,學生能使用電子郵件參與國際研究團隊并探索解決現實問題的途徑。網絡也提供發(fā)表見解的論壇,學生有機會給網民書寫自己的真實目的。學生為網民提供必要的學科信息,這能夠增強學生的動機并促使他們之間對信息的適用性相互討論。網絡能促進學習者的自主性,幫助學習者發(fā)展基本的學術研究技能,比如從相關性較小的資料中分析出重要的資料,以及批判思維技能。
另一方面,網絡可以用來給學習者提供學習需求指導,允許他們自己設定學習的進度。這一點對ESP學生很重要,尤其是那些由于學術和職業(yè)要求而感覺只靠參與常規(guī) ESP課堂學習不能提高英語水平的學習者。另外,ESP課程持續(xù)時間短,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網絡能幫助 ESP教師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大綱,教師是課程信息資料的提供者和指導者,而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Holec[3]把“自主性”定義為“掌控自己學習的能力”,也就是,一個人能夠執(zhí)行自己在學習方面的各種決定。這些決定包括決定學什么,什么時候學,怎樣去學以及學多久,此外還包括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材料和技巧,選擇合適的學習策略以及對學習結果的評估。然而,不同的學生自主性水平也不盡相同,教師要意識到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獨立學習,教師應該努力幫他們發(fā)展學習技能,以便增強他們的自主性。
借助網絡學習語言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主性并幫助學生掌握各種學習技能。網絡語言學習之所以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在于網絡語言學習提供的是適合學生進度的,并能被學生所接受的專門指導而不是簡單的接受性學習,還在于在網絡語言學習中學生控制整個進程,而不是老師控制。利用互聯網的多媒體能力,學生不僅可以按他們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而且還可以按照他們自己的意愿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知識并獲得完全和他們口味的相對應的權威學習材料。然而,這種網絡技術并不能一定保證自主性的提高。Oxford[4]認為,網絡技術的使用只有在以下條件都滿足的基礎上才能有效:(1)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并通過各種途徑去增強學習者的動機;(2)用于第二語言的學習,并充分考慮教育目標和學習者的類型;(3)能夠提供以意思為核心的學習環(huán)境充足的第二語言輸入,提供相關主題和有意義的學習任務;(4)在特定的指導情境中得以有效的探索;(5)能夠有效的解決學生個體遇到的問題。
在 ESP教學情境中,依托網絡的活動幫助學生發(fā)展自主能力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網絡活動必須圍繞學生的需要和興趣設計,找到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的途徑。ESP教學大綱必須基于對學生需求的先前分析(previous analysis),不僅包括分析語言使用的情景以及在這些情景中語言使用的恰當性,而且還要分析學生的主觀需求。為了激勵學生,要給學生呈現真實的材料并讓他們面對與他們專業(yè)學科相關的真實的決定和現實的問題。
與學生學習需求相關的內容可以增強 ESP學生的學習動機,但是其他方面也非常重要,例如學生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性。正如Hutchinson & Waters[5]所指出,ESP教學需要內驅動力,學生不僅只是運用所學知識,而更要從實際學習經歷中獲得滿足。
合作學習也能夠增強學習動機。現實世界要求眾多人一起工作。同樣,網絡可以用來設計一些活動加強學生合作。這些活動要求每位學生完成不同的任務,每位學生要互相分享學習和研究成果,得出活動的總體結論。合作學習要求學習者立足于自己的具體學習目標、興趣和需要而選擇某項任務。
網絡的學習活動需要和課程的學習融合在一起,要與課程的學習目標聯系起來。在設計 ESP網絡學習活動時,有必要考慮教學目標、學生需要練習的語言技能、學生的層次、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及使用網絡的能力。教師應當布置能適合學習目標和滿足學生需要的學習任務。比如,使用電子郵件與其他同學或者外國人交流可以鍛煉學生的交際技能。另外,在教學之前有必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如果我們使用網絡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我們要允許學生自己掌控或構建自己的學習情況。當然,這不意味著教師不起作用,也不意味著任由學生自己處理學習活動。教師的作用不是提供所用的學習信息,而是在學習活動的不同階段提供必要的指導。另外,不能只提供與學科專業(yè)相關的真實資料,使用網絡的學習活動需要認真選材和設計,從而確保學生不被大量的資料信息壓倒。所以教師要起到以下作用:(1)描述學習任務進行的步驟和程序;(2)提供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所需的資源;(3)協(xié)助學生根據自己的語言水平和學習風格選擇他們自己的學習途徑。
教師要教會學生運用策略去完成學習任務。教師要設計需要學習策略的學習活動,比如分析、綜合、對比和類比網絡文本、圖像、影音等資料,建立自己的解決路徑和反思完成任務的過程以及合作學習等。元認知策略能夠幫助學習者理解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語言輸入,也有助于他們完成英語學習任務。教師要培訓學生的元認知策略,指導學習者選擇和使用有效的語言學習策略,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由此,網絡活動要求學生做到:明確學習目標,反思他們已知的知識和可以用來完成學習目標的知識,反思他們需要知道什么才能完成學習任務,計劃如何進展學習任務以及分工,反思在學習任務途中是否選對了正確的途徑,評估學習活動的結果和他們所學到的知識。
WebQuest是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開發(fā)的一種課程計劃。一個WebQuest必須包括引言(Introduction)、任務(Task)、過程(Process)、資源(Resources)、評估(Evaluation)、結論(Conclusion)等 6個部分。引言部分提供背景信息和動機因素,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對任務主題進行思考;任務部分告知學習者需要做什么;過程部分描述學習者完成任務所需要經過的步驟、扮演的角色、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建議等;資源部分包括一些學生完成任務所需要的資源,網絡性的和非網絡性的資源;評估部分是對學習者所完成的任務的效果以及在完成任務中表現的行為進行公正的評價;結論部分學生進行反思,教師進行總結的階段。
在 ESP教學中,對網絡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使學生減少對老師的依賴,學生可以決定學什么,怎么學以及學多久等。通過網絡,ESP學習者可以獲得適合他們需要的資源,掌控并使用大量自己滿意的材料。然而,盡管網絡會幫助學生提高在語言學習中的自主性和學習技巧,對這種技術的應用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而且也不能保證學生就會更自主。ESP教師在把網絡作為教育資源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到所選的網站和相關活動應該與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目標相關。其次,為了更好地利用網絡學習,學生需要老師的指導,反饋和支持。另外,老師應該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資源,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層次的學習材料。
[1]Jordan,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程世祿,張國揚. ESP的理論與實踐[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69-70.
[3]Holec, H. Autonom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 Pergamon, 1981.
[4]Oxford R L. Intelligent Computers for Language Learning: The View from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Instructional Methodology [J].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1993(2):173-179.
[5]Hutchinson, T. and A.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