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航 洪麗娟
“軟傳播”思維下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創(chuàng)新路徑*
■肖航 洪麗娟
2014年,第二季《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從年初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導演組開始籌備至10月底第二季節(jié)目全部播完,共涉及我國34個省(市、區(qū))1700多個城市3萬多所學校,參與學生達 1200萬人。據(jù)來自CSM全國測量儀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二季單期最高收視率達1.33%,在全國暑期檔眾多以娛樂為主的大型季播電視節(jié)目中,排名第三。節(jié)目吸引力提升是收視增長的主要原因。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傳播實際上滿足了社會有識之士和傳統(tǒng)人士對漢字、漢語以及母語文化的渴求與呼喚?!败泜鞑ァ笔菑臇|西方文化交流和跨文化傳播的歷史經(jīng)驗和實踐中總結發(fā)展而來的,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老子”思維和“貴柔”思想為核心,遵循跨文化傳播的客觀規(guī)律,在傳播中重視“無為中有為”的傳播策略,避免因“文化差異”導致“排斥”與“誤讀”。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點:(1)從傳受關系角度看,傳播者是在尊重受眾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差異的基礎上平等地進行雙向互動傳播。傳受雙方彼此尊重,真誠相處,形成基于媒體傳播平臺的社會認同、族裔認同、文化認同的良好傳播生態(tài)。(2)從傳播方式看,“軟傳播”重視“文化人”的人性本質,堅持“以人為本”和“人以群分”的原則,注重人性化、自然態(tài)、細節(jié)化的傳播方式。凡是在傳播中模式化、官僚化、概念化處理內(nèi)容的方式都不屬于“軟傳播”范疇。(3)從傳播內(nèi)容看,軟傳播注重“邊際內(nèi)容”傳播,盡量爭取“日常生活傳播化”,但并不與新聞報道完全“絕緣”,而是爭取新聞的“間接處理”和“柔性擴散”,避免與價值觀相異、意識形態(tài)不同的受眾群體直接碰撞。①以“軟傳播”思想對《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節(jié)目創(chuàng)新作深入分析,有其理論和實踐意義。
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家庭都可能遇到長輩與晚輩溝通不暢,以致出現(xiàn)“代溝”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源是兩者均不懂跨文化傳播規(guī)律,彼此基于自身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了“傳播錯位”的溝通,導致溝通無效、誤解加深。而解決這種人際傳播中“代溝”問題的跨文化傳播思想也可應用于電視的大眾文化傳播領域。從“軟傳播”的角度分析《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觀眾構成”后,筆者提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應該推出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小學版”“中學版”“大學版”“社會版”,這樣的縱向延伸有助于該節(jié)目實現(xiàn)精準的傳播效果,提高該節(jié)目的品牌影響力。
具體而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小學版)》可針對小學生識記能力強、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模仿、喜歡“贏”等心理特征,強化當前已有的“競技”性與緊張感,讓小學生在“比拼”的過程中學會識記、手寫準確且規(guī)范的漢字。
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學版)》應該區(qū)別于“小學版”,節(jié)目由專注漢字的準確、規(guī)范性方面開始轉向詞語、語言的靈活性應用方面,特別要針對中國大陸中學生的群體文化和心理進行傳播效果分析。我們知道,漢語的魅力不僅是漢字的構成、書寫、文化等,還包括另一個重要方面:字、詞應用的靈活性!比如:“中國隊大敗巴西隊”“中國隊大勝巴西隊”等語言的應用與解釋。一句話,《中學版》應該從“記和背”的競賽中,提升到“活學活用”的語言應用領域,真正培養(yǎng)中學生對母語的深厚感情,由最初的“熟練記憶”升華到“熟練表達”的階段。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大學版)》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化,而不一定堅持“競技”的賣點,重點是根據(jù)大學生業(yè)已形成的群體心理和習慣,甚至融合一些網(wǎng)絡上已被廣泛接納、專家認可的“新詞、新語”來辨析和聽寫,并把網(wǎng)絡文化也融進漢字形成的文化歷史中,讓大學生可以理解并平衡好網(wǎng)絡語言與規(guī)范母語之間的正確關系。
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成人版)》應該定位在“漢字文化”的傳播上,讓節(jié)目成為中國人共同的“精神家園”。一個漢字的內(nèi)涵和文化可以是他們?nèi)粘I钪锌鞓返脑慈c“文化慰藉”。
總之,各個不同版本的縱向延伸實際是讓《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依托業(yè)已形成的品牌,根據(jù)中國大陸不同年齡層次的受眾所形成的“文化心理”,循著“漢字競技—語言魅力—文化彌散”的路徑,走一條“漢語軟傳播”道路。
海外各地是“漢語軟傳播”的大市場,也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由“國內(nèi)品牌”走向“國際經(jīng)典”的必由之路。
然而,我們是否了解海外僑生的“獨特混合文化”?我們是否了解全球各國各民族的“文化特性”?研究這些問題有助于《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當?shù)貒晒Φ剡M行跨文化傳播與交流。愛德華·霍爾在《超越文化》中寫道:“美國人更難理解的是日本人。我的一位朋友是第三代的美裔日本人,他會日語和英語,然而就是他這樣的人,竟然要隨時記錄一套在日本生活的注意事項。他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幾乎每天都要記下新的心得。日本法庭和法律尤其使西方人感到莫名其妙,但是它們在日本卻運轉正常,完美無瑕。”②同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傳播者是否理解當?shù)貒鼙姟皾摬氐奈幕?,如果我們無法理解“他們”,不懂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又如何讓“他們”超越文化來理解《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呢?
一切可以從跨文化的受眾分析開始。當前,《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可以從納入我國港澳臺學生、東南亞僑生、歐洲僑生、北美僑生、南非僑生等參賽隊參與節(jié)目,再根據(jù)進一步的僑生受眾分析和觀眾構成報告分析,有針對性地在海外對漢字、中華文化有接受基礎的“文化圈”地區(qū)進行試播,進而掌握海外觀眾的社會心理,為最終成為“國際經(jīng)典”打下扎實的受眾基礎。
一代人均有一代人的“新媒體”,每個群體也有每個群體的“新媒體文化”。16世紀興起于威尼斯的“手抄新聞”、17世紀流行于德意志與“尼德蘭地區(qū)”(今荷蘭)的“定期報紙”是那個時代的“新媒體”;20世紀20年代開啟的“廣播時代”與30年代的“電視時代”橫貫整個世紀,幾乎整個20世紀人類都是在無線電波的“新媒體信號”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新世紀伊始,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作為新時代的“新媒體”,開始逐漸影響人類的信息傳播內(nèi)容和形式。如今,各種新媒體終端不斷涌現(xiàn),由各個終端所形成的特有信息接收與互動方式分別有不同的“粉絲”。比如,今年在國內(nèi)被關注的“彈幕電影”和“嗶哩嗶哩彈幕網(wǎng)”,有的受眾喜歡,有的受眾卻抱怨:電影看不好,視頻看不懂!因此,從一個媒體界面要“跨界傳播”到另一個新媒體界面不僅僅是物理終端的變更,更是“群體亞文化”上的跨文化傳播。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是否可以在新媒體時代實現(xiàn)“全媒體傳播”?如何讓節(jié)目品牌的力量可以通過“跨界”的跨文化傳播達到最大化,這需要研究已經(jīng)形成的兩季《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大數(shù)據(jù)”,通過“數(shù)據(jù)挖掘”和深度解析,找到《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全媒體延伸”之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有切實打破“以電視傳播為主體”的惰性與慣性思維,實現(xiàn)全媒體與電視的真正融合。
注釋:
①肖航、紀秀生、韓愈:《軟傳播:華文媒體海外傳播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44頁。
②[美]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何道寬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09頁。
(作者肖航系華僑大學講師;洪麗娟系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節(jié)目統(tǒng)籌組組長)
【責任編輯:張毓強】
*本文系國家財政部重大專項項目“華僑華人與中國夢”(項目編號:CZSK2014-05)、華僑大學國家社科基金培育計劃“國家軟實力建構中的媒介策略”(項目編號:JB-SK1143)的研究成果。