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民體形成與社會變革關系研究

2015-02-25 08:11
學習與探索 2015年4期
關鍵詞:語體新民變法

王 崇

(黑龍江大學 a.文學院;b.漢語研究中心,哈爾濱 150080)

·當代文藝理論與思潮新探索·

新民體形成與社會變革關系研究

王 崇a,b

(黑龍江大學 a.文學院;b.漢語研究中心,哈爾濱 150080)

文體的變異與時代、社會的關系密不可分。報刊政論文體——新民體即是受自強思潮和維新變法兩次社會變革的影響而產生的。自強思潮為新民體的產生做了必要的準備,而維新變法則推動了新民體登上文壇,并成為思想文化變革的有機組成部分,參與并推動著社會變革。

新民體;梁啟超;思想文化變革;社會變革

新民體最早被稱為時務體,是清朝晚期出現(xiàn)的一種報刊政論語體,因梁啟超主編的《時務報》而得名。因為新民體文章明顯區(qū)別于桐城派古文,文體解放、用語通俗、文義淺顯、思想新穎、飽含熱情,有極強的感染力和煽動性,所以在當時的社會引起極大的反響,被廣大民眾所推崇。這種語體后來在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chuàng)辦的《新民叢報》上運用得更加熟練。在《新民叢報》上梁啟超用“中國之新民”的筆名發(fā)表了大量的文章,所寫文章仍保留時務體的特點,內容更加豐富,文體更為自由,大量使用日語和白話中的詞匯和語法結構,文章邏輯清晰,贏得讀者的共鳴。因時務體發(fā)端于《時務報》而成型于《新民叢報》,因此又被稱為“新民體”。受梁啟超文筆的影響,之后在報章上發(fā)表作品的文人也都仿效這一語體,故此后凡在報章上談論時務、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的文章,皆被稱為“新民體”。

文體的變異與時代和社會的關系密不可分,對此中國歷代文論家多有闡釋。梁代文學理論家劉勰就曾提出自己的見解:“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盵1](《文心雕龍·時序》)文體的興盛和衰落受時代變遷的影響,明代公安派領袖袁宏道亦有類似觀點,認為“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2]188?!笆赖栏淖?,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勢也。”[2]188社會時代有盛衰,而文章之法不能一成不變,各有變化、各窮其趣。社會改變,文章也應該隨之變化,今者不必模仿古者,是發(fā)展的趨勢。不僅古代文論家有這樣的觀點,關于文體與時代的關系,現(xiàn)代文學家也闡釋過?,F(xiàn)代著名的作家茅盾曾經說過:“特殊的時代常常產生特殊的文體?!盵3]文體的產生屬于文體變異的范疇,而新民體作為一種新文體,也是受時代和社會變遷的影響而產生的。為了更清晰地看出社會變革對新民體產生的影響,我們有必要先回顧一下新民體產生的時代和社會歷史背景。

一、新民體產生的時代、社會背景——政治變革

新民體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具體來說是19世紀的最后五年和20世紀初的前五年。經歷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后,國家領土被瓜分得四分五裂、國家財富被侵略者肆意掠奪,加之巨額的賠款國家財政幾近破產,主權被肆意踐踏,清朝政府徹底淪為外國侵略者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整個國家外困內憂,不堪一擊,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的危機。亡國危機使中國知識分子意識到要想中華民族不亡國,定要增強國力,而欲強國力就絕不能再閉關鎖國,要學習外民族、尤其是西方先進的技術和制度。但是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的救亡中國的“洋務運動”卻以失敗告終。1894年中日爆發(fā)了甲午戰(zhàn)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慘敗,1895年清政府派李鴻章赴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這一消息激怒了入京參加會試的舉人,康有為、梁啟超牽頭,聯(lián)名一千三百多名舉人及一些官員上書光緒帝,上書主要內容分別是下詔反和鼓天下氣、遷都定天下本、練兵強天下勢、變法成天下治,史稱“公車上書”。上書雖被清政府拒絕,但其中的變法等舉措在社會上卻產生了巨大影響,并拉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之后,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上海等地發(fā)行《中外紀聞》《時務報》等報紙,繼續(xù)宣傳維新思想,號召變法圖強。不僅如此,梁啟超在時務學堂還協(xié)助康有為在保國會等組織里廣泛傳播革命思想、大力推動變法。變法的勢力日益擴大,變法的思想逐漸被光緒帝接受,1898年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推行變法,戊戌變法(百日維新)自此開始。

眾所周知,思想文化革命是社會政治變革的先導,思想文化觀念的變革會引領社會政治變革。在維新派推動變法之前,康有為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兩部著作成為戊戌變法的理論依據(jù),嚴復的《天演論》《社會通詮》《群己權界論》等譯著也為變法提供了理論基礎。然而這些著作皆存在一個共同的缺陷——語言艱澀、內容深奧。用這樣語體寫就的變法理論,很難得到普及。為了向社會宣傳變法的思想和內容、解釋變法的理論和具體方案從而推進變法的實施,亟須一種語體參與到這場思想文化變革之中,這種語體能夠讓普通老百姓接受,能夠起到宣傳、擴大輿論的作用,服務于變法、參與變法并最終推動變法的落實和執(zhí)行。新民體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政治變革背景下順應時代需要而產生的。

二、新民體產生與思想和文化變革

任何一個民族當意識到自己文化有缺欠的時候都會主動尋找優(yōu)勢文化,并向優(yōu)勢文化學習、靠攏,接受優(yōu)勢文化的熏陶和影響,革新本民族的文化,從而實現(xiàn)文化變革,而文化變革必然會沖擊到承載該文化的語言體式。

以日本為例,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從中國文化中汲取了大量養(yǎng)分。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影響力巨大,這在日語語體上刻上了深深的印記?!皬摹墩f文解字》的九千三百文,到《康熙字典》的四萬九千多字,幾乎全部行于日本。即使在今天,漢字與漢語仍占據(jù)日本語的60%以上。”[4]不僅如此,從日語詞匯的分類上來看,也具有相似特點。日語的詞匯被分為三類:固有詞、漢字詞和外來詞。從這個分類來看,日本并沒有把漢字詞歸為外來詞,而是把漢字詞視為自己已有詞匯,把漢文化當成準固有文化。由此不難看出曾經的日本對本族文化是不滿的,對中國文化是認同或者可以說是敬仰的。敬仰外族文化、不滿本族文化,文化變革自然會應運而生。

19世紀中期,中國淪為西方列強欺辱的對象,中國文化已經不再是優(yōu)勢文化,清政府的無能令日本有了“脫亞入歐”的文化戰(zhàn)略,明治維新運動就是日本發(fā)動的一次全盤歐化的變革。明治維新期間日本翻譯和出版了西方各個領域的著作,在翻譯西學實現(xiàn)全盤歐化的變革中,也遇到了語言文字的問題,由此引發(fā)日語文體的改良運動。“隨社會之累年發(fā)展,人事益趨繁密。故以往代舊時之文體,敘記現(xiàn)世之新事物,甚感局束。故將歐美之進步、且敘記繁密世事毫無遺漏之語法、文體移入,用于我現(xiàn)代文,極感便宜。余深信,日后歐文直譯體侵入我現(xiàn)代文勢必益盛?!盵5]日語受到“歐化”的沖擊,出現(xiàn)了“歐文直譯體”“俗語文體”等新體。日語語言體式受文化變革的影響產生如此變化,當時的漢語語言體式也沒有成為例外,基本上也是沿著這條路在邁進。在實踐思想文化變革的同時,漢語語體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最顯著的就是產生了新的語體。

中國由于面臨亡國危機,加之受到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逐漸開始向優(yōu)勢文化進行靠攏和學習,有了文化變革的決心。從梁啟超在上海創(chuàng)辦大同譯書局及孫家鼐主管的官書局的宗旨中就能看出當時中國在努力向優(yōu)勢文化學習和靠攏。兩書局宗旨都極為明確,前者宗旨是“首譯各國變法之書,及將變未變之際一切情形之書,以備今日取法”(《大同譯書局序例》);后者宗旨為“擬設刊書處譯刻各國書籍,舉凡律例、公法、商務、農務、制造、測算之學,及武備、工程諸書,凡有益于國計民生與交涉事件者,皆譯成中國文字,廣為流布”(《官書局奏開辦章程》)。在書局的帶動下,中國翻譯并出版了大量介紹西方先進思想、文化的論著。

隨著外國文獻大量的翻譯出版,有文化的中上階層文化精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洗禮和沖擊,意識到思想、文化變革的重要性。然而中上階層畢竟屬于少數(shù)人群,要想在全民范圍內實現(xiàn)思想和文化的變革,首先要宣傳新思想和新文化,并使之得到普及,令其深入到普通民眾的思想中,而文言文畢竟只是少數(shù)人能讀懂的文字,它承載不了這一使命。要普及新思想、新文化就必須要利用一種能讓大眾讀懂聽懂的文體,這一文體不應該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而應該是直白曉暢的白話文。不僅如此,譯者在翻譯西學的過程中,漢語也遇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日語所遇到的問題,那就是文言體不利于西學的闡述。“文言‘于當世應用之新事物,新學理,多所隔閡’難以表現(xiàn)新學的新意境;文言‘太務淵雅,刻意摹仿先秦文體,非多讀古書之人,一般殆難索解’”[6]。文言體不能達西學之意,這給譯者制造了一個極大的難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要另造他體,即一種新的有效的文體。這兩個訴求結合在一起,決定了這種新文體應該是用白話體寫就的,包含歐美詞匯和語法的、達意通俗的文體。這種文體發(fā)表的陣地選擇了報章。

當時,很多文化精英思想上有一種認同,即報館是推動變革的有效陣地,報紙是推動變革的有利武器。正如裘廷梁所言:“欲民智大啟,必自廣興學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閱報始,報安能人人而閱之,必自白話報始。”[7]這是裘廷梁《無錫白話報·序》中的一段話。白話報章文體是當時啟民智最可行的辦法,王韜、鄭觀應、陳熾等人認為報紙是“國之利器”(陳熾《庸言·報館》);作為維新運動的主要倡導人之一的譚嗣同也曾說“至于新聞報紙,最足增人見識,而藉知外事。林文忠督粵時,廣翻西國新聞紙,故能洞悉其情而應其變。今日切要之圖,無過此者?!?《報見元徵》)譚嗣同還將報紙比喻成一股強烈的電流,形象地闡釋了報紙傳播新思想的效力;作為維新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的梁啟超更是意識到報館、報章的力量,呼吁“非有報館不可,報館之議論,既浸漬于人心,則風氣之成不遠矣”(《至汪穰卿書》)。

三、創(chuàng)作者及受眾——社會變革的主導者及參與者

功能語言學家韓禮德(M.A.K.Halliday)的語域理論認為,決定語言特征的情景因素有語場(field)、語旨(tenor)等。語體也不例外,語體特點的產生也受上述情景因素的影響,而我們所談到的社會政治變革和思想文化變革的內容基本屬于新民體產生的語場背景。語旨就是指言語交際是雙向溝通的活動。所有的言語活動從本質上看都是雙向性的,雙向互動是造成語言運用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所有的言語活動都是交際參與者相互作用、共同行為的結果。在交際的過程中,既有說者和作者,又有聽者和讀者。新民體的創(chuàng)作也屬于一種言語交際活動,它的參與者是作者和讀者,因此新民體也是作者和讀者相互作用、共同行為的結果。

1.新民體的作者——社會變革的倡導者

作家的主體因素會受到時代、社會變革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并通過作家的先天因素、成長經歷、知識素養(yǎng)及人格素養(yǎng)等作用于語體,這是語體形成的重要原因。正如童慶炳所言: “文體的形成與作家的主體因素的關系更密切?!盵8]因此,梁啟超個人的背景與新民體文體的形成是有密切關系的。

梁啟超既是身受變革牽連的落第者,又是晚清自強變革的受益者,同時還是維新變革的倡導者及推行者。首先,梁啟超的老師康有為是自強思潮培養(yǎng)出的人才,梁啟超的思想很多是師承康有為的。這一點我們不再贅述。其次,梁啟超在為變法做理論準備期間所閱讀的西書很多都是江南制造局翻譯館所翻譯的作品。江南制造局翻譯館亦是自強思潮的產物。在自強思潮的推動下,當時中國開始有計劃地大量地翻譯西方典籍,南方和北方各有一個翻譯中心,分別是京師同文館和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前者譯著多以法律制度為主,后者以翻譯西方科學技術為主。梁啟超曾有一段文字高度評價了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的貢獻:“惟制造局中尚譯有科學書二三十種,李善蘭、華蘅芳、趙仲函等任筆受。其人皆學有根柢,對于所譯之書,責任心與興味皆極濃重,故其成績可比明之徐(光啟)、李(之藻)?!盵9]

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此時,梁啟超已經成為一個政治領袖人物。他積極倡導維新變法,在北京創(chuàng)辦《萬國公報》(后改名《中外紀聞》),通過報紙宣揚變法,倡導民眾參與變法。1895年,他又與康有為一起興辦“強學會”,1896年《強學報》正式提出開議院的政治主張,倡導維新變法。隨后,強學會被朝廷指斥為“私人堂會,將開處士橫議之風”而被嚴禁議論時政,改名為“直隸官書局”,強學會由此解散,《中外紀聞》也被??km然屢遭挫折,但梁啟超倡導和推行維新變法之心未改,他先后以上海的《時務報》和澳門的《知心報》為宣傳變法的陣地,由他撰寫的《變法通議》《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五十余篇宣傳變法的文章也陸續(xù)發(fā)表。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梁啟超返京,協(xié)助康有為辦保國會推動變法,雖然保國會又遭禁止,但《保國會章程》中的“保國”“保種”“保教”的宗旨及理念已得到宣傳和普及?!睹鞫▏窃t》就是光緒帝受保國會及梁啟超上書《輕便同科舉折》的影響而頒布的。變法失敗后,梁啟超流亡日本。流亡日本的梁啟超并沒有停止宣傳和倡導改良,他一方面努力學習日文,如饑似渴地閱讀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翻譯的西方文化思想著作,進一步開闊了視野,為其思想提供了堅厚的理論基石;另一方面梁啟超在日本又創(chuàng)立《清議報》,憑借自己開闊的視野和堅厚的理論知識,繼續(xù)揭露和批判清政府的腐敗,呼喚民族意識,號召救國、救族、救民,宣揚民主、獨立、自由、自強等西方思想。因此,梁啟超雖然遠在日本,但卻未被國民忘記,相反,聲望卻與日俱增。

除了梁啟超與變法之間存在的不解之緣以外,梁啟超的才學及人格也與新民語體的產生存在著一定的關系。梁啟超曾到歐洲各國游歷,他曾對西方思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學案”“學說”“學案、學說(史)等方式將西方思想引入中國”,梁啟超本人也深深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此外,他有著超強的歷史責任感,他對國家人民的熱愛、對維新變法的執(zhí)著都與其人格特點密不可分。梁啟超自號“任公”,其含義即是“以開創(chuàng)新時代、移風易俗作為己任”[10]。在《自勵》詩中,他寫道:“ 獻身甘作萬矢的, 著論求為百世師。誓起民權移舊俗, 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當思我, 舉國猶狂欲語誰?”梁啟超的“絕天下為己任”的人格特點,影響到了他對寫作風格的選擇。在梁看來,大體有兩種語言風格的文章,那就是“傳世之文”和“覺世之文”。兩種文章語言風格的區(qū)別是“傳世之文,或務淵懿古茂,或務況博絕麗,或務瑰奇奧詭,無之不可;覺世之文,則辭達而已矣。當以條理細備、詞筆銳達為上,不必求工也”。 淵懿古茂、況博絕麗、瑰奇奧詭是傳世之文的風格;而辭達而已、條理細備、詞筆銳達、不求工整是覺世之文的風格。在兩者之間,梁啟超選擇了后者。

梁啟超具有天資稟賦和學貫中西的才識,加之與變革的不解之緣,再有這種對國家、民族及人民超強的歷史責任感,以上諸主體因素交織在一起,使梁啟超創(chuàng)作出條理明晰、觀點鮮明、感情充沛、感染力超強的新民體。

2.新民體讀者——社會變革的對象

一般認為,聽者和讀者是話語被動的“消費者”,但實際上,言語活動的雙向性決定了聽者和讀者并非話語被動的“消費者”,而應該是主動決定話語實施的“決定者”,聽者或讀者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和決定著話語的生產。語體的創(chuàng)作也屬于一種言語活動,因此,創(chuàng)作者在語體的創(chuàng)作中要根據(jù)讀者的情況和他們可能會有的反映來選擇、調整自己語言的運用。新民體也不例外,在創(chuàng)作中要考慮受眾的情況。

“古人文字與語言合,今人文字與語言離……今人出語皆用今語,而下筆必效古言,故婦孺農氓,靡不以讀書為難事?!?《變法通議·論幼學》)如果用古語文言去宣傳變法思想,一些讀者可能就不會去閱讀寫有變法思想的文字,變法思想就無法廣泛傳播并被接受,這勢必影響變法思想的解釋和傳播,從而阻礙變法的實施和推進。為有效地解釋、宣傳變法思想,新民體在語言文字上勢必要迎合讀者的口味。這些讀者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較保守、較落后,讀者群的知識水平、思想特點催生了邏輯清晰、明白曉暢具有白話語體風格的新民體。

新民體因社會變革而產生,是社會變革的產物。因社會變革的需要而產生的新民體,自產生之日起就成為社會變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參與并推進著社會變革。

[1] 劉勰.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675.

[2] 錢伯城. 袁宏道集箋校[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 茅盾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 434.

[4] 石云艷. 梁啟超與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詞[J].廣東社會科學,2007,(5):133-139.

[5] 矢野龍溪.文體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248.

[6] 周光慶.漢語與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思潮[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 220.

[7]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IV[M].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544.

[8]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chuàng)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95.

[9]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7.

[10] 易樹人. 梁啟超新文體的產生[J].江漢論壇,1992,(7):76-80.

[責任編輯:修 磊]

2015-01-1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改革開放以來漢語的變化和發(fā)展”(12FYY002)

王崇(1975—),女,講師,博士研究生,從事社會語言學研究。

I206;H152

A

1002-462X(2015)04-0144-04

猜你喜歡
語體新民變法
徙木立信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基樁檢測中的靜載試驗法與高應變法的應用探討
徙木立信
語言表達與語體選擇
語體語法:從“在”字句的語體特征說開去
語體轉化的量度與語體規(guī)范
漢代語體思想淺談
初中英語單項選擇練與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