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性別與身份政治芻議

2015-02-25 18:21:58何李新
學術交流 2015年6期
關鍵詞:齊澤克拉康女性主義

何李新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成都 610065;綿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6)

社會學研究

性別與身份政治芻議

何李新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成都 610065;綿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6)

關于女性身份的思考與爭論一直貫穿女性主義歷史發(fā)展始終,但當代性別問題所涵蓋的意義范疇已絕非女性主義一詞所能道盡。只有考察當代身份政治的復雜語境及其內涵,并回溯性地將女性主義的發(fā)展譜系納入到身份政治的視閾內,才能進一步探詢超越性別身份政治的可能。齊澤克通過對拉康性化理論的政治轉譯,為此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他把性別的問題推至主體的困境。在反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霸權的背景下,一種新的普遍訴求的主體政治將徹底釋放性別身份政治的革命潛力。

性別;身份政治;女性主義;拉康

當伊萊恩·肖沃爾特指出“性別分析的崛起是20世紀80年代人文科學領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巨變之一”[1],其論斷潛在的背景脫離不了20世紀70年代早期興起的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在很多傳統(tǒng)研究者看來,性別問題也就是女性主義問題。隨著當代男性研究和酷兒理論的發(fā)展,性別問題所涵蓋的意義范疇已絕非女性主義一詞所能道盡,但其核心都離不開對性別身份的關注。本文提出性別身份政治一詞,并不只是術語的簡單嫁接。通過考察當代身份政治的復雜語境及其內涵,回溯性地將女性主義的發(fā)展譜系納入到身份政治的視閾內,進而探討超越性別身份政治的可能。雅克·拉康的性化(sexuation)理論及斯拉沃熱·齊澤克與之相關的闡釋,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一、性別身份政治的語境及其內涵

20世紀政治、經濟及文化的基本共識是資本主義逐漸獲得霸權。當代資本主義非但沒有如馬克思所預言的那樣走向沒落,反而通過全球化的擴張成為一種霸權性的體制。所以弗朗西斯·福山在世紀末談到了歷史的終結,再沒有一個替代性的制度對其構成進行挑戰(zhàn)。正是在資本主義的總體框架內,一系列動蕩的政治風云催生出無數跨國的流散者(diasporas),而經濟上不斷加劇的全球化造就了越來越大的地域差異性的勞動分工。文化上的雜糅使得現代知識分子的遷徙逐漸成為常態(tài),西方主流大學里充滿了愛德華·賽義德、佳亞特里·斯皮瓦克、霍米·巴巴之類有著第三世界背景的學人……麥克爾·哈特和安東尼奧·奈格里在《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中描述了取得勝利的全球資本主義在去轄域化過程中,其空前的動力恰恰是依賴于新出現的不確定的混合身份。種種身份的差異、辨識、融合,已然成為不可回避的普遍現實。同時,有關身份的焦慮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般強烈。用張旭東的話來說,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實際上就是我們要做什么人的問題。值注意的是,對身份的關注并不是知識分子的專利。它越來越成為各方極力援引、爭奪、交鋒的政治話語。保守主義者基于民族主義而對移民大加排斥,宗教極端主義者也同樣宣揚對異教徒的圣戰(zhàn),種族主義者“白人至上”的論斷依然甚囂塵上……

不管是從學理上(重申康德自主個體),還是現實上(抵抗資本主義),對身份問題的介入于左派政治而言都尤為重要。它關系到重新檢視尋找批判、變革社會的基礎和動力。實際上這是20世紀90年代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實現瓦解后,左派重新開啟的另一種斗爭策略。其中不乏具有退讓的色彩,在回避失敗的前提下把理論的關注點轉移到文化與個體,但另一方面這種理論轉向未嘗不是源于思考的深入。因為意識形態(tài)發(fā)揮效用的根本所在還是對具體主體的規(guī)訓和形塑。因此后現代的左派敘事從政治經濟斗爭轉向不可還原的多元主體身份的角逐,企圖通過以新型的主體來抗拒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乃至挑戰(zhàn)其制度的權威。其局限性當然也顯而易見,這種斗爭一開始就默許了現行資本主義的基本設置,是在資本主義內部的局部抵制而已,難以形成顛覆性的變革。溫蒂·布朗敏銳地指出:“當代美國身份政治所緊握的政治似乎部分是通過某種對資本主義的重新自然化而完成的?!保?]在某種意義上,身份政治也許僅僅是挫敗左派政治的最后一塊遮羞布。

身份政治的蔚為大觀同樣離不開西方主流學術理論嬗變的背景。20世紀60年代米歇爾·福柯、雅克·德里達、吉爾·德勒茲等后現代理論大家或明或暗都有著反資本主義的傾向。即便并不認同當時僵硬的斯大林主義,他們依然無法擺脫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在反資本主義這一點上,他們與馬克思主義有著隱秘的共謀關系。德里達在《馬克思的幽靈》中就坦承:“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保?]80年代后現代思潮在英美學界的風行,固然把這群法國知識分子推向了歷史的前臺,但同時卻有意無意地消抹了后現代思潮本身固有的激進色彩。此時后現代思想從發(fā)軔時的邊緣反抗登堂入室一躍成為現存的意識形態(tài)主流。理論家們習以為常又理所當然地指責各類集體政治所具有的極權主義傾向,宣告宏大敘事的破產,轉而關注微觀政治和文化研究。主體、身份、性別等自然而然地成為各方理論操演的最新場所。后現代思想對先驗自主和本質主義主體的反思與解構,為身份政治的興起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

通過以上大致幾點論述,可以發(fā)現身份政治在當下的盛行,絕不僅僅是西方此起彼伏的又一個學術熱點,其背后牽涉到一系列復雜的歷史和現實因素。也只有在經濟、政治與理論的重重背景之下,我們才可能進一步理解身份、身份政治,乃至性別身份政治的真正內涵。對于國內學界而言,首要的還是對概念的厘清和把握。英語identity翻譯成中文有身份、認同、同一性三重含義。“在哲學的語境中,identity的翻譯應該統(tǒng)一使用‘同一性’這個詞語。在人類學、心理學和文化研究中,則應當區(qū)別不同情況和語境,分別使用‘身份’和‘認同’這兩個不同的概念。”[4]三者環(huán)環(huán)相扣,通過認同行為(即主體化)獲得某種同一性身份歸屬,顯示出與他者的區(qū)別。經受過后殖民主義思想洗禮的我們不難發(fā)現,其實身份及與之相對的他者都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建構。因此對身份/認同問題的關注,往往帶有明顯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傾向,歸根到底還是關涉權力和話語。這就不可避免地過渡到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問題?!霸诤蟋F代狀況下,界限分明的階級政治讓位于更為散播、多元化的身份政治,而身份政治通常有意識地彰顯出邊緣化的身份,以對抗占統(tǒng)治地位的話語?!保?]身份政治就是承認不同群體和身份都有其特殊的利益需求和斗爭形式。因此每個群體都不應等同于或凌駕于其他群體之上。最終身份政治也是一種差異政治。以種族、性別和階級等邊緣身份反抗多中心,以差異來對抗同一。本文談及的性別身份政治是一個生成中的概念,出于論述策略而將焦點集中于身份政治中的性別問題,進一步說就是女性問題。身份政治中的女性主義強調女性獨有的身份,勢必導致作為整體女性主義的裂變。由于對階級、種族等差異的充分自覺,我們現在擁有的是多個女性主義敘事。

二、性別身份政治與女性主義

當拉康在70年代提出“女性是不存在的”,立刻招致了女性主義者的猛烈抨擊。在她們看來,拉康的斷言不過是男性沙文主義的又一個版本。這無異于抹煞女性主義的根本立足點——一種異于男性的,屬己的女性身份。盡管存在著嚴重的誤讀,但她們過激的反應也情有可原。最初的確只是在女性主義的背景下,才出現了性別身份的意識。從沉默到吶喊,從追求權利到彰顯身份,女性主義話語逐漸浮出歷史地表,其實也是男權社會中女性身份從自在走向自為的過程。因此性別身份政治必須回到女性主義的發(fā)展歷程中去尋根覓源。長期以來,男性都是人的同義詞,作為次一級的女性并不被視為相對等的另一方。直到19世紀末至20世紀早期,在接受男女生理差別的前提下,女性開始爭取與男性的各項平等權利。在經濟上呼吁同工同酬,在政治上要求享有投票、選舉權。這種自由主義與平等主義的女性主義,更多是捍衛(wèi)女性普遍抽象的身份。弗吉尼亞·伍爾夫、西蒙娜·波伏娃等早期女性主義者對民主的追求固然值得稱道,但依然囿于男權主流社會的價值框架之內,并沒有發(fā)出另一種獨立的聲音。

隨著60年代風起云涌的女權運動,女性主義者更多渴求的不是融入主流價值體系以與男性并駕齊驅,而是致力于挖掘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特殊身份、價值和意義。貝蒂·弗里丹、凱特·米勒、舒拉米斯·費爾斯通等一大批英美激進女性主義思想家要求“燒掉胸罩”、解放身體。強調女性的從屬地位不單純源于經濟、政治制度,而是圍繞“父權制”(patriarchy)形成根深蒂固的性別制度。蓋爾·魯賓在1975年的《女性的流通》中提出了性-性別系統(tǒng)(sex-gender system)的概念,區(qū)分了生理的、自然的性(sex)和文化建構的性別(gender),“正是因為女人習慣于承擔女性化的身份,從而淪為男人之間交換的客體?!保?]但英美女性主義者常為人詬病的地方在于忽視了階級、種族以及個體差異在女權運動中衍生出的不同情境,其后更是遭到了許多第三世界女性主義者的批評。而且英美女性主義者大多傾向于政治實踐,雖然此時也接觸到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但僅僅是功利性地挪用其個別觀點。比較典型的如勞拉·穆爾維在《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一文中對拉康凝視理論的女性主義化的簡單改造。從性到性別的概念過渡,說明越來越多的女性主義者開始關注性別身份中的文化色彩。朱麗婭·克里斯蒂娃等法國女性主義者沒有與當時的女權運動結盟,并不意味著她們回避了性別政治的根本問題。“現代法國女性主義的動力來自于1968年5月的革命氛圍……政治革命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是意指實踐和主體性概念的變革,它基于一種對語言力量的激進理解?!保?]以拉康和德里達的理論為基礎,她們普遍強調“女性書寫”(ecriture feminine)對主體的重要作用。其中埃萊娜·西蘇和露絲·伊麗格瑞特別重視從女性身體的屬己體驗出發(fā),形成陰性表征形式,由此在以男權為中心的話語中為女性贏得一席之地。朱麗婭·克里斯蒂娃同樣贊同女性語言與女性身體的同構性,但在她看來更為關鍵的應該是母親的身體,因此提出了前俄狄浦斯的母性的符號域(semiotic)來顛覆父性的象征域。她所提倡的詩性語言正是源于符號域中野性的創(chuàng)造力,蘊含了革命的無限可能。她比埃萊娜·西蘇和露絲·伊麗格瑞這些差異女性主義者更進一步,“竭力闡述邊緣話語的顛覆潛能,同時又避免重復父權制在將女性作為邊緣的東西進行僵死定位的姿態(tài)?!保?]女性主義的解放不是試圖為婦女在象征秩序之內或之外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身份,這仍然是一種本質主義的思考。更激進的做法應該是打破一切身份界限,乃至摧毀身份概念本身。

20世紀90年代以來,變性和整容,同性戀和雙性戀,美女和男色等性別文化現象不斷地沖擊人們關于性別身份固有的認知藩籬。隨之涌現出了一大批諸如酷兒女性主義、后現代女性主義、賽博女性主義之類的后女性主義理論?!昂笈灾髁x回應了晚期自由社會中女性與男性經驗的變化。人們越來越少地認同于任何意識形態(tài)性的政治運動,盡管同時他們依然遭遇到私人和公共生活中的性別斗爭?!保?]性別身份的復雜已經逐漸超出了女性主義的所指范疇。倡導酷兒理論的朱迪斯·巴特勒此時所追問的已不再是單純的女性身份認同的問題。她在《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身體之重——論性別的話語界限》《消解性別》等一系列著作中推進了朱麗婭·克里斯蒂娃的理論言路,稱自己的工作是“性別本體論的批判性系譜學”。這位反拉康的后女性主義者的立場,出人意料地接近50年代早期拉康的能指理論。男性/女性、性/性別、自然/文化這類二元區(qū)分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最典型的話語行為,因此她要從根本上解構這種簡單的對立原則本身。既然主體身份始終被嵌入到現在的語言傳統(tǒng),我們不妨坦然地接受這種激進的去中心化。但朱迪斯·巴特勒同時援引福柯來說明象征規(guī)則就其本身被主體踐行才能完成統(tǒng)治,由此主體將保有基本的自由來重置與象征規(guī)則的關系,從而抵抗、顛覆后者的霸權。最終在無限的再意指過程中,結成偶然性的“述行主體”(sub ject of performativity)。其中主體固然不可能建立任何牢固的性別身份,更重要的是性別規(guī)范本身在這種述行中將逐漸被動搖和改寫,從而失去統(tǒng)治的合法性。朱迪斯·巴特勒比朱麗婭·克里斯蒂娃的高明之處在于,不是從超出象征秩序的外部來反對它,而是嘗試潛入其中,從內部侵蝕改變它的權力結構。這也是后革命時代中抵抗政治的典型策略。同樣追隨??碌牟椒?,莫雅·勞埃德提出了“過程中的主體”(subject-in-process)。在她看來,從性別到主體的思考路徑遠非對女性主義的去政治化,而是為此注入新的政治活力?!芭灾髁x不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一元主體去保證其政治。它需要的是對主體性政治的特性及政治活力的更深刻的理解?!保?0]

性別身份的問題在女性主義中又超出了女性主義。上述的梳理恰恰形成了一個黑格爾普遍-特殊-個體概念的三元組。當女性以特殊的本質主義身份否定普遍抽象的女權之后,最終又被后女性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個體所揚棄。但在這場無限延異而又懸而未決的身份解構的狂歡中,是否也將喪失真正激進的政治能動性?具體來說,朱迪斯·巴特勒的這種性別身份政治觀點能否有效地產生變革社會的顛覆性結果?至少就目前來看,情況并不樂觀??醿豪碚撍瞥绲木哂蟹纯股实耐詰?、異裝癖等邊緣行為正逐漸被收編為現存社會的應有之物,甚至躍居時尚的前沿。這就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尋找突破的方向。就此而言,拉康的性化理論為思考超越性別身份政治的可能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芭灾髁x必須根據拉康精神分析學來重新審視其目標?!保?1]

三、超越性別身份政治

20世紀7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思想的深入,離不開對拉康精神分析理論的種種批判、挪用與重釋?!芭灾髁x者與拉康的關系是悖論性的,一方面她們在拉康的性別理論中找到了菲勒斯中心主義的現代樣板,另一方面她們又把拉康當作滋養(yǎng)自己的養(yǎng)料?!保?2]雖然女性主義者普遍批評拉康的菲勒斯中心主義,但實際上朱麗婭·克里斯蒂娃、朱迪斯·巴特勒等人的思想都具有濃厚的拉康主義色彩。因此檢視她們的局限,推進并超越性別身份政治,有必要回到拉康對女性的論述。齊澤克相關方面的闡釋尤其值得我們關注。他在《快感大轉移:婦女和因果論六論》一書中集中談到了女性的問題,通過《敏感的主體:政治本體論的缺席中心》批判了以朱迪斯·巴特勒為代表的多元文化主義的身份政治,甚至直接在《偶然性、霸權與普遍性:與當代左派的對話》一書中與后者展開了激烈的理論交鋒。

齊澤克首先扭轉了女性主義者對拉康的基本誤讀。作為能指的菲勒斯(phallus),是一個沒有所指的能指。作為大他者(the Other)內在匱乏(lack)的替身,修補了主體的失敗。女性主義者卻錯誤地將菲勒斯實證化,等同于男性的陽具,而忽視了這一概念的語言學含義。同樣飽受非議的父權一詞也被拉康祛除了生理色彩。父名(name of the father)是一個隱喻,替代了母親的欲望。但父親及其代表的律法并不是作為破壞母子關系的第三者而出現。毋寧說父親的介入恰恰使個體能夠掙脫母親快感(enjoyment)的窒息而成長為社會所認可的欲望主體。朱麗婭·克里斯蒂娃顯然錯誤地理解了這一點。當代父權的衰落并沒有帶來女性主義者所期盼的自由解放。恰恰相反,調解性的象征父親的失勢導致淫穢的肛門父親(anal father)的報復性回歸。我們不得不面臨快感的過度在場,無法獲得又無力擺脫,并陷身于難以忍受的焦慮之中。

在澄清女性主義誤解的同時,齊澤克肯定了拉康性化理論的重要價值。簡單來講,拉康對女性的思考可以濃縮為三句話。第一,“女性是不存在的”。這并非抹煞女性的生理事實,當然也不是男權中心主義對女性的文化貶低。齊澤克敏銳地發(fā)現了女性主義不自覺地墮入的陷阱。女性主義對屬己的女性特質的差異追求,本身就與男權文化對女性的神秘化傳統(tǒng)不謀而合。齊澤克經常提到中世紀宮廷愛情中騎士對貴夫人的崇拜,男性早就承認女性有某種琢磨不透的東西。前象征的永恒女性恰恰是一種回溯性的父權幻想。所以這句話更激進的意思是,在我們以為的“女性的”面具之下,其實是無(nothing)。換句話說,關于女人的最大秘密就是沒有秘密。這正是拉康和齊澤克所理解的絕對否定性的空位(void)主體,其后才有象征秩序中的主體化過程?!芭灾髁x的最終表現也許是公開贊揚,‘我自身并不存在,我僅僅是大他者幻想的體現?!保?3]第二,“女性是男性的癥狀”。齊澤克察覺到:“拉康從50年代首次提到癥狀一詞到70年代最終修訂這個概念,其間的含義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14]早期癥狀被寫作“symptom”,作為謎一樣的信息,泄露了主體的欲望真相。在這種意義上,女性僅僅體現了男性的無意識。齊澤克通過黑色電影中的“蛇蝎女郎”(femme fatale)來說明這一點。當影片結尾男主人公最后能夠坦然面對自身欲望時,她們就將消失或死去。70年代的拉康頻繁地運用sinthome來替代symptom,意指個體與快感結成的形構。它就像是主體欲罷不能的傷口,賦予其身份脆弱的一致性。所以這里的意思并不是指女性的存在依賴于男性。相反只有在女性作為癥狀授予男性身份一致性的情況下,男性才是存在的。第三,“根本不存在的性關系”。約翰·格雷的暢銷書《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典型地體現了榮格式新世紀蒙昧主義對性別身份的陳詞濫調。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都來自同一個星球,真正的分裂其實發(fā)生在內部。朱迪斯·巴特勒在述行理論中推崇的再意指過程此時遇到了自身的界限,拉康稱之為實在(the real)。對他來說,性差異并非靜態(tài)的象征性對立,而是一種內在于象征秩序同時又拒絕象征化的創(chuàng)傷性僵局。晚期拉康提出的性化公式(formu lae of sexuation)為此提供了清晰的邏輯模型。男性與女性僅僅是應對象征性閹割的不同主體結構模式。“男人和女人不是整體的兩個互補部分,而是使這種整體象征化的兩種失敗的嘗試?!保?5]最終愛情與想象的兩性和諧無關,而恰恰是一種打破平衡的暴力,“我愛你,所以我要摧毀你”。因為我愛的是你之中而又非你的東西。施愛被拉康解釋為移情,相對的被愛變成了一種令人焦慮的創(chuàng)傷體驗。被愛者提供的和施愛者要求的之間永遠存在著裂縫。兩性的結合只能是填補這一裂縫的身份誤認。

齊澤克通過拉康主義的主體觀重新詮釋了性別問題,既避免了女性本質主義的陷阱,又沒有如朱迪斯·巴特勒般徹底消解性別的差異。在此前提下,他進一步完成了對拉康的政治化讀解,在探討性別身份政治局限的同時,為超越性別身份政治指出了方向。就政治實踐而言,隨著身份政治成為當代社會運動的主流表達形式,越來越多地出現了一種普遍的受害者邏輯。在性別身份政治中,女性過于沉迷于將自己表現為一種被他者宰制的受害者,以此要求各種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補償。這種過度的自戀伴隨著對他者的怨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不同女性群體之間、女性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進一步的政治聯合。從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局部抵抗的困境,難以形成真正有效的總體干預。在理論認知方面,性別身份政治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卻往往忽視了自身可能性的條件?!皬男员举|主義到偶然的性別構成……不是一種簡單的認識論的進步,而是資本主義社會性質的全球變化的一部分”。其實性別身份政治僅僅是歷史場景的一角,它的登場更多的是當代西方議會協(xié)商政治、新自由主義經濟與多元文化主義等多方因素共謀的結果。因此,齊澤克在這個后現代蔚為大觀的時代,有點不合時宜地提出,我們仍然需要一種總體的元敘事來解釋這一切。而他的選擇就是馬克思主義。換句話說,正是在反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霸權的背景下,齊澤克最終完成了超越性別身份政治的“認知圖繪”。當前性別身份政治的推進雖然使傳統(tǒng)私人領域(性、身體)政治化,同時也存在著削弱政治本身的危險隱患。在將沖突置換為差異的同時,“后現代有關種族、性別等特殊生活方式的身份政治完美地契合了非政治化的社會概念?!币簿褪钦f,性別身份的政治化恰恰是以對資本主義的去政治化為前提的。今天提倡的寬容、多元的性別身份政治只能是一種內在的違越,甚至往往褪變?yōu)橘Y本主義秩序的消極補充。無數嘈雜熱鬧的性別身份政治運動正是為了保證不會產生一種真正動搖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行動。這種保守的偽激進性會阻礙我們思考并設想一種根本性的社會變革。齊澤克所向往的真正的政治恰恰是把主體的身份普遍化,將性別、階級和種族三者接合(articulation)起來,以發(fā)明一種新的集體性來挑戰(zhàn)我們共同的敵人——資本主義?!安皇呛唵蔚刈鹬厮?,而是提供他們一種普遍的斗爭”。這也是齊澤克近年來致力于重新激活“共產主義預設”概念的根本目的。

關于女性身份的思考與爭論一直貫穿女性主義歷史發(fā)展始終,當代女性主義的眾聲喧嘩并沒有使問題變得更加簡單。而身份政治先天的種種缺陷進一步加劇了性別政治的危機。“走向對二元對立邏輯的激進超越,還是對他性形式的烏托邦式的實現”這個兩難選擇依然困擾著當代女性主義理論家??隙ㄅ灾髁x者對傳統(tǒng)壓迫式普遍性的批評(不管這種普遍性敵人是男權還是父權),并不意味著我們能夠心安理得地接受后現代多元身份政治的偶然性邏輯。齊澤克通過對拉康性化理論的政治轉譯,把性別的問題推至主體的困境,進而提出了一種新的普遍訴求的主體政治。不同于哈貝馬斯主體間性理論中靜止的先驗假設,這種斗爭的普遍性將徹底釋放性別身份政治的革命潛力。

[1][英]約翰·斯道雷.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M].常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65.

[2]Wendy Brown.States of Injury:Power and Freedom in Late Modernity[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60.

[3][法]雅克·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M].何一,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

[4]閻嘉.文化研究中的文化身份與文化認同問題[J].江西社會科學,2006,(9):63.

[5][英]克里斯托夫·巴特勒.解讀后現代主義[M].朱剛,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206.

[6]Sarah Gamble.Feminism and Postfeminism[M].London:Routledge,2001:293.

[7]M A R Habib.A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5:669.

[8][英]史蒂文·康納.后現代主義文化[M].嚴忠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58.

[9]Stephanie Genz,Benjam in A Brabon.Postfeminism:Cultural Texts and Theories[M].Edinburg:Edinburg University Press,2009:34.

[10]Moya Lloyd.Beyond Identity Politic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5:11.

[11][美]詹尼·蓋洛普.精神分析與女性主義[J].嚴澤勝,譯.美術館,2008,(1):204.

[12]吳瓊.雅克·拉康:閱讀你的癥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1.

[13]Renata Salecl.Sexuation[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230.

[14]Tony Myers.Slavoj Zizek[M].London:Routledge,2003:85.

[15][斯洛文]斯拉沃熱·齊澤克.快感大轉移:婦女和因果論六論[M].胡大平,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206.

〔責任編輯:崔家善 李彬琳〕

D08

A

1000-8284(2015)06-0175-05

2015-04-25

何李新(1980-),男,湖北荊州人,副教授,博士,從事文化研究、影視批評研究。

猜你喜歡
齊澤克拉康女性主義
兒童繪畫之父——齊澤克
少兒美術(2020年5期)2020-12-06 05:52:42
基于齊澤克后拉康思想的希區(qū)柯克電影解讀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論齊澤克的“死亡驅力”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對《孟子》的誤讀?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義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淺析女性主義翻譯
人間(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11
有人說過“大他者”嗎?
《飄》的女性主義解讀
語文知識(2014年7期)2014-02-28 22:00:18
精神分析批評中存在的幾種對拉康的誤讀
崇左市| 沧源| 宁城县| 根河市| 仁寿县| 德惠市| 新和县| 德化县| 郁南县| 赫章县| 包头市| 莆田市| 花垣县| 海丰县| 衡阳市| 永仁县| 罗江县| 临沭县| 五河县| 绥化市| 长治县| 昭通市| 建始县| 三门县| 花莲县| 诸城市| 洮南市| 清涧县| 虹口区| 澎湖县| 江西省| 西宁市| 林西县| 苏尼特左旗| 工布江达县| 鸡西市| 内乡县| 漠河县| 沁水县| 喜德县| 炉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