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 邵正周
摘 要:武術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武術教學中經(jīng)常存在枯燥無味的現(xiàn)象。這與武術的特殊性——基本功教學有關,采用定時定勢重復練習,會使學生產(chǎn)生畏懼心理。筆者認為執(zhí)教者對武術基本功的認知,不能將其單純的理解為動作規(guī)范層面,而應該將其一分為四,即“精”“氣”“神”“型”四個核心方面,并選擇適當?shù)慕谭ㄟM行逐一攻破。
關鍵詞:精氣神;武術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01-0054-02
武術作為國粹,集健體防身、修身養(yǎng)性為一體,然而學生往往帶著興奮而來,卻總是失望而歸。這是否意味著武術教材過于簡單落后,或武術教法不夠多樣化、不夠新穎?這與武術的特殊性即基本功教學有關,俗話說“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執(zhí)教者經(jīng)常擔心武術教學中過于游戲的教學讓學生空留花架子,而過多采用定時定勢重復練習以加強基本功,這種教法勢必讓學生產(chǎn)生畏懼心理。筆者認為這是執(zhí)教者對武術基本功的核心認識不足,不能將其單純的理解為動作規(guī)范與精氣神的表現(xiàn)層面,而應該將其一分為四,即“精”“氣”“神”“型”四個核心方面,并選擇適當?shù)慕谭ㄟM行逐一擊破。
一、“精”“氣”“神”“型”四個核心的釋義
精:即武術動作演練與武術精神的統(tǒng)一體。
氣:即武術演練能結合氣息運轉,合理分配體力或發(fā)聲練習。
神:即武術演練時由一個動作變化到下一個動作的眼神變化。
型:即武術動作演練中單個動作的表現(xiàn)。
二、以“精”“氣”“神”“型”為核心理念的教學需求
傳統(tǒng)武術基本功教學注重動作與精氣神練習的統(tǒng)一性,這樣就限制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與靈活性,最終只能是不斷地重復與定時定勢練習,大有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嫌疑,其枯燥性可見一斑,所以阻礙了武術在學校開展的腳步。而以“精”“氣”“神”“型”為核心理念看待基本功教學,任何一個動作或組合動作我們都可以一分為四,按照由易到難的教學規(guī)律,從“型”“神”“氣”“精”的順序進行教學,靈活地運用各種教法針對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逐一擊破。
三、以“精”“氣”“神”“型”為核心理念的武術教學體系構建
1. 以定成型,趣而不累
型是形之基礎,形是武術之根本。任何一個動作如果無型則無從談形。大部分執(zhí)教教師在武術教學中分不清二者之間的差別,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以五步拳為例,其集合武術主要步法、手型、身法、眼法于一體,是武術入門的必修課,以形為認知的教學,通常先從并步抱拳開始,然后弓步摟手沖拳,接彈踢沖拳、馬步架擋等按部就班的教學,哪一步練得不好則重點練哪一步,如弓步?jīng)_拳不好就練弓步?jīng)_拳,馬步不到位就練馬步,然后再結合起來重復練習,這種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學模式枯燥無味不講,更像是揠苗助長,缺點如下:(1)注重步法轉換練習限制了武術步法的靈活性,學生只知道由前一個步法轉化為這一步法,而不懂得如何由這一步法轉換為其他步法。(2)強化動作轉換練習常導致武術初學者動作生硬無神,不利于后續(xù)教學。
以型為認知的教學則以末端動作為主進行定型,強調(diào)單一動作的步法、手型、身法、眼法于一體,如弓步?jīng)_拳,強調(diào)的重點為:后腿蹬直、前腿蹲平、上身挺拔、眼盯拳面這一定型動作,而不是蹬地擰腰、力達拳面這一過程性動作。又如馬步架擋,只是對這一最終動作進行定型,而不是針對如何轉換為這一動作的過程。末端定型的優(yōu)點:(1)學生能準確把握這一定型動作的要領。(2)不限制轉換形式,給學生留以思考空間,使步法間轉換更為靈活,同時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末端定型運用的要點:(1)末端定型要集步、手、身眼法于一體,缺一不可。(2)定型時間不可太長,避免枯燥無味。(3)教法靈活多變,不拘泥于形式:可踏步、慢跑、原地跳接動作定型,也可以是相似型或不相近型之間的變換,重點是一步到位不拖泥帶水。
2. 以轉傳神,形神兼?zhèn)?/p>
神是形之所在,是武術套路的魂之所在,動作無神則無形,再好的動作做出來也只是做操,很多執(zhí)教教師認為神是型與型之間的轉換時眼隨手走的表現(xiàn),而忽視了神之根本在于動作轉換的攻防含義,是一種心理層面的表現(xiàn),而非單純的眼神變化,眼隨手走的教學,學生往往表現(xiàn)不出武術的靈動,而以攻防含義層面教學讓學生對神的理解往往效果更佳。如動作開始教師的第一個口令是“預備”,學生鉚足了勁兒抱拳,眼盯左方,動作略顯僵硬。如果將口令換為“警惕”,為學生營造一個危機的氛圍,從而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肌肉處于興奮狀態(tài)以對來敵,從而顯示出預備這一動作該有的神態(tài)。眼隨手走、力不從心,手隨眼走、力由心出,只有后者才能詮釋完美的攻防。又如掄臂砸拳,教師在學生練習的時候不斷強調(diào)轉體繞環(huán)掄臂動作協(xié)調(diào)一致,砸拳與震腳同時完成,眼隨手轉,這樣只會導致學生照葫蘆畫瓢,不明白動作的意思,要么不發(fā)力、要么發(fā)蠻力。但如果在講解的時候能巧妙設置情境,告知動作的攻防含義,眼盯敵人,左手掄臂擄抓,右拳掄起下砸,這樣學生才能表現(xiàn)出該動作所需的神。
3. 以合運氣,意動結合
武術動作組合與氣的合成,其根本用意在于攻防,合理的氣息運作,不僅提高了觀賞性,更加強了時效性,武術動作組合的練習不能單靠計時為準,更應該讓學生明白氣息運轉的要領,即進攻時動作的氣息運作要一氣呵成,不給敵人以還手之力,防守型動作的氣息運作要輕,不讓敵人找到可乘之機,同時也要在合適的時候結合發(fā)聲,給敵人以精神上的震懾。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攻防動作較為清晰的南拳或者對練等套路視頻,讓學生形成一個動作表象,同時引導學生產(chǎn)生一個“假想敵”引導學生優(yōu)化動作路線,合理分配氣息,讓敵人無還手之力。
4. 精神合一,行云流水
套路演練只是武術的外顯,而精神才是武術的內(nèi)在,二者合而為一才能成為武術,習武者不僅要有“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恒心,也要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毅力,不僅是套路的演練者,也要是武術的思考者,要有克己忍耐、以德服人的氣量,這些恰恰是我們現(xiàn)在學生所缺少的東西。古人有云:“未曾習武,先習武德?!眻?zhí)教者應當將武術的精神貫穿于武術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接受武術。
四、結語
武術作為一門古老的技藝流傳至今,集攻防技能與精神文化于一體,將其發(fā)揚光大是我們每一個武術人的奮斗目標,然其繁雜多樣的套路變化以及當今學生的實際情況,限制了武術發(fā)展的腳步,但武術有句老話叫“見招拆招,以不變應萬變”,只有執(zhí)教者真正從核心意義上去認知武術,才能將其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